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院大厅。乐队演奏序曲。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先生,请您稍微小声一点儿,还有人想听乐队的演奏呢!
十排的先生:我正叫您呢!
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但是我坐在您的后面。
九排的女士:那又怎么样?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知道。
十排的先生:您知道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高帽。
九排的女士:现在没人戴其他式样的。
十排的先生:可能。但是,呆一会儿我将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想看,就会看见的。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十排的先生:为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没梳头。
十排的先生:那您梳梳好了。
九排的女士:什么?梳梳?!现在正在演出,叫我去找理发师?
十排的先生:干吗找理发师?
九排的女士:我说的没梳头,不是指沒用梳子梳,而是没去理发店。
十排的先生:您没梳头,怪我干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怪了你吗?
十排的先生:可待会儿我会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为什么?就因为我没梳头?
十排的先生:因为您不想摘掉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很想摘,但不能摘。
十排的先生:为什么?
九排的女士:因为我没梳头。
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这都怨坐在我后边的那位先生,是他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呢,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
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请安静!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十排的先生: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众人: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舞台上正说什么全听不见,就听你一直说什么帽子。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鉴赏】《帽子》采用了戏剧脚本的形式,除了简短的交代之外都是对白。对白在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不了解说话人的身份、职业,仅知道说话人的性别。起码,能来看戏就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人。偏偏他(她)们的争论使他(她)们丧失了教养。围绕女士的“帽子”,这种争论在扩大、在蔓延,由个别扩大到了众人并影响到了大家。
“帽子”是对视线的妨碍,但对它的争论却深入到了人物的灵魂。同时,与台上的戏恰恰对应成了生活中的戏。这戏中的人物无名无姓带有泛指的意味,从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帽子是此作的特殊“人物”。它是视线的障碍,更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时髦的符号。戴帽子的女士有意要炫耀这顸帽子,在关于摘不摘掉帽子的绕口令式的争执中,传达出帽子背后的社会背景,并且显示出帽子对主人的重要作用。帽子底下的女士在争论过程中越发被众人“尊重”,她掌握了话语权。
作者将剧本的手法引进了微型小说,此作简直是一个独幕小戏。冲突的展开,动力在那顶帽子,但是,戴帽子的女士并没有遭到追究,而被帽子挡住视线的先生却遭到非议。结尾很妙:力图争取自己看戏权益的那位先生反而感激戴帽子的女士允许他留下,主动成了被动,有理成了无理,而且,自私的女士还颇有号召力。
坐在十排的一位先生:对不起,女士!(更大声地)对不起,女士!
坐在九排的女士:先生,请您稍微小声一点儿,还有人想听乐队的演奏呢!
十排的先生:我正叫您呢!
九排的女士:干什么?我又不认识你。
十排的先生:但是我坐在您的后面。
九排的女士:那又怎么样?
十排的先生:您戴着帽子。
九排的女士:知道。
十排的先生:您知道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知道自己戴着帽子。
十排的先生:高帽。
九排的女士:现在没人戴其他式样的。
十排的先生:可能。但是,呆一会儿我将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想看,就会看见的。
十排的先生:可我一会儿就会什么也看不见了。女士,您能不能把帽子摘了?
九排的女士:很遗憾,不能。
十排的先生:为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没梳头。
十排的先生:那您梳梳好了。
九排的女士:什么?梳梳?!现在正在演出,叫我去找理发师?
十排的先生:干吗找理发师?
九排的女士:我说的没梳头,不是指沒用梳子梳,而是没去理发店。
十排的先生:您没梳头,怪我干什么?
九排的女士:我怪了你吗?
十排的先生:可待会儿我会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为什么?就因为我没梳头?
十排的先生:因为您不想摘掉帽子。
九排的女士:我很想摘,但不能摘。
十排的先生:为什么?
九排的女士:因为我没梳头。
演出开始了。
十排的先生:女士,我可要忍受不了啦,买了票,却什么也看不见。
九排的女士:那你去退票好了。
十排的先生:就因为您不想摘掉这顶高帽子?
九排的女士:现在,除了偏远地区,谁还戴那种趴趴帽。
十排的先生:那么,您能不能把头稍微偏一偏?
九排的女士:好吧!
十排的另一位先生:女士,请您不要歪脑袋,您挡住我了。
九排的女士:这都怨坐在我后边的那位先生,是他叫我往这边偏的。他能看见,可你又看不见了,自私自利!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怎么?是你叫这位女士往这边偏的,好让我什么也看不成?
十排的第一位先生:你看不见关我什么事,你站起来不就看见了!
后排的女士:先生,请您坐下!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十排的第二位先生:可坐在我前面的这位女士……
后排的女士:那位女士跟我有什么相干呢,您坐下不就完了!
九排的女士:就是嘛!自己站起来,心满意足了,可把别人都挡住了,自私自利!
后排的女士:可不是!请您坐下。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台上说什么全听不见。
后排的女士:前面这位先生老是站起来,我什么也看不见。
十排的先生:都是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后排的先生:请安静!不然我就叫人把你请出去。
九排的女士:就是的!他谁都妨碍,自私自利!
众人:
谁在捣乱?
什么也听不见!
请安静!
你是第一次进剧院还是怎么的?
十排的先生:这位女士戴着帽子……
众人:
你喝醉了,还是怎么的……
舞台上正说什么全听不见,就听你一直说什么帽子。
安静!
请你出去!
十排的先生:可是……
九排的女士:好了,好了!如果你安静地坐着,还可以留下。(面向众人)请大家允许他留下吧!
十排的先生:谢谢您,女士!
【鉴赏】《帽子》采用了戏剧脚本的形式,除了简短的交代之外都是对白。对白在推进着情节的发展。我们不了解说话人的身份、职业,仅知道说话人的性别。起码,能来看戏就是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人。偏偏他(她)们的争论使他(她)们丧失了教养。围绕女士的“帽子”,这种争论在扩大、在蔓延,由个别扩大到了众人并影响到了大家。
“帽子”是对视线的妨碍,但对它的争论却深入到了人物的灵魂。同时,与台上的戏恰恰对应成了生活中的戏。这戏中的人物无名无姓带有泛指的意味,从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帽子是此作的特殊“人物”。它是视线的障碍,更是身份的象征,同时也是时髦的符号。戴帽子的女士有意要炫耀这顸帽子,在关于摘不摘掉帽子的绕口令式的争执中,传达出帽子背后的社会背景,并且显示出帽子对主人的重要作用。帽子底下的女士在争论过程中越发被众人“尊重”,她掌握了话语权。
作者将剧本的手法引进了微型小说,此作简直是一个独幕小戏。冲突的展开,动力在那顶帽子,但是,戴帽子的女士并没有遭到追究,而被帽子挡住视线的先生却遭到非议。结尾很妙:力图争取自己看戏权益的那位先生反而感激戴帽子的女士允许他留下,主动成了被动,有理成了无理,而且,自私的女士还颇有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