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悲莫不过以 爱的名义中伤爱
黄艺博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质疑为黄的父母一手导演,天涯社区上一则名为“谁制造了黄艺博”的帖子说,两三岁的黄艺博和他的小伙伴一样,喜欢的是动画片,却被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因为只有看完了新闻联播,才能看到动画片。五年后,七八岁的黄艺博“习惯”了看新闻联播。
在世俗的眼光里,黄艺博无疑是个好孩子,但是“好”得让人别扭。据报道,除了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网友揭示黄艺博自己的稿费捐款等一系列“慈善”行为,不过是他的爸爸为了让其评上武汉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设计的。所谓的稿费,其实是黄爸爸拿出的钱。如此,一个本来就少年老成的黄艺博就越发变得虚浮、别扭、夸张起来。
不过,我很能理解黄艺博父母的一片“苦心”,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了黄艺博这样的孩子。头上笼罩着“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等诸多光环,作为父母,内心的骄傲和荣耀是显然的,想让人“分享”这份骄傲与荣誉也能感同身受。问题是。当这种“分享”变成了一个社会讨论的话题,甚至构成了伤害时,我们就不能不进行反思,我们在现在该怎样做父母?
这是一个严肃却未必每个父母都深思的问题。出于爱和期待,希望孩子好、有出息,是人之常情。可是,如何为好,其标准看似父母在衡量,但父母是不是也在迎合社会的衡量呢?黄艺博父母对孩子往“天才”“官相”“好孩子”上培养,我不认为有多么另类,也不觉得有多么荒唐,要说这是在试图走一条捷径。未尝不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让孩子更早地谙熟人情世故,较早地完成他的成人礼,使其掌握优于同龄人的某些东西。成熟与成功,在此有着相近的含义。而支撑这些认识的。是我们的生存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能说黄艺博的父母多么不可理喻吗?不是的。是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提前施用于孩子身上,将自身的压力传导、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由于心急,甚至于有点拔苗助长了,过早地断绝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进入“竞技状态”,在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原生的人性状态反而显得少之又少,就像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诚哉斯言!
实际上,从生理科学上看,处在黄艺博这个年龄,自我的意识在成长,开始形成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自尊心强,难于沟通。可是,我们看到,黄艺博可能早已超越了这个年龄段,他的老成持重甚至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汗颜,怎样一种扭曲才可以造成如此大功?
我们当然不希望做父母的这样泯灭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之中,有多少人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呢?父母与孩子并不是隔离在不同的世界里,而是在一条战壕之中。那些教人怎么培养成功孩子的书那么热卖,未尝不是在寻求突围?我实在没有资格像鲁迅那样教人怎样做父母,但我觉得,从根本上说,父母应及早让孩子挣脱依附状态,一步步地断裂,最后则一个人在旷野里独行: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一步步将孩子搀扶到胜利的彼岸,你不搀扶别人千方百计搀扶,最后自己吃亏。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真可怜。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无为,改变世界不能只靠孩子,更要靠自己,要救救孩子,先救救父母。要做合格的父母,仍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编辑 张金余
黄艺博一事被炒得沸沸扬扬,很多人质疑为黄的父母一手导演,天涯社区上一则名为“谁制造了黄艺博”的帖子说,两三岁的黄艺博和他的小伙伴一样,喜欢的是动画片,却被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因为只有看完了新闻联播,才能看到动画片。五年后,七八岁的黄艺博“习惯”了看新闻联播。
在世俗的眼光里,黄艺博无疑是个好孩子,但是“好”得让人别扭。据报道,除了父母逼着看新闻联播,网友揭示黄艺博自己的稿费捐款等一系列“慈善”行为,不过是他的爸爸为了让其评上武汉首届“十大慈善之星”设计的。所谓的稿费,其实是黄爸爸拿出的钱。如此,一个本来就少年老成的黄艺博就越发变得虚浮、别扭、夸张起来。
不过,我很能理解黄艺博父母的一片“苦心”,一个普通家庭,培养了黄艺博这样的孩子。头上笼罩着“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等诸多光环,作为父母,内心的骄傲和荣耀是显然的,想让人“分享”这份骄傲与荣誉也能感同身受。问题是。当这种“分享”变成了一个社会讨论的话题,甚至构成了伤害时,我们就不能不进行反思,我们在现在该怎样做父母?
这是一个严肃却未必每个父母都深思的问题。出于爱和期待,希望孩子好、有出息,是人之常情。可是,如何为好,其标准看似父母在衡量,但父母是不是也在迎合社会的衡量呢?黄艺博父母对孩子往“天才”“官相”“好孩子”上培养,我不认为有多么另类,也不觉得有多么荒唐,要说这是在试图走一条捷径。未尝不可。所有这些努力,都是让孩子更早地谙熟人情世故,较早地完成他的成人礼,使其掌握优于同龄人的某些东西。成熟与成功,在此有着相近的含义。而支撑这些认识的。是我们的生存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我们能说黄艺博的父母多么不可理喻吗?不是的。是他们将自己的经验提前施用于孩子身上,将自身的压力传导、转嫁到了孩子身上。由于心急,甚至于有点拔苗助长了,过早地断绝孩子的“童年”,过早地进入“竞技状态”,在这个年龄本该有的原生的人性状态反而显得少之又少,就像我的一位教师朋友告诉我,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像孩子,诚哉斯言!
实际上,从生理科学上看,处在黄艺博这个年龄,自我的意识在成长,开始形成自己评判事物的标准和看待问题的特有角度,自尊心强,难于沟通。可是,我们看到,黄艺博可能早已超越了这个年龄段,他的老成持重甚至令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汗颜,怎样一种扭曲才可以造成如此大功?
我们当然不希望做父母的这样泯灭孩子的天性,但是,在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之中,有多少人不得不屈服于现实呢?父母与孩子并不是隔离在不同的世界里,而是在一条战壕之中。那些教人怎么培养成功孩子的书那么热卖,未尝不是在寻求突围?我实在没有资格像鲁迅那样教人怎样做父母,但我觉得,从根本上说,父母应及早让孩子挣脱依附状态,一步步地断裂,最后则一个人在旷野里独行:可现实是,我们的父母,一步步将孩子搀扶到胜利的彼岸,你不搀扶别人千方百计搀扶,最后自己吃亏。所以,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父母真可怜。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只能无为,改变世界不能只靠孩子,更要靠自己,要救救孩子,先救救父母。要做合格的父母,仍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编辑 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