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利率市场化成为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之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其实质是给金融机构间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作为基础差、发展晚、底子薄的农村信用社又该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革呢?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自身掌握利率的决策权,并以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作为利率调节的参考依据,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对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利率市场化与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相关。中央银行只是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二是利率市场化的主体是市场,利率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三是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供求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利率的形成体现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四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将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体系。简言之,就是将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完全放开,其利率高低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决策自主决定。我国自1996年6月1日开始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的突破口,此后经过近十年的历程,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利率市场化可以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从而增强金融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及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顺畅而且有效的传导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
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弱、法人治理不够完善、社会责任负担较重、服务经营成本高、电子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了巨大的挑战。
(一)经营风险的增加,包括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利率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存贷单一的农村信用社的收益与成本。而受利益驱动,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尤其是对垄断性与随意性并存的当前农信社利率定价而言,高利率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利率价格的高低与信贷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呈正相关的关系,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低利率。然后受短期利益的驱使,信贷逆向选择问题会出现,从而形成风险激励。一方面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增强盈利能力,农信社会忽略掉项目本身的一些风险因素,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借款人若是偏好风险则会把贷款用于高风险项目来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成为农信社客户。风险越高的贷款业务虽然能够带来高收益,同时也意味着在贷款业务整个环节要投入的人力、精力、物力要比其他贷款业务多,一旦出现收息不及时的情况,造成的风险要高于其收益。
(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开放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步而来。农村信用社本身底子薄,包袱大,业务少,客户群狭窄,受政策的影响大,虽然一直在进行深化改革,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村市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阵地,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军农村市场。同时随着民间金融限制的逐步解除,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新的一轮竞争。农村金融市场这一被农信社占有60余年的阵地正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各种担保公司、邮政银行、村镇银行、各种合作社的出现,这都实实在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挑战。总之,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与他们相比不占优势。在这点上,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确立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通过核算自己的风险成本和财务成本,根据客户情况、市场变化、资金情况及时调整定价方案。首先核算按照业务品种、部门、网点进行,并以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为依据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并将成本核算的结果用于不同的利率水平的确定,使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能够依据实际的利率变化进行,做到理性。其次是风险监测体系的建立。成立风险经营管理部,并专人负责,通过对客户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利率变化、政策变化等引起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级,将每个级别授予不同的利率额度,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监测体系,一旦出现不同层次的风险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三要建立利率定价的授权制度和追责制度。根据客户种类、利率额度、区域划分确立不同层次的利率授权制度,利率授权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资金使用额度,使用周期等因素,资金使用周期短,额度小的业务可以将权限下放到微贷分中心,对于有固定资产、信用良好并与信用社有多次合作关系的客户可以考虑将权限下放到大客户经理部,但是这种授权是在已经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基础上。权限的下放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授信,应同时考虑建立追责制度,对于授权经办人和客户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建立追责台帐,对于出现损失的利率授权业务及时追责。
(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进行金融创新。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业务种类单一,主要是存贷款业务,存款业务种类中的三个月、一年定期这样的存款业务比较多,但是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利用率不高,这需要员工及时向客户宣传这种业务的便利性,也能为信用社留住存款。贷款业务种类较少,可以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尝试开展提单质押业务、汽车质押业务、大额存单的质押业务,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开发贷款业务种类,赚取利差,提高信用社的效益。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比较薄弱,现在开展的主要是支付结算、代收代付业务、票据承兑等业务,代理保险业务虽然在开展中,但是在中间业务的占比很低,可以尝试开展保管箱业务,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民群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潜在的大客户。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比如余额宝、比特币等新兴金融名词,信用社应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现在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的业务种类比较少,仅仅有行内行外转账业务,理财业务也仅仅有活期转定期业务,尚未开通水电费、通讯费等业务,这些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言都是较大的制约因素。
(三)加快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做到风险责任的明确。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最根本的要素在于能否建立明确的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能否使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工作建立在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建设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其改革之路就必须严格依照国务院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统一部署来实施。(作者单位:河北正定农商行)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应对策略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自身掌握利率的决策权,并以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作为利率调节的参考依据,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对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加以分析,可以发现:一是利率市场化与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相关。中央银行只是作为利率调节的主体;二是利率市场化的主体是市场,利率的变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决定者;三是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供求规律发挥作用的机制,利率的形成体现了供求关系的作用;四是利率市场化最终将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体系。简言之,就是将中央银行对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完全放开,其利率高低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经营决策自主决定。我国自1996年6月1日开始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的突破口,此后经过近十年的历程,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再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标志着中国全面放开存贷款利率市场。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一是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体系建立的客观要求,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二是利率市场化可以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提高市场效率。三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从而增强金融市场主体的竞争力。四是有利于消费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权及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五是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宏观调控。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以间接调控为主要特征的,一个顺畅而且有效的传导机制是其发挥作用的必然条件。
二、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来的挑战
农村信用社本身存在着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发展相对落后、资金定价能力弱、风险管理能力弱、法人治理不够完善、社会责任负担较重、服务经营成本高、电子信息化程度低等问题,利率市场化给农村信用社带了巨大的挑战。
(一)经营风险的增加,包括利率风险和信贷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而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净利息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说,利率价格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存贷单一的农村信用社的收益与成本。而受利益驱动,利率市场化使得农信社实现当期利润最大化成为现实,尤其是对垄断性与随意性并存的当前农信社利率定价而言,高利率的状况十分普遍。另一方面利率价格的高低与信贷风险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呈正相关的关系,高风险高利率,低风险低利率。然后受短期利益的驱使,信贷逆向选择问题会出现,从而形成风险激励。一方面为了获取较高的信贷资金利息回报增强盈利能力,农信社会忽略掉项目本身的一些风险因素,更倾向于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借款人若是偏好风险则会把贷款用于高风险项目来支付更多的利息,从而成为农信社客户。风险越高的贷款业务虽然能够带来高收益,同时也意味着在贷款业务整个环节要投入的人力、精力、物力要比其他贷款业务多,一旦出现收息不及时的情况,造成的风险要高于其收益。
(二)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开放与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同步而来。农村信用社本身底子薄,包袱大,业务少,客户群狭窄,受政策的影响大,虽然一直在进行深化改革,改革也初见成效。但是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农村市场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又一阵地,众多商业银行纷纷进军农村市场。同时随着民间金融限制的逐步解除,农村信用社将面临新的一轮竞争。农村金融市场这一被农信社占有60余年的阵地正面临被瓜分的危险——各种担保公司、邮政银行、村镇银行、各种合作社的出现,这都实实在在给农村信用社带来了挑战。总之,在市场利率化的条件下,农村信用社与他们相比不占优势。在这点上,农村信用社面临的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确立完善的资金定价体系,实现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的利率形成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农村信用社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原则。通过核算自己的风险成本和财务成本,根据客户情况、市场变化、资金情况及时调整定价方案。首先核算按照业务品种、部门、网点进行,并以客户的信用风险、综合收益、筹资成本为依据建立综合的测算体系,并将成本核算的结果用于不同的利率水平的确定,使农村信用社的决策能够依据实际的利率变化进行,做到理性。其次是风险监测体系的建立。成立风险经营管理部,并专人负责,通过对客户情况、资产负债情况、利率变化、政策变化等引起的风险进行监测和评级,将每个级别授予不同的利率额度,建立动态的利率风险监测体系,一旦出现不同层次的风险预警,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三要建立利率定价的授权制度和追责制度。根据客户种类、利率额度、区域划分确立不同层次的利率授权制度,利率授权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资金使用额度,使用周期等因素,资金使用周期短,额度小的业务可以将权限下放到微贷分中心,对于有固定资产、信用良好并与信用社有多次合作关系的客户可以考虑将权限下放到大客户经理部,但是这种授权是在已经对客户进行详细的调查基础上。权限的下放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授信,应同时考虑建立追责制度,对于授权经办人和客户经理以及部门负责人建立追责台帐,对于出现损失的利率授权业务及时追责。
(二)在做好传统业务的基础上,大力进行金融创新。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业务种类单一,主要是存贷款业务,存款业务种类中的三个月、一年定期这样的存款业务比较多,但是一天通知存款和七天通知存款利用率不高,这需要员工及时向客户宣传这种业务的便利性,也能为信用社留住存款。贷款业务种类较少,可以根据周边环境的情况尝试开展提单质押业务、汽车质押业务、大额存单的质押业务,还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房产抵押贷款业务,通过开发贷款业务种类,赚取利差,提高信用社的效益。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方面比较薄弱,现在开展的主要是支付结算、代收代付业务、票据承兑等业务,代理保险业务虽然在开展中,但是在中间业务的占比很低,可以尝试开展保管箱业务,虽然农村信用社的客户大多是农民群体,但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也有许多潜在的大客户。今年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比如余额宝、比特币等新兴金融名词,信用社应大力推广电子银行业务,现在开展的电子银行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的业务种类比较少,仅仅有行内行外转账业务,理财业务也仅仅有活期转定期业务,尚未开通水电费、通讯费等业务,这些对于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言都是较大的制约因素。
(三)加快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做到风险责任的明确。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最根本的要素在于能否建立明确的产权约束和法人治理结构,能否使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工作建立在市场化行为的制度基础之上。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建设成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的市场主体,其改革之路就必须严格依照国务院有关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统一部署来实施。(作者单位:河北正定农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