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精心创设学习氛围,要变讲堂为学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活泼地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探究
一、指导学法,以学定教
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重视给学生“猎物”,更重视教给学生“打猎”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教给预习方法
要使学生乐于花时间去预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地布置预习任务,检查的时候你就会大失所望,学生的预习很可能就是对你的敷衍——简单在课文上画几条线而已。因此教师要具体地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看、查、读、摘、思。看就是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了解内容;查就是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读就是大声地朗读课文,对长课文可选片段朗读,做到以读为核心;摘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思就是思考课文的特点、优点、重点、难点以及课文后的有关练习题。学生预习的过程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授课计划,确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设计预习的题目
设计预习的题目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预习《白杨》这一课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预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可提出如下要求:1.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3.“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弄清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为理解中心作出铺垫,设计预习的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分析,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主人,教师是导师,是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引导、诱导和辅导。“教”完全是为了“学”,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没有学生自觉主动的“学”,积极的实践,无论教师怎样教,学生也无法提高学习质量。
进行课堂教学时,是让学生去适合老师,顺应老师的需要,还是教师去顺应学生,按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去设计教学过程;是要学生配合老师,按既定的计划讲授课文,还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学习惯。因此,要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自信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创新型的自主参与学习。
三、质疑问难,创设氛围
宋代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篇》中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启发了我们,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每一节课上都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读书,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设法解决。如学习《自然之道》一课,不少学生提出当一只幼龟遭到一只嘲鸫的袭击时,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我启发学生读书找答案。但也不能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五壮士英勇跳崖后,他们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大胆去想象,这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他们当中有幸存者,又是怎样获救的呢?让学生自由地说,看谁想象最丰富。这样,学生经过这种逐层深入的想象,使思维突破定势,想出有创新、有价值的答案。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四、敢于放手,体现自主
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精心创设学习氛围,要变讲堂为学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活泼地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阅读方式上放手
学生都喜欢阅读,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吟诵,有的喜欢边读边标注,有的喜欢默读思考,有的喜欢合作朗读,有的喜欢独自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不搞“一刀切”,要鼓励学生善于创新。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就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在时间上放手
以往的一些公开课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学生读书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头尾不过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把课文看完一遍,还不知道课文写什么,老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课堂气氛沉闷,发言学生寥寥可数,教师只好包办代替,唱独角戏,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读不懂课文,更谈不上发展思维了。因此,教师应该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读通,读懂,读透课文,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如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我在课上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读书,好好地体会。结果,这一课学生们对课文理解得很深刻,从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实践证明,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三)在空间上放手
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大都在课前设计好一系列问题和答案,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预先定好的答案,在老师眼中,答案是标准的、唯一的,这样的教学,大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克服过去教学中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在空间上要适当放手,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亲自体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自身学习的潜能。
总之,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探求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丽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肇庆教育研究,2004(5).
【关键词】语文课堂;自主学习;阅读教学;探究
一、指导学法,以学定教
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重视给学生“猎物”,更重视教给学生“打猎”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要使学生达到不教而自能读书学习,首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一)教给预习方法
要使学生乐于花时间去预习,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如果只是简单地布置预习任务,检查的时候你就会大失所望,学生的预习很可能就是对你的敷衍——简单在课文上画几条线而已。因此教师要具体地布置预习任务。预习可分为五个步骤:看、查、读、摘、思。看就是默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了解内容;查就是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词的解释,查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作者情况;读就是大声地朗读课文,对长课文可选片段朗读,做到以读为核心;摘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思就是思考课文的特点、优点、重点、难点以及课文后的有关练习题。学生预习的过程达到了“不教而教”的目的。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授课计划,确定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二)设计预习的题目
设计预习的题目可根据课文不同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如预习《白杨》这一课时,可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并理解中心句的意思,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预习《钓鱼的启示》这一课时,可提出如下要求:1.从钓到大鲈鱼到把大鲈鱼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2.父亲要“我”把到手的大鲈鱼放掉,态度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3.“我”从钓鱼中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弄清父亲要“我”把好不容易钓到的又大又漂亮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为理解中心作出铺垫,设计预习的题目,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二、转变观念,摆正位置
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文字获得新知识的过程。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分析,综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角、主人,教师是导师,是指导者。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引导、诱导和辅导。“教”完全是为了“学”,教师的“教”要服从于学生的“学”,没有学生自觉主动的“学”,积极的实践,无论教师怎样教,学生也无法提高学习质量。
进行课堂教学时,是让学生去适合老师,顺应老师的需要,还是教师去顺应学生,按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去设计教学过程;是要学生配合老师,按既定的计划讲授课文,还是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思想、不同的教学习惯。因此,要开辟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摆正师生位置,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积极参与的自信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努力改变学生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创新型的自主参与学习。
三、质疑问难,创设氛围
宋代张载在《经学理窟.义理篇》中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这启发了我们,疑是追求新知的开始,是创新的萌芽。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的兴趣。每一节课上都要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读书,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引导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设法解决。如学习《自然之道》一课,不少学生提出当一只幼龟遭到一只嘲鸫的袭击时,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我启发学生读书找答案。但也不能满足于学生的某一种正确答案,而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想象:五壮士英勇跳崖后,他们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大胆去想象,这时教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他们当中有幸存者,又是怎样获救的呢?让学生自由地说,看谁想象最丰富。这样,学生经过这种逐层深入的想象,使思维突破定势,想出有创新、有价值的答案。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和中心点。围绕这个中心点,教师还必须提供宽裕的空间,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
四、敢于放手,体现自主
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放手,精心创设学习氛围,要变讲堂为学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自主地、活泼地参与语言的实践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一)在阅读方式上放手
学生都喜欢阅读,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吟诵,有的喜欢边读边标注,有的喜欢默读思考,有的喜欢合作朗读,有的喜欢独自阅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不搞“一刀切”,要鼓励学生善于创新。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就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二)在时间上放手
以往的一些公开课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学生读书往往只是一种形式,头尾不过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把课文看完一遍,还不知道课文写什么,老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课堂气氛沉闷,发言学生寥寥可数,教师只好包办代替,唱独角戏,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读不懂课文,更谈不上发展思维了。因此,教师应该把每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中放手学习,读通,读懂,读透课文,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如学习《慈母情深》一课时,我在课上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读书,好好地体会。结果,这一课学生们对课文理解得很深刻,从而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实践证明,有了充裕的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三)在空间上放手
以往的阅读教学,教师大都在课前设计好一系列问题和答案,课堂上不断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回答出教师预先定好的答案,在老师眼中,答案是标准的、唯一的,这样的教学,大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师要克服过去教学中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在空间上要适当放手,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把问的权利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亲自体现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乐趣,激发自身学习的潜能。
总之,阅读教学的整个过程都要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动脑探求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语文课堂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陈丽云.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J].肇庆教育研究,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