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钢材作为国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功能性、结构性、基础性材料,对它的需求受到下游各行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钢铁产品品种繁多,不同产品所对应的市场特性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流通及使用的方式不同于一般消费品,这也决定了钢材流通业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一、近3年中国钢材流通业的基本特点
(一)钢材流通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钢铁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需要并促进钢材流通业的发展与壮大。交通的发展为钢材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钢铁流通业受到推动而获得了发展机遇。如上海市宝山区与上海钢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上海国际钢铁物流总部基地,吸引国内外钢铁企业巨头入驻。
(二)从事钢材流通的经销商从规模及数量上迅速增长
在过去的3年中,从事钢材流通的经销商队伍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有资料表明我国从事钢材流通的企业达到20万家,仅上海一地就有3万余家。对于建筑工程的业主单位或承包商而言,钢材流通企业是全方位货源渠道和实力雄厚的供应商。
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区的钢材交易市场亦从规模、数量、交易总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发展。钢材交易市场还为经销商提供了有效的产品仓储和良好的物流服务,使经销商能够以充足的货源和良好的服务来满足大宗客户的需求,而且有效的物流仓储有助于钢材经销商规避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三)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初见端倪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较为专业、装备精良、质量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超过200家,大多分布在华南、华东、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主要城市。目前国内钢材加工配送出现了“三高”趋势,即剪切线的技术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产品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华南、华东地区近期新建或拟建剪切线,其所选设备基本都是产自于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的先进设备。全国各地的钢材配送中心的投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钢铁企业通过参与钢材流通来进一步延伸营销手臂
由于近两年中国钢铁市场经常出现价格非正常波动的现象,这也迫使一些钢铁企业在重视生产、销售的同时,更重视钢材的市场流通。一些钢铁企业一方面积极建设高效、快捷、共赢的短流程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努力营建包括信息业、配送业、仓储业、联运业等具有现代物流功能的营销系统。
(五)电子商务在钢材交易中发展迅速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与发展,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在中国已见雏形,但目前钢材流通的电子商务化尚缺少现代化钢材物流作支撑,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走向与模式还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完善。
(六)外资进入钢材流通领域
从1992年到2004年,总共有314家外资商贸流通企业获准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1—9月份,有500多家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而在这500多家企业中大部分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具体到国内钢材流通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钢铁企业在中国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这些加工配送中心多半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内,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合资和台资企业。外资的进入,在增强钢材流通领域内竞争强度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钢材流通业亦存在一些问题,如钢材流通业发展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流通渠道管理存在着经销商队伍庞大、交易层次繁多、交易成本过高等不足;钢材流通中的现有物流技术距离现代物流仍存在较大差距;钢材流通链条中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的现象等。
二、对中国钢材流通业发展展望
钢铁行业的发展受其下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因此钢材流通业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也最终由市场需求层次、产品结构及特性来决定。笔者认为,今后几年中国钢材流通业将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态势:
(一)流通模式将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今后几年,钢材流通业的参与主体如钢铁企业、经销商、配送中心、交易市场等在整个流通链条中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对各自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契约式的管理,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钢材需求主要通过钢材交易市场、配送中心来满足,因此分销与加工配送相融合的营销模式将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今后我国钢铁市场中将主要有以下几种流通模式:
钢铁企业——经销商——钢材交易市场(经销商多级交易)——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配送中心(投资主体多元化)——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经销商(垫资)——终端用户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重化工发展阶段,以上四种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不同的模式适应于不同的产品及交易方式,就全国范围来讲,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是主流模式。
(二)钢铁企业参与流通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钢铁企业在流通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钢铁企业要有选择地向钢材流通领域渗透,在形成自己核心竞争专长的同时,对于一些利润空间狭窄、管理环节繁多的流通领域要舍得放弃。因此钢铁企业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型、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集团要向钢铁产品深加工、专业性钢材物流领域延伸,主动适应下游行业中大型、特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之共同构建稳定的钢铁产业链,直至形成供应链。二是钢铁企业依据产品的特性选择流通方式,对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延伸服务的产品应采取直销模式,对于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的产品且不需要厂家进行直接服务的产品如普通建材要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到达终端用户手中。三是钢铁企业要依据客户属性选择流通方式,对需求连续、采购量大、采购频率高的大用户实施直接销售,对分散的中小型客户则是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进行市场覆盖,并委托经销商进行必要的产品售后服务。
(三)经销商数量规模要大幅度缩减,经销商职能将在转型中进一步扩展
笔者认为钢材经销商队伍将发生以下变化:1. 经销商将更具有个性化,经销商群体中将进行以信息转移、实物转移、资金转移为内容的专业化分工,将出现进出口贸易型、加工配送型、分销代理型、会员制型、专业贸易型、仓储物流型、分销服务型等新型经销商群体。2. 经销商的职能将扩展到信息集散中心、实物集散中心、支付交易集散中心等更高的服务层次上,为客户提供更多内容的增值服务。3. 经销商数量将大幅度缩减,流通领域内的产业集中度会有较大地提高,将会涌现出一批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钢材流通企业。钢材流通企业的做大做强,有助于钢铁企业与流通企业由博弈走向基于合作的双赢。4. 经销商的经济行为将进一步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并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
(四)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依然充满活力
伴随着中国钢材流通业的发展壮大,钢材交易市场依然会充满活力,并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很强辐射功能的钢材集散枢纽和物流中心。逐渐壮大起来的大型或超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会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地域的辐射范围,并逐渐以托管、连锁经营、股份制等形式扩张,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钢材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模式将由摊位制向电子商务转变,交易市场为入驻企业提供行业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质押融资等“一站到位”式服务。此外,交易市场通过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将一些中小型经销商结为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受统一规则约束的利益共同体,以“虚拟企业集团”的模式在本市场内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共同提高本交易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李拥军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琢、吕兵中国冶金报社)
一、近3年中国钢材流通业的基本特点
(一)钢材流通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钢铁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需要并促进钢材流通业的发展与壮大。交通的发展为钢材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钢铁流通业受到推动而获得了发展机遇。如上海市宝山区与上海钢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打造上海国际钢铁物流总部基地,吸引国内外钢铁企业巨头入驻。
(二)从事钢材流通的经销商从规模及数量上迅速增长
在过去的3年中,从事钢材流通的经销商队伍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有资料表明我国从事钢材流通的企业达到20万家,仅上海一地就有3万余家。对于建筑工程的业主单位或承包商而言,钢材流通企业是全方位货源渠道和实力雄厚的供应商。
在过去的3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区的钢材交易市场亦从规模、数量、交易总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越式发展。钢材交易市场还为经销商提供了有效的产品仓储和良好的物流服务,使经销商能够以充足的货源和良好的服务来满足大宗客户的需求,而且有效的物流仓储有助于钢材经销商规避价格波动所产生的各种风险。
(三)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初见端倪
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较为专业、装备精良、质量合格的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已超过200家,大多分布在华南、华东、中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部分主要城市。目前国内钢材加工配送出现了“三高”趋势,即剪切线的技术装备水平越来越高、产品加工精度越来越高、加工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如华南、华东地区近期新建或拟建剪切线,其所选设备基本都是产自于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的先进设备。全国各地的钢材配送中心的投资主体也是多种多样的。
(四)钢铁企业通过参与钢材流通来进一步延伸营销手臂
由于近两年中国钢铁市场经常出现价格非正常波动的现象,这也迫使一些钢铁企业在重视生产、销售的同时,更重视钢材的市场流通。一些钢铁企业一方面积极建设高效、快捷、共赢的短流程营销渠道,另一方面努力营建包括信息业、配送业、仓储业、联运业等具有现代物流功能的营销系统。
(五)电子商务在钢材交易中发展迅速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与发展,钢材电子交易市场在中国已见雏形,但目前钢材流通的电子商务化尚缺少现代化钢材物流作支撑,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走向与模式还需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完善。
(六)外资进入钢材流通领域
从1992年到2004年,总共有314家外资商贸流通企业获准进入中国市场;2005年1—9月份,有500多家外资流通企业进入我国市场,而在这500多家企业中大部分为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具体到国内钢材流通业,则更多地表现为外资企业特别是世界知名的钢铁企业在中国兴建钢材加工配送中心,这些加工配送中心多半建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园区或经济开发区内,服务对象主要是外资、合资和台资企业。外资的进入,在增强钢材流通领域内竞争强度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钢材流通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钢材流通业亦存在一些问题,如钢材流通业发展缺乏完整的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流通渠道管理存在着经销商队伍庞大、交易层次繁多、交易成本过高等不足;钢材流通中的现有物流技术距离现代物流仍存在较大差距;钢材流通链条中存在着信息流通不畅的现象等。
二、对中国钢材流通业发展展望
钢铁行业的发展受其下游行业发展的制约,因此钢材流通业采取何种运作模式,也最终由市场需求层次、产品结构及特性来决定。笔者认为,今后几年中国钢材流通业将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态势:
(一)流通模式将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今后几年,钢材流通业的参与主体如钢铁企业、经销商、配送中心、交易市场等在整个流通链条中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对各自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实现契约式的管理,并逐步向供应链管理转变。
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将有大量中小型制造企业的钢材需求主要通过钢材交易市场、配送中心来满足,因此分销与加工配送相融合的营销模式将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综合上述因素,笔者认为今后我国钢铁市场中将主要有以下几种流通模式:
钢铁企业——经销商——钢材交易市场(经销商多级交易)——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配送中心(投资主体多元化)——终端用户
钢铁企业——经销商(垫资)——终端用户
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重化工发展阶段,以上四种模式将在一定时期内并存,不同的模式适应于不同的产品及交易方式,就全国范围来讲,很难说哪一种模式是主流模式。
(二)钢铁企业参与流通将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钢铁企业在流通中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是指钢铁企业要有选择地向钢材流通领域渗透,在形成自己核心竞争专长的同时,对于一些利润空间狭窄、管理环节繁多的流通领域要舍得放弃。因此钢铁企业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型、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集团要向钢铁产品深加工、专业性钢材物流领域延伸,主动适应下游行业中大型、特大型生产制造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之共同构建稳定的钢铁产业链,直至形成供应链。二是钢铁企业依据产品的特性选择流通方式,对技术含量高、需要进行延伸服务的产品应采取直销模式,对于已经不存在技术障碍的产品且不需要厂家进行直接服务的产品如普通建材要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到达终端用户手中。三是钢铁企业要依据客户属性选择流通方式,对需求连续、采购量大、采购频率高的大用户实施直接销售,对分散的中小型客户则是通过经销商或钢材交易市场来进行市场覆盖,并委托经销商进行必要的产品售后服务。
(三)经销商数量规模要大幅度缩减,经销商职能将在转型中进一步扩展
笔者认为钢材经销商队伍将发生以下变化:1. 经销商将更具有个性化,经销商群体中将进行以信息转移、实物转移、资金转移为内容的专业化分工,将出现进出口贸易型、加工配送型、分销代理型、会员制型、专业贸易型、仓储物流型、分销服务型等新型经销商群体。2. 经销商的职能将扩展到信息集散中心、实物集散中心、支付交易集散中心等更高的服务层次上,为客户提供更多内容的增值服务。3. 经销商数量将大幅度缩减,流通领域内的产业集中度会有较大地提高,将会涌现出一批集加工、配送、仓储、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钢材流通企业。钢材流通企业的做大做强,有助于钢铁企业与流通企业由博弈走向基于合作的双赢。4. 经销商的经济行为将进一步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并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当中。
(四)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依然充满活力
伴随着中国钢材流通业的发展壮大,钢材交易市场依然会充满活力,并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成为具有很强辐射功能的钢材集散枢纽和物流中心。逐渐壮大起来的大型或超大型金属材料交易市场会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其地域的辐射范围,并逐渐以托管、连锁经营、股份制等形式扩张,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经营。钢材交易市场内的经营模式将由摊位制向电子商务转变,交易市场为入驻企业提供行业信息、电子交易、仓储管理、加工配送、质押融资等“一站到位”式服务。此外,交易市场通过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将一些中小型经销商结为具有共同利益追求、受统一规则约束的利益共同体,以“虚拟企业集团”的模式在本市场内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共同提高本交易市场的竞争力。
(作者单位:李拥军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琢、吕兵中国冶金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