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泻心汤佐治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人,对照组50人。其中,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两组患者并同时给予胃脘部中频电疗及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等康复治疗,2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比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更加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22
【中圖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22-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导致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灼痛、泛酸、嗳气、呕吐、口干等症状。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使用半夏泻心汤佐治胆汁反流性胃炎1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从22岁至45岁,平均年龄37.5岁,最短病程4个月,最长病程7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从21岁至46岁,平均年龄36.4岁,最短病程5个月,最长病程6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全部患者符合如下标准:①频发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口干、口苦,抗酸剂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发作与饮食无关性;②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糜烂、水肿,有大量黄色胆汁由幽门反流入胃内或空腹胃内胆酸浓度<100nmol/L;③胃粘膜活检符合慢性胃炎。
1.3 排除标准。①患有胃肠道恶性肿瘤;②患有幽门梗阻;③患有胃体息肉;④中途终止治疗或不能耐受治疗者。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10mg,每日3次,就餐前30分钟服用;雷尼替丁胶囊150mg,每日两次,早晚空腹服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半夏泻心汤:半夏10g,黄芪15g,黄连5g,党参10g,干姜10g,白芍15g,枳壳15g,蒲公英15g,甘草10g。上述药方加水煎至400ml,早晚饭前30分钟各服200ml,每日一剂。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康复治疗,中频电疗仪,部位在胃脘,每次20分钟,一日一次;两侧足三里穴位胃复安,每侧5mg,每日一次。2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1.5 疗效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为依据,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胃黏膜恢复正常,无充血、水肿、糜烂,炎症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胃黏膜基本正常,炎症减轻明显。好转: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检查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充血、水肿面积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配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的胆汁、十二指肠液等反流入胃内,引起胃黏膜损伤。临床上西医常使用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通过药物积极治疗,但临床效果仍不特别理想。
在中医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属于其“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主要病理机制为脾失健运、久郁化热、气机升降失调、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以致中宫痞塞,胆汁逆流入胃。从辩证上将,可分为虚、实、寒、热证,但临床上病情复杂,寒热虚实交错。而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组方是辛开苦降甘调法的综合方剂,恰好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半夏降逆止呕、散结除痞,黄连、黄芪泻热开痞,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其药熔辛开苦降、温脾清胃,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清而不损,正中寒热虚实错综复发的病机。有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同时可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作用显著[3]。
本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0%,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了半夏泻心汤,总有效率高达92.3%,提示半夏泻心汤在辅佐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上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中药药性温和持久,与西药配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和总体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比单纯使用西药有着明显的优势[4],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陈贵廷,杨树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35-43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杨启平.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观察[J].使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67
[4] 王迪.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0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0-52
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人,对照组50人。其中,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雷尼替丁胶囊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两组患者并同时给予胃脘部中频电疗及胃复安足三里穴位注射等康复治疗,25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疗效。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达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半夏泻心汤辅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比单纯使用西药的疗效更加明显,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 胆汁反流性胃炎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522
【中圖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322-02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是因为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导致胃粘膜糜烂、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灼痛、泛酸、嗳气、呕吐、口干等症状。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使用半夏泻心汤佐治胆汁反流性胃炎1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10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从22岁至45岁,平均年龄37.5岁,最短病程4个月,最长病程7年;对照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从21岁至46岁,平均年龄36.4岁,最短病程5个月,最长病程6年。两组患者从性别、年龄、病程等各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按照《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1],全部患者符合如下标准:①频发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口干、口苦,抗酸剂不能有效缓解,病情发作与饮食无关性;②胃镜检查可见胃粘膜充血、糜烂、水肿,有大量黄色胆汁由幽门反流入胃内或空腹胃内胆酸浓度<100nmol/L;③胃粘膜活检符合慢性胃炎。
1.3 排除标准。①患有胃肠道恶性肿瘤;②患有幽门梗阻;③患有胃体息肉;④中途终止治疗或不能耐受治疗者。
1.4 方法。对照组给予吗丁啉片10mg,每日3次,就餐前30分钟服用;雷尼替丁胶囊150mg,每日两次,早晚空腹服用。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半夏泻心汤:半夏10g,黄芪15g,黄连5g,党参10g,干姜10g,白芍15g,枳壳15g,蒲公英15g,甘草10g。上述药方加水煎至400ml,早晚饭前30分钟各服200ml,每日一剂。两组患者同时给予康复治疗,中频电疗仪,部位在胃脘,每次20分钟,一日一次;两侧足三里穴位胃复安,每侧5mg,每日一次。2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统计治疗结果。
1.5 疗效标准。以《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为依据,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胃黏膜恢复正常,无充血、水肿、糜烂,炎症消失,食欲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检查无胆汁反流,胃黏膜基本正常,炎症减轻明显。好转:症状有所好转,胃镜检查胆汁反流减少,胃黏膜充血、水肿面积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变化,胃镜检查无明显改变。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配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设定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两个疗程后的临床疗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0%,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的的胆汁、十二指肠液等反流入胃内,引起胃黏膜损伤。临床上西医常使用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虽然通过药物积极治疗,但临床效果仍不特别理想。
在中医上,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属于其“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主要病理机制为脾失健运、久郁化热、气机升降失调、肝气郁滞、横逆犯胃以致中宫痞塞,胆汁逆流入胃。从辩证上将,可分为虚、实、寒、热证,但临床上病情复杂,寒热虚实交错。而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组方是辛开苦降甘调法的综合方剂,恰好符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理机制。半夏降逆止呕、散结除痞,黄连、黄芪泻热开痞,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甘草补中益气健脾。其药熔辛开苦降、温脾清胃,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清而不损,正中寒热虚实错综复发的病机。有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肠道蠕动的作用,同时可加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方面作用显著[3]。
本实验结果表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4.0%,而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了半夏泻心汤,总有效率高达92.3%,提示半夏泻心汤在辅佐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上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中药药性温和持久,与西药配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和总体疗效方面,中西医结合比单纯使用西药有着明显的优势[4],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 陈贵廷,杨树澍.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35-43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 杨启平.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2例观察[J].使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167
[4] 王迪.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70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8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