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有效课堂的最佳佐料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kill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这应该是老师永远不变的追求。贴切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氛围中学有期待,学有个性,学有体验,学有发展。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努力地创设教学情境,发挥情境效应,就如给课堂这盘大餐中加入了最具风味的佐料,使之“色香味”俱全,这是实现有效课堂最有力的保障。
  
  一、在情境中学有期待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上课始,精彩的导入能诱发学生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满怀期待进入情境中。
  教授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相遇就是一种缘分,有缘才会有情,情缘相投,人生就有故事。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两个可爱的生灵相遇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动人故事呢?寥寥数语,如投石击水,从感情上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孩子们迫切地希望去阅读文本,迫切地想知道是什么样可爱的生灵发生了怎样精彩的故事。在这样期待心情的指引下,还愁课堂不精彩吗?
  
  二、在情境中学有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问题,对同一个问题能提出不同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指导学生体会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大松树之后,有个孩子提问:“小松树这么得意这么骄傲,对大松树说了很不礼貌的话,那么大松树听了之后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大松树为什么不辩解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题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意见也逐一提出。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很没有礼貌,不想理它,所以就没有回答。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觉得小松树还小,什么都不懂,不值得理它,所以没有回答。还有孩子认为是大松树心胸宽广,对小松树的话不介意,也就没有回答。最后大家通过对课文的再三研读一致认为大松树不回答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很大度地宽容了小松树。明显看出,这样的问题是孩子经过自己的思考之后认真提出的,并且也引起了其他孩子的共鸣,所以才会引发这样激烈的讨论。勿庸置疑,在这样的讨论中,孩子们对课文的内涵感受更深,对语文学习更加热爱。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为学生创设富有探索性和新异感的问题情境,不断引导学生带着兴趣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在情境中学有体验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有了真实的体验,就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在内心形成表象,很快地进行理解了。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把它改编成课本剧,把故事真实地再现出来。学生为了准确的表现角色,必然用心揣摩角色心理历程,用心把狐狸摇头摆尾,神气活现的样子和老虎东张西望,半信半疑的样子表现出来。整个过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表现角色——产生顿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潜能也得到了释放。
  
  四、在情境中学有发展
  
  画家画画总要留点空白,“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千里出山泉”,目的是留给观赏者遐想的空间。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是如此。不少课文总是为学生留下一个极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这正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大好舞台。
  学完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我问孩子:“又一届飞行比赛开始了,当蜗牛看着天空中参加比赛的选手们,他会想些什么呢?”学生可以尽情发挥,畅所欲言,构思属于自己的一份想象画卷。续编课文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感觉,给了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同时又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组织运用能力,正可谓一举数得。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情境进行教学,定能让孩子感受到心灵与心灵碰撞所绽放的亮丽,倾听生命与生命交融所产生的共鸣。课堂有了情境这份最佳佐料,我们就向有效课堂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在中小学教育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品质,初步掌握创新技能技法,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诸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 意识 情感 思维 品质    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实施创新教育是社会
期刊
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语文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语文的这一特点决定着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及其工具性功能。可见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中,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如何在初中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呢?     一、把语文课教成语文课    语文教学要以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语文工具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核心
期刊
“现在的学生真难教”,“现在的孩子真难管”,这是不少教师和家长在遇到“钉子生”时常抱怨的一句话。有人说:“这是独生子女家庭溺爱的恶果”,也有人说:“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缺少家庭教育的后果”,还有人说:“这是学校教育管理不当所致”,更有甚者说:“这是时代进步,经济浪潮冲击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造成的”。的确,当今的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强而感恩意识淡薄。虽大力倡导“知荣明耻,从我作起”这一荣辱观,不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新课程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具有严格规则、程式化步骤的语文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这样一种有别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学习方式,许多教师早已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也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
期刊
高中物理所研究的现象比较复杂而抽象,多数要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教学要求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例如高中物理的运算迅速地从单纯的算术、代数运算过度到函数、图像、向量、极值等运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分析、概括、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应用数学能力以及与之对应的优化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质量。在跨越这些“台阶”的过程中,有的人越往上攀登越感吃力,不乏落伍者。而落伍者中,
期刊
在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班级里,都客观存在着一少部分学困生,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中急需解决的普遍问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情绪,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而这一部分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他们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反复性大。面对他们教师付出几倍、几十倍的精力,却往往由于他们的反复使教师失去了教育帮助他们的积极性,也就任其“破罐破摔”放任自流。我认为作为
期刊
摘要:虚拟语气是英语学习者的难点之一。由于中英思维方式的不同,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初学者更不习惯,尤其是不能正确掌握虚拟语气的动词变化形式。鉴于此,本文从学习策略上提出了简化的规则,解决了学习者不能应接的繁杂的虚拟语气动词形式变化的规则的问题。  关键词:虚拟语气 动词形式 简化策略  虚拟语气是英语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而且还是各级各类考试的热点。由于英语随说话人的意思(思维方式)不同,所
期刊
一、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也许这就是作文教学的目的吧。   
期刊
内容摘要:传统认为中西文化在文学领域的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人的思维偏于天人合一,西方人的思维思维方式则重在物我二分。然而,在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俩种文化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相同的。本文从天人合一的思想角度来解读华兹华斯的名作《我如行云独自游》,并阐述人与自然相互依从的密切关系。  关键词:华兹华斯 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      “登山则情满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陆机《文赋》)。自然
期刊
面对当前的国家选拔人才的高考模式的改革,如何搞好各科的复习摆在了每个教师的面前,思想政治复习课同其他的学科一样,也是教师指导学生把原先学过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疏理、概括、归纳、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新课讲授时的知识缺漏得到弥补并巩固和加深,同时又凭借复习课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的知识朝着能力方向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