时境、组织与党员: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百年演进

来源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ter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沧桑,始终都能保持着活力和先进性,主要的法宝在于党的纪律建设维持着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得以回应不同时代的呼声。党的纪律建设的百年演进,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党对其组织及成员的不同要求,旨在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引领力,从而确保党员为不同时期的组织目标做出积极贡献。这既是党的纪律建设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也是它的规律所在。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深度全球化的当下和未来,西部边境地区基层社会问题越来越呈现出鲜明的跨国性、公共性、跨域性、交织性和开放性等新特点,传统的治理理念和方式已不能有效应对和解决西部边境地区基层社会的新形势、新问题。西部边境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只有树立善治和现代化等多元治理新理念,基于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多向化、治理层次多级化、治理路径协同化、治理方式网络化、治理场域开放化、治理队伍专业化、治理手段智慧化、治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参与公益活动是其主体性彰显与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基于对H市M族两个个案的公益实践和话语表达进行分析,发现其公益行动类型为防疫、抗洪、扶贫、助学等,从自我形象、媒介形象和社会形象层面建构新形象,并向助人者、建设者、熟人方向转变。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公益行动与形象建构对建设中华民族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自我形象再建构有助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媒介形象形塑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社会形象更新便于双向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客观实体是开展公益行动的现实基础
凤舟是我国流传至今而鲜为人知的传统民俗之一,古代凤舟图像的解读对于溯源中国舟船竞渡历史,厘清舟船竞渡谱系,发掘凤舟承载文化,传承凤舟竞渡民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商周至秦汉时期古代凤舟相关遗存图像,综合考古、田野、文献等资料,以米克·巴尔为主的当代符号学研究理论展开凤舟图像叙事的分析,借助巴尔“换框”的阐释方法,分析不同语境“画框”之下的凤舟竞渡隐匿符号世界,将研究的视角转向到图像叙事分析上,综合不同凤舟研究者的观点,对凤舟图像进行了重新解读和定义,阐释了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族群凤舟图像叙事的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市场交易的日趋频繁,侵犯商业秘密罪亦在主体、对象、行为手段等方面出现新问题和新特点。现行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而保护力度也由民事、行政手段提升至刑事手段,三者构成梯次保护体系,故应将之进行系统理解。1997年《刑法》增设侵犯商业秘密罪,但在当前,在侵犯商业秘密罪的认定中尚有一些问题并未得到廓清,商业秘密的定性、重大损失的认定等事项尚需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化。故应依循刑法条文教义及立法精神,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性梳理,给出体系化解决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江西作为国家传统革命老区,拥有大量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精神,将其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中,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吸引力和实效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分析当前江西高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方式,拓宽红色文化教育途径和高校制定相关政策给予大力支持等
营利法人社会责任条款的法律适用一直存在重大困难,而导致适用困难的首要原因在于无法明晰该条款中的“社会责任”的法律内涵,进而无法明确该条款的裁判功能。该条款中的社会责任的法律内涵应取决于其所欲达到的规范目的,即对营利法人所产生的负外部性行为进行兜底的司法规制。在将被频繁用于我国公司社会责任法律内涵研究的三大理论:公司金字塔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法律与道德责任二分理论还原回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谱系中,发现三者的定位与功能并不契合《民法总则》第86条所预设的规范目的。不仅如此,充分地分析整个理论谱系后,发现谱系中
从三个方面来考究幽默英汉的互译:首先是对比其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并阐述其不可译性如何“变通”为可译性;其次,幽默翻译需要找到形成幽默的机制,才能掌握幽默的要素,以致在翻译中不丢失幽默要素;最后,在传统的翻译基本技巧基础上,归纳出幽默翻译的基本技巧。
自明政权建立以后,其大一统思想与治国方针一直未曾间断.被称之为“弹丸之地”“偏僻之地”的贵州,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尤其是针对世居少数民族的治理
近年来,贵州省着力打造“生态美”全新的区域文化形象,成为传媒界关注的亮点之一.随着短视频传播平台的兴起,贵州“生态美”形象更加直观、可感,产生了强大的传播力和广泛的
《李准巡海记》通过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的回忆,还原了中国政府在南海诸岛积极维权的历史进程。由于九小岛事件折射的是民族危机与海疆危机相伴而生的政治现实,作者、大众传媒和社会各界意识到这一历史文本具有非同寻常的存史价值。李准试图展现自己处置南海主权问题的成就;报人希望在制造与南海主权有关的公共议题时有据可依;政界人士期待民众能够知晓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立场;知识分子试图从历史和法理层面充实南海主权的论证;一般民众感知到了南海主权问题的存在;传记作者希望将李准维护南海主权的贡献载入史册。可见,在此动荡时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