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指导让学文言变简单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人买履》选自《古代寓言二则》,是初中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这对教师来说当然简单,就好比初中的数学教师在教1+1=2。然而,对于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初一新生来说,无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难在哪里?文言文里有许多语法知识需要学生来掌握,如,一词多义、实词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等。以前教师采取的方法总是课堂灌输,死记硬背,总觉得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身独到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重视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并从有效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因此,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方法指导。
  一、坚持以朗读为主,重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是理解全文的一个重要前提。初一的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以读带悟,以读带背。上课之前,可以先和学生一起讨论什么是寓言,介绍《郑人买履》的作者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先从一个大的整体上来接触文言文。然后,通过交流预习感受,探讨总结文言文读准、读通、读懂、背诵的四步学法,即读准字音、讀通句子、读懂原文、探究寓意和背诵积累。教师标准的范读,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指导时应该重视字音、停顿、节奏及语气的具体体现,让学生从模仿中形成自己的能力。接下来,让学生借助注释试读课文,力求理解句子的意思,并以不同方式的朗读展开比赛,在反复朗读中进一步感悟句义,不要求学生逐字逐句去翻译,只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大体意思即可。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如,《郑人买履》中的“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一句的“度”,不读“dù”而应读“duó”,而“宁信度”一句中的“度”应读“dù”。因此,在初读文言文时,应该让学生先仔细听教师范读,在课文上标记易读错的字,接着自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为止。这样,就能引导学生解决读通、读顺文言文的问题。
  二、掌握规律,学会归类,触类旁通
  细读课文时,学生对文章内容也是存在一些困难的。苏教版的《郑人买履》文言文,有比较清晰仔细的注释,教师要做的就是对一些比较特别的疑难字词提供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鼓励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联系上下文,去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内容,说清楚,以达到读懂文言故事的目的。
  之所以说学文言文难,是因为文章里经常会出现实词虚词的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教师在初中的文言文教学中,要注意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郑人买履》中的“度”前后意思不同,一个解释为“量好的尺码”,另一个解释为“量长短”,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再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在《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小故事中出现五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这几个“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有动词“到、去”的意思,有名词“尺码、脚”的意思,情况比较复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所有带“之”的句子,然后弄清楚分别是什么意思,最后通过分类汇总,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之”有两种用法:1.代词,代表某种事物;2.动词,到、去。同时,还应该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综合比较,触类旁通才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生活化语文走进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多维地将生活与课文深度对接,使学生能够真思辨,真品析,真感悟,真获益,进而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力、感受力、思辨力、品析力、想象力和创作力等,真正使学生获得情感、精神、境界、人格和品格等的升华与提升。陶行知早就提出“生活即是教育”,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在课内,得益于课外。
  1.练习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征,把教学和讲故事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让学生深入理解郑人死板、顽固的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引申到生活中去,领悟其中包蕴的道理。让学生多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人或事情,并引以为戒。
其他文献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找准教学切入点,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阅读教学作为文本解读活动,它是一场多向度的对话,即通过读者对语言文字的确认,以及对单词意义和音像视图的解码,然后进行意义重构和综合,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
期刊
周作人的散文是一碟素菜,没有什么大鱼大肉,但就是几块萝卜青菜却搭配、烹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味来。吃起来津津有味,吃一口还不过瘾,硬是嚼个五六次,方能明白其中的滋味。對于刚接触周作人散文的人来说,周作人的散文太淡了,就像一杯白开水,但白开水却是最健康、最解口的。同样,当你细细读周作人的散文,你会觉得它不是水,它是茶,是经得起泡的茶,越泡它就越香,越泡茶味就越浓。我们不禁想问,周作人是怎么把普通的青菜萝
期刊
俗话说:“源头活水活全局。”对一个学生而言,其独一无二的个性便是活的源头,将为学生的发展独辟蹊径。所以说,语文教学更应弘扬人的个性,在学习中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相同的教育才能培育出不拘一格的人才,而非“千人一面、千人一腔”。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个性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选择学生喜爱的事物命题作文  赞可夫曾说过:
期刊
《学记》中提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表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不是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以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智慧和思维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研究如何构建有效课堂,应当把以“学”为中心作为基本纲领,把“教堂”转化为“学堂”。那么,如何
期刊
提笔写下“坚持”,笔有千斤重。之所以把“坚持”放在第一篇,因为这个词是我最爱又最缺的,是我苦苦找寻的定力之源。  每读《三国》一次,对“坚持”的理解就渐深一层。就名气而言,诸葛亮最感人,为实现先主遗愿,为匡复汉室,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用坚贞与无悔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结果而言,司马懿最有智慧,以退为进,等候时机,终成最大赢家,为后代奠定了西晋政权的基础;就时间而言,孙权最有定力,从拓展江山
期刊
“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儿童识字写字,就是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但是工具是被人所使用的,使用工具的人就有一个情感态度的问题;而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尤其是我们的汉字,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所以在识字写字方面,同样应体现语文的工具與人文性的统一。  低幼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拓宽识字途径,培养识字能力,
期刊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师的教学语言反映着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在长期的科学教学中,笔者发现教学语言对课堂教学的成败影响颇深,本文就提问语、过渡语、追问语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提问要有层次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教师的提问决定着学生思维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问题提得好,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问题提得不好也可能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
期刊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很多短小精悍的小故事里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大禹治水就是其中一则。我们对大禹治水文化精髓的吸收也许仅限于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奉献和无私,但对其治水的方式和过程却不慎了解。相传,大禹的父亲奉命治水,其采用的是传统的“堵”的方式,历尽千辛万苦,可最终治水还是失败,被统治者杀害。禹子承父业,一心治水,他根据山脉地形,开沟掘渠,采用“疏”的方式,将猛兽般的洪水引入无边的大海。  
期刊
2016年秋,新版语文教材试运行,2017年秋,部编语文教材全面推行。几轮培训下来,感觉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环节简化了:每一单元都是人文主题与语文素养的双线组织,每一单元乃至每一课都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且一如既往地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这样,既让教师在教学指导上有了“抓手”,也让教师教学有了一定的自由度,为教师个性特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统编教材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活动、体验”,重视让学生在语文
期刊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理解,在教学中就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会,尤其是对“困难生”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是尊重和理解他们的重要一环。分析“困难生”后进的原因,主要教者另眼看待。教者首先要改变自身的态度,和他们打成一片,让他们消除对老师而产生的恐惧感,消除师生间的隔阂,让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是关心的,并不因为他们是困难生而受冷落。这样一来,师生间的关系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