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缺席与在场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wq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态浮躁,一切都随之快餐化,教育已然在列,且似乎愈演愈烈。于是“在目前这种情势下,没有谁是‘无辜’的,谁都在为‘应试教育’的灾难添砖加瓦”,而学生在家长的期望和老师的目标构成的网中成了最可怜的小昆虫。张文质先生的教育讲演录《教育是慢的艺术》无疑是发自内心的呐喊。
  “教育需要持久的关注,耐心的等待,需要的是潜滋暗长与潜移默化,‘立竿见影’往往是有害的,甚至是反教育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背景下,孩子们早成了家长、老师、学校的工具,而学校、教师、家长则成了绑架孩子的一个个“歹徒”,难怪美国的新闻媒体称我们的孩子为“被挟持的一代”。看到这些现象,张文质先生是痛心疾首的,于是,他从三个大的层面揭示了当下教育中生命缺席的原因。
  首先是学校层面。“在分数才是硬道理的情形下,几乎要所有的初高中都变成考试集中营,变成精神废品的加工场,还扬扬自得不以为耻。”在“唯成绩而名校”的现实背景下,教师的生命是缺席的。在学校领导唯分数的指示下,很多教师哪怕是教学的流程都被规定化了。不是没有个性,而是无法张扬个性。老师成了解剖教材的关节和骨骼然后生产出试卷来“烤”学生的机器,而上级对老师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如何。所以,大多数老师只好在摸索着试卷的过程中慢慢变老,或者是怀揣着美好的希望接受着现实的悲凉。看到这些现象张先生说他起先是“难过甚至会有些生气,怎么活成这样啊”,现在却 “心里满是悲情”。书中弥漫的也是教育的悲情,一种让人窒息的感觉让读者入其境、现其形,痛现实、思自我。
  当教师的生命得不到张扬之后,带来的第二个与教育背道而驰的现实就是教师自身生命的主观缺席。在现实的夹缝中,不是脱颖而出,就是在角落中叹息。而后者是大多数教师的当下作为。教师总是在做“偶然的自我”,把教育作了谋生的手段或者认为自己就是那受苦难的西西弗斯,自己的教育生命首先缺席了。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做了十年甚至三年的老师,能够继续保持自己的职业热度的人少了,而能够把教师作为事业的更是凤毛麟角,更不要说有更高的追求了。2009年10月,笔者在上海的一次交流会上曾经提到过“尊重”这个概念,就是首先要老师们尊重自己的职业珍惜当下的岗位,只要埋下头,走好路,自己是可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的。笔者立足的是现实。而张文质先生在本书中更多的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在奉行中庸之道的儒家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教师们总是不自觉地低调,怕做了出头鸟;在现实的分数夹缝里,将社会对学校的折磨转嫁为对学生的折磨。因此,张先生在第一个章节《“消极”是我们最可怕的敌人》中就号召我们教育工作者要让生命在场。在学校、教师的生命都缺席之后,张先生将视角转向了最现实的教育场所——课堂。“在课堂里,孩子的生命是被缺席的。”我们在课堂上首先关注的就是答案的正确与否,而很少关注能否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一种勇气,一种表现的冲动,甚至一种独特的表现力,一种引人注目、令人嘉许的个人魅力”。教师对学生轰轰烈烈地进行知识传授、再现和复制的同时,却消磨了孩子的思维品质,束缚了孩子的个性发展。让孩子的知识成长和生命成长严重失衡。“以我有限的学识和遭遇所获得的判断,我厌恶‘轰轰烈烈’的教育,那不是教育,一切‘轰轰烈烈’背后都充满了功力的去向,都可能导致对教育的扭曲。”教育本应是慢的艺术,功力化扭曲教育的同时就在扭曲孩子的生命意识。书中张先生用了“速度”这个词进行形象的说明,一如过马路,是我们追求速度冲过马路呢,还是先保证生命安全之后再过马路?我们的教育应该做的事情是放慢速度保生命,而我们的教育正在做的事情是保速度放生命。
  在分析了生命缺席的现实之后,张先生提出了让“生命在场”的基本策略,只有“生命在场”才是先生认为的真教育。
  首先学校和教师要有“直面生命和教育悲情”的勇气,从教育的消极中勇敢地走出来,“我们要做自己的第一责任人,而不仅仅把责任归于客观,归于环境,归于体制,归于你的上级”,我们要有如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救一个算一个,唤醒一个算一个,促进一个算一个,成全一个算一个”的勇气,让自己的职业追求和职业勇气达成对孩子生命的成全。在教育被无情挤压的今天,达成培育人发展人造就人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这种勇气,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让生命在场”更核心地体现在作者对“生命化教育”的阐释上。
  生命化教育就是对可能健全的生命的成全。张先生从对学生生命至上的培育、尊严意识的树立、美好未来的期待等方面进行了阐释。我们曾经对生命的模糊和荒谬的赞扬,一如赖宁的故事。这确实是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问题。人没有了生命还能做什么呢?张先生的话语让人警醒。其次,生命化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让学生有一个乐观的生命状态,“要随顺人的善端”,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成全人的禀赋。在我们做了“产品程式化”的教育之后,人的自然属性、理想的心理状态被无情扼杀已经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消息了。生命化教育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匡扶,当然也就在某种程度上指出了教育的方向。笔者曾写过一文《迟到》——听说颍迟到了,我急速地冲进高二的教室的时候,看到颍的位置空空如也。天呐,她是要补考的同学啊,如果再补考不过关,她连高考的资格都没有啊!还有20天就要会考了,这孩子怎么能这样啊!上早读的王老师说:“颍又迟到了!”一个“又”字,我的心如坠万丈深渊。脑海里闪烁的是熊熊火光和她舅舅、妈妈焦急的眼神。“王老师,她来了,你让她到办公室找我!”话刚落音,颍出现在了我的视域之内。或许是明白了自己的过错吧,她没有招呼我,溜进了教室里。我的心竟然瞬间释然。“梅老师,我叫她出来!”“不用了,这是早晨,我不想影响她一天的情绪。”教育家说:“早晨,是不能批评孩子的。”如今看此书,又想起这件事来,心想:还好,我们都没有迟到。
  最后是生命化教育也是个性化的教育。笔者看来,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也是时下每一个教育者都能意识到的问题。但生命化教育的充分阐释,确实是先生认为的解决当下教育弊病的方向所在。
  在学校、教师、课堂三个层面“生命缺席”之时,《教育是慢的艺术》还原了教育“慢”的本质,还原了“每个生命都是在无限的范围内趋向于神的”本质,将对生命的真正尊重提到了教育的实质上来。同时,在这本讲演录中,张文质先生的大多数言语是激烈的甚至是愤青的,但是张先生也是理智的,他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使得他自己的理论体系避免了很多学术著作“放空炮”和“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弊病。
  可是,当我们跳出来审视张文质先生的观点的时候,我们发现,张先生也留下了遗憾。他在纠正现实和传统的偏颇的同时,却进入了一个矫枉过正的误区。这个误区就是对生命的成全与随顺、对自然属性的随顺与应然引导当做了对人的教育。
  人不仅仅是拥有自己的自然属性,还拥有自己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恰恰是基本和重要的属性。张先生在书中更多强调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尊重。例如他举了“王二小”的事例,引用一教授的话“说实在的,如果碰到这个情形,我可能实在不敢学王二小”。张先生认为“在这一类问题上往往有很多的误导”。那么我们的教育所承载的德育功能,我们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集体为上”的观念是不是会因为先生的主张而遗失呢?自然属性的人如果脱离了集体依托,恐怕也人不如人了吧。张先生在自己的书中,谈到这样一个观点:
  我以为一定要有一个小团队,有一个哪怕是微小的目标。我们偶尔能在一起谈谈教育,谈谈我们的读书,甚至,结伴去郊游,到哪里去看看山看看水,都是一种可以去做尝试的生活。
  如果我们一味地随顺了孩子的自然属性,那么张先生所认为的“一定要”又作何解释呢?他的主张更多的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在场,而从人的社会属性来看,恐怕培养出来的仍然是生命的缺席。生命的在场,即是对人的生命成长的尊重,对人生命尊严的尊重;而生命的缺席不仅仅是无视成长和尊严,也应该包括对生命中人的社会因素的无视吧。
  教育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爱,对尊严的尊重,教育因而是一件极其谨慎的事。所以,不能所谓高效不能所谓轰轰烈烈,它应该是一种“慢的艺术”。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相城区苏州国际外语学校)
  责任编辑李 淳
其他文献
2019年4月14-20日,广州市第三批教育专家培养对象赴北京研修。本次研修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通过了解近年来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的进展与策略,感受名校的文化底蕴和践行新课程、新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激发学员对教育本质问题的深入思考,以进一步提炼个人教育思想,形成个人教育品牌,引领区域基础教育的发展。研修期间,先后听取三个专题报告,参观五所中小学校,参加中国教育科学论坛系列活动,拜访
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是党和人民掌握的“刀把子”,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做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捍卫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法治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公民法治意识整体增强,以及“法治湖北”建设的发展,对各级公安干警的法治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带头增强法治意识,坚定法治信仰,在学习法律、遵守法律、执行法律上作表率,
在深圳市高级中学A座一楼大厅,有两组大型浮雕《文明的历程》。它是笔者在该校工作期间和美术老师潘常欢共同设计的。回想起二十年前的那段创作时光,心中依然会泛起一丝微澜。  一  浮雕设计开始于2001年的早春。当时,我们有一个梦想:它要丰富而美丽,大气而细腻。形式上,它应当是一条艺术画廊,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勾留人们的脚步;内容上,它应当是一座文化宝库,能启迪人们的心智,触发历史的遐思;格调上,它还应当
若中国是一趟高速前行的列车,法治便是铁轨,法治是坚固还是脆弱,将决定中国未来能走多远。在建党历史上,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法治作为全会主题,把依法治国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法治,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粗放发展阶段转向科学发展阶段,必须通过法治克服短期化、功利化倾向;改革进入“深水区”,必须通过法治形成更加规范有序推进改革的方式;社会进入“转型
关于苦难,他们从未有错,  这些古典大师们:他们有多了解  它的人性态度;它如何产生  当其他人在吃饭或打开窗或正沿路无趣地散步;  何以,当老人,虔诚地,充满激情地等待  神迹的诞生,总会有  一些孩子不特别想要它发生,在树林  边的一个池塘里溜冰:  他们从没有忘记  即使可怕的殉道也必须顺其自然  于无论怎样的一个角落,一些凌乱之所  狗儿继续它们的狗营生而刑拷者的马  在一棵树上摩擦无辜的
民国时期,在灿若星河的才女群体中,有一位名声不是特别响亮,但绝不该被世人遗忘的前辈女性,她——就是陈衡哲先生。因为稀缺的理性之光不该被埋没,暗夜探索的胆略应当被铭记。  陈衡哲,1890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市一个开明的官宦之家,1920年赴美留学,归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西洋史。此外,她还先后在国立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担任教职。她是我国新文化运动中最早的女学者、作家、诗人,也是我国第一位女
最初,幼小的心如含苞的芽。渐舒展,有了轻抚外界的触须,伸探、迎逢,与外界密切交流,不停展进。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力,不屈不挠的进发姿态,是天地神奇的赋予。可惜,进入学校后,这样的禀质竟然无法接续,取而代之的,是学习的恐慌与失败的蔓延。不少人无视这些失败,因为相信“总是有人会落后的”,可问题在于,校园里,焦虑感、挫败感早已悄然滋生,无力坚持继而放弃者当然在列,那些被定义为好学生的,也精神紧张,局促应试
6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光明日报社调研,强调媒体要坚持正确舆论導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突出文化特色,提升文化品位,用文化传播和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发挥重要作用。  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大环境的影响之下,极少数新闻媒体在发展、改革和转型的过程中急功近利、违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丧失行业和职业道德底线。社会上新闻乱象充斥
9月26日,有媒体注意到,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开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9546号建议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答复》中提到:“您提出的‘改革我国对博士生、硕士生毕业考核体制,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硕士生能否毕业的自主权,释放研发能量’的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完善高校研究生科研成果评价标准具有很大启发。下一步,教育部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9月27日澎湃新闻)  “给予导师决定博士生
【摘 要】基于蔡金法教授对小学数学示范课“前后的概念”的评析,可以发现本节课问题提出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蔡金法教授对本课划分的五大教学任务分别对应着问题提出的五个层次:经验层、感知层、理解层、情境层和应用层。五个层次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相互联系、相互渗透、逐层递进,同时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螺旋上升。小学数学教学应对问题提出的“层次性”予以重视,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