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新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旨在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培养储备高素质刚需人才。然而时代在进步,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存在着源头教育需创新、创新教育需完善等问题和困境亟待解决。
引言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科学家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了重要指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工作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指示和工作要求为高校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2.1万人;20世纪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4.76万人,并且在此之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人。
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对高素质综合人才需求显著增加。
(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
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共3005所,其中本科层次1272所,专科层次1468所,成教类265所。另外,港澳台地区不在本次数据统计范围之内【2】。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涉及13个一级学科门类,是培育社会专需人才的摇篮。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青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富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创新型人才特有的个人素质主要有: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能力极强、探索能力极佳、某领域知识广博且扎实、专业水平高而精、善于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等。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提升一流人才创新能力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任务之一。文件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培育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3】。
受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个人性格的局限、职业认知的限制和社会发展现状等影响,求职大学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存在求稳心态的不乏少数,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而技术创新才能驱动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也肩负为国家输送精英人才的使命,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具有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意义,也具有符合社会市场内需的意义,同时具有实现大学生成长内在需求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现状及困境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纳入教学目标范畴【4】。2015年12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新闻《教育部:明年起高校要设创新创业教育课》,文中指出:从2016年起,创新创业教育要纳入所有高校的课程设置,该门课程需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发并开设,以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模式开展,并以学分管理【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政策通知和新闻的发布更突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国家层面规范重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然而,在实际课程设置、具体实施等过程中,各层次高校、各阶段教育推进进程不一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源头教育需创新
随着高校普通招生、单独招生和扩招政策的变革和推广,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除了部分社会考生外,其他生源基本都是刚刚经过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的学生具有几点显著的特征【6】:一是受教育形式影响,学生大多数精力用来应对高考文化课的学习,普遍压抑自身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二是未来认知规划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在零认知基础上选择学校和专业;三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面对这样新的生活环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心理迷失。
另一方面,出生于21世纪的大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从而知识面广泛;现代化技术了解也比较先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普遍较为强烈。但是目前高校新生阶段思想教育基本只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和专创学习的引导。所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源头教育创新抓起,从新生入校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做起。
(三)创新教育需完善
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创新教育为主轴,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刚需人才。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紧紧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思维模式和课程实施要充分创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7】。 1.虽然我们身处新时代,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仍未突破固有模式,不欲探索教学创新。他们未能够重视教育教学中学生处于的主体地位,只注重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固步自封,新鲜事物接受度不足,不善于使用高新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学生受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找不到激发的途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开发的方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之路就会崎岖不平、十分艰难。
2.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点偏侧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专业性虽强但综合性弱,无法适应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专业课知识性重于应用性。新时代是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时代,故而仅侧重传授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其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
3.完备的创新教育体系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象比比皆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创新力量”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创新创业比赛,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带动了部分老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热情。但是,也仅有少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这类实践性赛事,以赛促教的效果范围相对较小,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关注比赛成果,专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难以融入创新元素,重成果轻方法、过程,学生创新教育步履维艰。
4.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人员结构不完善,创新教育优质效果难以企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处老师和学管老师讲授或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课教师能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极少,故而学生在理论知识获取和实践经验获得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指导,高校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急需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处老师和学管老师身兼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繁忙,故而参加创新思维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师资培训机会较少。新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新知识补给不足就会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具备时代性,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和教师的期望值。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各高校需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这个理念渗入并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高校要加紧组建具有专业与创新融合、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善于应用新兴教学工具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步伐。
四、结语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復兴的有力人力保障。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等重要战略任务。而高校作为直接培养国家需要、社会需求大学生的主战场,身负重任,责无旁贷。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是我相信,只要勇敢地正视问题,无畏艰难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应国家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和高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58850?isindex=1
[2]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3]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225/c1006-30899811.html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208/t20120801_140455.html
[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512/t20151214_224754.html
[6]黄先莉,李娜,吴少平,黄光明,刘守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2020(5).
[7]夏忠龙.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20(9).
作者简介:
刘冰(1987.0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创新能力教育。
基金项目:
安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我市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89)
(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科学家座谈会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做出了重要指示:“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工作要求: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该指示和工作要求为高校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现状
(一)高校毕业生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毕业生仅为2.1万人;20世纪末,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4.76万人,并且在此之后连续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发展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909万人。
高新科学技术不断改革和发展,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对高素质综合人才需求显著增加。
(二)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
截至今年六月底,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共3005所,其中本科层次1272所,专科层次1468所,成教类265所。另外,港澳台地区不在本次数据统计范围之内【2】。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涉及13个一级学科门类,是培育社会专需人才的摇篮。新时代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青年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应富有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能够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创新型人才特有的个人素质主要有:随时随地无时无刻都充满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能力极强、探索能力极佳、某领域知识广博且扎实、专业水平高而精、善于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身心健康、吃苦耐劳和乐于奉献等。
(二)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提升一流人才创新能力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任务之一。文件提出:要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大力培育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3】。
受职业价值观的引导、个人性格的局限、职业认知的限制和社会发展现状等影响,求职大学生和在职工作人员存在求稳心态的不乏少数,集中体现为创新意识薄弱,创新能力不足。而技术创新才能驱动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高校不仅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也肩负为国家输送精英人才的使命,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阵地。因此,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仅具有服务新时代国家发展需求的意义,也具有符合社会市场内需的意义,同时具有实现大学生成长内在需求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现状及困境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2012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印发<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的通知》,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推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切实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将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纳入教学目标范畴【4】。2015年12月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新闻《教育部:明年起高校要设创新创业教育课》,文中指出:从2016年起,创新创业教育要纳入所有高校的课程设置,该门课程需面向全体在校大学生开发并开设,以必修课或选修课课程模式开展,并以学分管理【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政策通知和新闻的发布更突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国家层面规范重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然而,在实际课程设置、具体实施等过程中,各层次高校、各阶段教育推进进程不一致,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二)源头教育需创新
随着高校普通招生、单独招生和扩招政策的变革和推广,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而除了部分社会考生外,其他生源基本都是刚刚经过中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的学生具有几点显著的特征【6】:一是受教育形式影响,学生大多数精力用来应对高考文化课的学习,普遍压抑自身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二是未来认知规划不足,部分学生甚至在零认知基础上选择学校和专业;三是大学生活丰富多彩,面对这样新的生活环境,缺乏自我约束能力,容易心理迷失。
另一方面,出生于21世纪的大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到许多新鲜事物,从而知识面广泛;现代化技术了解也比较先进;学生自我实现的愿望普遍较为强烈。但是目前高校新生阶段思想教育基本只包括《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和《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缺乏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和专创学习的引导。所以,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从源头教育创新抓起,从新生入校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做起。
(三)创新教育需完善
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以创新教育为主轴,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刚需人才。新时代对高校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紧紧跟随时代步伐,不断创新改革,教学思维模式和课程实施要充分创新。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7】。 1.虽然我们身处新时代,但是部分高校教师仍未突破固有模式,不欲探索教学创新。他们未能够重视教育教学中学生处于的主体地位,只注重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教师固步自封,新鲜事物接受度不足,不善于使用高新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创新性不强;学生受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只能被动接受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找不到激发的途径,创新意识得不到有效开发的方法。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之路就会崎岖不平、十分艰难。
2.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教育制度等因素影响,高校的课程设置重点偏侧于专业课教学。专业课专业性虽强但综合性弱,无法适应当前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专业课知识性重于应用性。新时代是科技创新高速发展的时代,故而仅侧重传授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其在工作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的基础保障。
3.完备的创新教育体系应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共同构成,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现象比比皆是。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创新力量”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全国范围开展的创新创业比赛,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带动了部分老师指导学生参赛的热情。但是,也仅有少部分教师比较重视这类实践性赛事,以赛促教的效果范围相对较小,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师关注比赛成果,专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难以融入创新元素,重成果轻方法、过程,学生创新教育步履维艰。
4.不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起步较晚,师资队伍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教师人员结构不完善,创新教育优质效果难以企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大部分通过学校就业指导处老师和学管老师讲授或者通过网络课程学习。专业课教师能够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极少,故而学生在理论知识获取和实践经验获得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的指导,高校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急需提高;学校就业指导处老师和学管老师身兼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繁忙,故而参加创新思维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师资培训机会较少。新时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教师的新知识补给不足就会造成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具备时代性,教学效果达不到学生和教师的期望值。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开展创新教育,各高校需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践于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这个理念渗入并贯穿整个教师职业生涯。高校要加紧组建具有专业与创新融合、乐于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善于应用新兴教学工具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教师队伍的步伐。
四、结语
创新驱动就是人才驱动。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创新型人才培养,而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復兴的有力人力保障。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人才强国建设等重要战略任务。而高校作为直接培养国家需要、社会需求大学生的主战场,身负重任,责无旁贷。虽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是我相信,只要勇敢地正视问题,无畏艰难地开展教育教学创新,就一定能够探索出适应国家发展、人类社会进步和高校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科学之路。
参考文献:
[1]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1858850?isindex=1
[2]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
[3]http://edu.people.com.cn/n1/2019/0225/c1006-30899811.html
[4]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72/201208/t20120801_140455.html
[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512/t20151214_224754.html
[6]黄先莉,李娜,吴少平,黄光明,刘守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J].人才培养和机制创新,2020(5).
[7]夏忠龙.当前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20(9).
作者简介:
刘冰(1987.02-),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创新能力教育。
基金项目:
安阳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我市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编号:289)
(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