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超声检查颈部血管发现的粥样斑块情况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探讨。方法:选择2006~2007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及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体检者83例(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颈动脉内径及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系,对早期预测及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6~2007年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MRI证实;其中男55例,女22例,年龄57~79岁,平均67±3岁,其中腔隙性梗死40例,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13例,脑干梗死24例。另选同期其他病人或正常体检者83例(对照组),男51例,女32例,年龄53~74岁,平均63±6岁,无心脑血管病史。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7.5MHz线阵探头,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测量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管壁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为:①IMT>1.2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正常;②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并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块,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块。
危险因素调查及确定标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吸烟史、疾病史、服药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全部清晨空腹抽血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监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和SYSMEX CA-60000全自动血凝仪。吸烟为现在或曾经规律吸烟,每天>10支持续1年以上,现戒烟<5年。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按1999年WHO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一般情况: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情况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为81.1%(62/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7%(26/8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软斑块(71.1%)多于硬斑块(28.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数量、CCA内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的关系:对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梗死部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X2=8.45,P<0.05)。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明,高血压、年龄、血糖、血脂等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不仅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且与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包括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因素、凝血机制因素等,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无症状动脉硬化者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降压、降脂、降糖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光主智,主编.冠心病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2 周晓辉,贺春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70-372.
3 将柳结,潘勇康,王秀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359-361.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06~2007年在我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7例(缺血性脑卒中组),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颅脑CT和MRI证实;其中男55例,女22例,年龄57~79岁,平均67±3岁,其中腔隙性梗死40例,大面积缺血性脑卒中13例,脑干梗死24例。另选同期其他病人或正常体检者83例(对照组),男51例,女32例,年龄53~74岁,平均63±6岁,无心脑血管病史。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使用7.5MHz线阵探头,由超声科专业医师操作,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测量并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管壁内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声强度、数量、部位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标准为:①IMT>1.2mm为斑块形成,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正常;②斑块质地与周围组织相比呈低回声并表面粗糙不平为软斑块,强回声且表面光滑者为硬斑块。
危险因素调查及确定标准: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吸烟史、疾病史、服药史,有无高血压、糖尿病;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全部清晨空腹抽血进行血液生化检查,监测血糖、血脂、血尿酸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日本OLYMPUS AU640全自动生化仪和SYSMEX CA-60000全自动血凝仪。吸烟为现在或曾经规律吸烟,每天>10支持续1年以上,现戒烟<5年。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MS)按1999年WHO所制定的诊断标准。
统计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
结果
一般情况:两组危险因素比较。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情况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斑块检出率为81.1%(62/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1.7%(26/83),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以颈总动脉最多(78.0%),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8%),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6.2%)。软斑块(71.1%)多于硬斑块(28.9%),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斑块数量、CCA内径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缺血性脑卒中部位的关系:对缺血性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与梗死部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X2=8.45,P<0.05)。
讨论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明,高血压、年龄、血糖、血脂等是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不仅引起血流动力学高切应力改变、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加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且与脑卒中的发病率直接相关。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包括血管因素、血液流变学因素、凝血机制因素等,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确定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可以为缺血性脑卒中和无症状动脉硬化者提供有价值的指标。对这部分患者进行有针对性降压、降脂、降糖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严重者可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光主智,主编.冠心病超声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31-132.
2 周晓辉,贺春钰.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5,18:370-372.
3 将柳结,潘勇康,王秀琳,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意义.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3,16:359-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