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诱导与启发,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讨论与猜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的分析与归纳,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问题分析和学习思路的教学手段.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相当考验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初中阶段要注重诱导和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明晰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
一、启——产生疑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惑、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启”字要诀在于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都要在临刑前当众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生”和“死”,抽到“死”签的立即斩首,抽到“生”签则当众释放.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于是勾结法官将两张纸条都写上“死”字.如果你是这名囚臣,事先预料到了国王的阴谋,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都想知道答案,由此产生疑惑与求知欲,就会带着心理上的渴望自发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发——加以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旦学生产生疑问,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讨论.数学的魅力在于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思考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成就感更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疑问加以探究.“发”字要诀在于多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概率初步”时,有的学生做掷硬币的游戏,得到结论:掷两枚均匀的硬币,会出现三种情况:两正,一正一反,两反.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是13.他的判断对吗?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有的学生提出:两枚硬币会出现四种情况,即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每种概率一样,都是14,因此一正一反的概率是24=12.有的学生提出:无论第一枚硬币是哪一面向上,第二枚硬币要么和它同向,要么和它反向,实验得知两个事件的概率一样,都是12.通过探究,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率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诱——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是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引起其对于知识本身的关注,故而导致其对课堂丧失兴趣、缺乏关注度.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接触点,用多媒体、有趣的故事、好玩的典故等来创设学生觉得有意思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字要诀在于适时铺垫,激发兴趣.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前,教师可以将贴近生活的图形旋转实例——时钟上不停转动的秒针、转动的大风车、荡秋千的小孩、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汽车上的括水器等,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观看.通过这些生活中与学生距离很近的“转动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高一些,再在课堂上导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旋转”概念的认识.
四、导——适时引导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课堂的独裁者,而非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导”字要诀在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只在学生遇到疑惑无法解决时适当加以引导.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x=时,方程(n-2)xn2-2 3x-5=0是一元二次方程.在解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n2-2=2,从而解得n=±2,导致结果是错误的.正当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解题时千万不能忽视掉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的条件.学生恍然大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诱导和启发,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将这两种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要结合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产生疑问、加以探究、激发兴趣、适时引导,打开学生封闭的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
诱导与启发,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讨论与猜测,引导学生展开自主的分析与归纳,使学生形成独立完整的问题分析和学习思路的教学手段.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相当考验思维能力的一门学科,教师在初中阶段要注重诱导和启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明晰数学概念,培养数学思维.
一、启——产生疑问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的确,只有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才能带动其他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巧妙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产生疑惑、在探索中激发求知欲.“启”字要诀在于巧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在讲“概率初步”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问题情境:相传古代有一个小国,世代沿袭着一条奇特的法规:凡是死囚都要在临刑前当众抽一次“生死签”,即在两张纸条上分别写着“生”和“死”,抽到“死”签的立即斩首,抽到“生”签则当众释放.有一次,国王决定处死一个敢于“犯上”的大臣,于是勾结法官将两张纸条都写上“死”字.如果你是这名囚臣,事先预料到了国王的阴谋,你会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都想知道答案,由此产生疑惑与求知欲,就会带着心理上的渴望自发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发——加以探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一旦学生产生疑问,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讨论.数学的魅力在于思考,只有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讨论、思考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理解得更深刻,成就感更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对疑问加以探究.“发”字要诀在于多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概率初步”时,有的学生做掷硬币的游戏,得到结论:掷两枚均匀的硬币,会出现三种情况:两正,一正一反,两反.所以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是13.他的判断对吗?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之后,有的学生提出:两枚硬币会出现四种情况,即正正、正反、反正、反反,每种概率一样,都是14,因此一正一反的概率是24=12.有的学生提出:无论第一枚硬币是哪一面向上,第二枚硬币要么和它同向,要么和它反向,实验得知两个事件的概率一样,都是12.通过探究,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概率的认识,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诱——激发兴趣
对于初中生而言,单纯讲解理论知识是枯燥和乏味的,抽象的概念不容易引起其对于知识本身的关注,故而导致其对课堂丧失兴趣、缺乏关注度.在初中數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初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把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接触点,用多媒体、有趣的故事、好玩的典故等来创设学生觉得有意思的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字要诀在于适时铺垫,激发兴趣.例如,在讲“图形的旋转”前,教师可以将贴近生活的图形旋转实例——时钟上不停转动的秒针、转动的大风车、荡秋千的小孩、飞速转动的电风扇叶片、汽车上的括水器等,制作成简短的视频,让学生自行观看.通过这些生活中与学生距离很近的“转动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高一些,再在课堂上导入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初步认识、理解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从而使学生形成对“旋转”概念的认识.
四、导——适时引导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课堂的独裁者,而非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做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完成知识的内化.“导”字要诀在于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只在学生遇到疑惑无法解决时适当加以引导.例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当x=时,方程(n-2)xn2-2 3x-5=0是一元二次方程.在解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只会注意到这个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所以n2-2=2,从而解得n=±2,导致结果是错误的.正当学生不得其解时,教师可以适当加以引导:解题时千万不能忽视掉一元二次方程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的条件.学生恍然大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诱导和启发,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有效手段,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够产生促进作用.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将这两种方法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要结合初中生好奇的心理特点,通过产生疑问、加以探究、激发兴趣、适时引导,打开学生封闭的数学思维,不断提升其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