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全市现有红寺堡、盐池、同心3个国定贫困县(区),这些地方干旱缺水,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脱贫工作难度大。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吴忠市把实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聚焦贫困地区,紧盯贫困人口,聚合全市之力,采取超常举措,成功打出“七三九四”精准组合拳,脱贫攻坚战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全市累计完成投资61.2亿元,搬迁安置38.6万人,脱贫1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0年的25.2%下降到14.9%,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2480元增加到2015年的3670元,贫困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六步识别法” 科学分类施策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甄别贫困对象。谁是贫困户?如何识别?吴忠市探索建立了贫困户精准识别法,通过申报、评议、公示、确认“四个环节”,注重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五关”,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市、区)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确保对象精准、扶谁精准。研究出台了扶贫开发攻坚行动计划、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意见、精准扶贫实施办法等政策意见,创造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输血、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六大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了“多渠道融资,一个渠道捆绑使用”项目整合机制,紧盯贫困村、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实施扶持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阻断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六个一批”计划,做到了对精准识别出的168个贫困村、4.2万户、15.6万贫困人口“一村一个扶贫规划,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变“输血”为“造血”,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三种易地法” 掀开生活新篇
吴忠市93%的贫困人口分布居住在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中部干旱带上。“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吴忠市抢抓中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机遇,统筹山川、以川济山、山川共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38.6万贫困群众搬出了深山,过上了有水有路有发家致富产业的新生活,掀开了美好生活新篇章。
生态移民。坚持“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工作思路,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优先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统一规划住房建设、土地开发、产业培育、移民搬迁、培训就业、生态恢复。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地区,自1999年以来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已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贫困群众20万人,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移民生活大变迁的壮举,“共产党好,黄河水甜”主旋律唱响红寺堡区上下。同心县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2007年率先在全区启动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搬迁移民2.7万户11万人。全市累计建成移民村37个,开发土地面积41万亩,建设种养设施4万座,发展特色种植18万亩,移民群众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940元增加到2015年5120元,翻了两番多,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
劳务移民。劳务移民的核心是让贫困移民转移进城落户就业,以市民化的方式彻底告别贫困。吴忠市通过在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学校附近建设廉租房、务工移民周转房,让移民“住有所居”“业有所干”“学有所上”。规划建设了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中国(吴忠)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太阳山煤化工城、盐池高沙窝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建设弘德、立德、同德三大慈善产业园区,建成吴忠市“十大市场”、中阿商贸城和7个县级专业市场,规划布局了吴忠市教育园区,新建扩建了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县级职业学校、回民中学等各类院校,年带动近3万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子女上学,7000户贫困家庭务工转移安置,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基。
教育移民。教育是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吴忠市坚持大人、娃娃两头抓、两不误、两促进、两移民。一方面,抓成年人务工技能教育,通过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免费技工教育、就业援助工程等措施,使其接受职业教育,真正掌握1~2门就业技能,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安家落户,使其变成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对重点贫困县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实行全免费,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高职以上学历的学生优先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的起学、毕业后能稳定就业,彻底告别因缺知识、缺技能而走不出深山、摆脱不了贫困的窘境。
“九大互动法” 引导自主造血
吴忠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川济山和“四化融合”同步发展,努力变旱塬劣势为优势,化脱贫压力为动力,立足打好农业“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张牌,规划建设了盐池县中部草畜、红寺堡区中南部葡萄、同心县东部中药材等8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发展形成了奶牛、滩羊、酿酒葡萄、有机枸杞、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紧密依托“企业带动、协会拉动、支部推动、金融撬动、产业联动、科技驱动、技能助推、资产受益、四化融合”九大互动路径,累积引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54家,建成专业合作社1230个、家庭农(牧)场305个,带动2.6万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增收脱贫。
“龙头+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模式。同心县下马关易捷枸杞庄园,通过土地流转为下马关镇农民每年创造1678万元土地租赁收入,惠及2251个当地农户和移民户,户均增收过万元,同时每年为当地提供32万个农业用工量,带动下马关、韦州、马高庄等地4000多名农民每年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在枸杞采摘期,务工农民每人每天采摘枸杞收入200元左右。实践中,吴忠市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组织、规模化布局,把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带动、产业的支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协会拉动型”模式。农村种养大户、贩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牵头,创办种植、养殖、劳务等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把一家一户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并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组织引导农户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同心县韦州镇荣振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52名社员组成,采取集中采购、分户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实现年利润200多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中单打独斗、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一些有条件的合作社还在成员之间开展信贷、保险等合作,提高了社员的生产技术和竞争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促进了产品销售,增加了社员收入。
“支部+党员+农户”的“支部推动型”模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红寺堡区中圈塘村党支部带领本村群众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村党支部采取支部成员带头示范种植、党员带动贫困户种植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目前该村种植酿酒葡萄7000亩,葡萄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户均增收1.4万元以上。实践中,吴忠市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重视抓好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把贫困村的支部班子配全配强。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让群众和企业自愿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金融+龙头+农户”的“金融撬动型”模式。吴忠市针对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短缺,贫困群众贷款难等问题,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协调设立银行机构10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创新推广了“速贷通”“网贷通”“富农卡”等农村金融产品。盐池县捆绑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和金扶工程等金融扶贫政策,探索了“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合作社+企业”“小额信贷公司+互助社”等金融扶贫模式,建立了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制度,初步形成了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格局,此经验模式已在全国推广。目前互助资金项目覆盖吴忠市所有贫困村,总规模近3亿元,带动“千村信贷”投入10亿元,受益群众3万多户15万人;设立金融风险补偿金2亿元,金融扶贫每年撬动各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投入30亿元以上。
“光伏+基础设施+农户”的“产业联动型”模式。同心县同德移民村是光伏扶贫试点村,2015年率先实施总投资8585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采用屋顶租赁、全额上网的分布式光伏模式,全村1379户农户每户年均可获得500元租赁收益,连续受益25年,直接增加了移民群众收入。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光伏+屋顶租赁、光伏+大棚种养、光伏+旅游产业、光伏+新农村建设等模式,引进中民投、迪盛四联、台湾巨皇等一批光伏企业,总规模1687万千瓦,总投资1350亿元,让贫困村、贫困群众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中参股分红、实现就业、直接增收,有力推动了扶贫脱贫。
“技能培训+劳务公司+农户”的“技能助推型”模式。吴忠市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务工就业需求,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务工技能、实用技术等扶贫培训资源和项目,建设扶贫培训基地,对有意愿接受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和资格鉴定,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推动贫困群众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季节性务工向常年务工转变,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和脱贫。同心县技工学校(扶贫培训基地)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和实训设备,从2012年至今,学校开展了中式烹饪、电工、电焊工、挖掘机、装载机、瓦工、美容师和创业能力等多个工种技能培训,培训人员1365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就是一种“造血型”扶贫,劳动力有了一技之长,就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本领,远比给钱给物有用。
“科技公司+带头人+农户”的“科技驱动型”模式。“科技驱动型”扶贫,就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产业发展为依托,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吴忠市引进科技公司,加大有机枸杞、酿酒葡萄、优质大米、蔬菜瓜果、畜牧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同心县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拓明公司签订了支持扶贫攻坚框架协议,在同心县成立了道地中药材研究院,进行道地中药材、有机枸杞药用成分对比性研究分析,有力地推动同心中药材、有机枸杞产业发展。
“资产+平台+农户”的“资产收益型”模式。资产收益型扶贫,就是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产、贫困户将承包土地和个人财产入股,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渠道增收。青铜峡市叶盛镇五星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村民变成股民,收益显著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壮大。“资产收益型”模式使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本,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能以股东身份享受收益分成,大大增加了贫困户的财产净收入,成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户”的“四化融合型”模式。吴忠市优先在贫困地区安排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治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清真产业、慈善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和企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贯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变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力助推法” 精准帮扶圆梦
扶贫攻坚是全民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吴忠市坚持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突出把“县乡包抓、市直包扶、企业帮扶、对口协作”“四力”合一、集聚发力、集中攻坚,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联系、特困户全覆盖对接、工作队全覆盖进驻,真心真情真为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收发展,同走致富路、共圆小康梦。 第一股力量以县、乡、村干部为主,是主体脱贫力量。吴忠市充分发挥县、乡、村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分级负责、分工明确、分类扶持的工作机制,县级负责规划编制、计划审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乡村两级负责政策宣传、群众发动、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监测统计等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脱贫销号。制定加强扶贫干部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工作台账,健全奖励和问责机制,对各级扶贫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将贫困村脱贫与村干部工资待遇挂钩,每年根据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对村干部予以奖补,切实提高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和工作积极性。
第二股力量以市级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第一书记为主,是主体帮扶力量。吴忠市建立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联系县(市、区)扶贫工作制度,市委书记、政府市长、政协主席、主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各联系一个县(市、区),做好规划指导、督促检查、协调落实等工作。落实市级领导干部包扶重点贫困村制度,对年度计划脱贫销号的40个重点贫困村,由厅级领导干部实施“一对一”结对包扶。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制,从区、市、县三级机关抽调了491名干部组成228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全覆盖。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挂钩,对提前脱贫的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重奖重用。
第三股力量以企业、慈善组织、金融机构、科技法人为主,是主体扶助力量。吴忠市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吴忠籍在外能人、企业家、善心人士,或在吴忠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慈善组织、知名人士,通过捐赠救助、实业带动、就业促进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兴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工作贡献突出的,市委、市政府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第四股力量以中央、自治区机关单位、企业、闽宁、驻地部队协作为主,是重点协作力量。吴忠市注重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做好中央和自治区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加强与中央帮扶单位、闽宁协作对口单位和驻地部队的协调对接,争取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经贸交流合作,使更多闽商项目在贫困地区落户发展,闽宁协作以来共汇集帮扶资金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形成了各方携手、上下联动、帮贫济困、合力扶贫大格局。■
(执笔人:徐东 蒋波 刘占华)
责任编辑:章立
“六步识别法” 科学分类施策
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是甄别贫困对象。谁是贫困户?如何识别?吴忠市探索建立了贫困户精准识别法,通过申报、评议、公示、确认“四个环节”,注重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五关”,做到精确识别贫困户、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实行动态管理“四精确”,建立户有卡、村有册、乡(镇)有簿、县(市、区)有档、市有平台的动态数据库,实现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确保对象精准、扶谁精准。研究出台了扶贫开发攻坚行动计划、干部驻村帮扶工作实施意见、精准扶贫实施办法等政策意见,创造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输血、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六大精准扶贫机制,建立了“多渠道融资,一个渠道捆绑使用”项目整合机制,紧盯贫困村、贫困人口,坚持分类指导,统筹实施扶持产业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教育扶贫阻断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六个一批”计划,做到了对精准识别出的168个贫困村、4.2万户、15.6万贫困人口“一村一个扶贫规划,一户一个帮扶计划,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变“输血”为“造血”,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三种易地法” 掀开生活新篇
吴忠市93%的贫困人口分布居住在红寺堡区、盐池县、同心县中部干旱带上。“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吴忠市抢抓中央、自治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政策机遇,统筹山川、以川济山、山川共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移民、教育移民,38.6万贫困群众搬出了深山,过上了有水有路有发家致富产业的新生活,掀开了美好生活新篇章。
生态移民。坚持“山里的问题山外解决、山上的问题山下解决、面上的问题点线解决”的工作思路,围绕“水源、生态、开发、特色、转移”五个重点,优先将居住在偏远分散、生态失衡、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到有水、靠路、近城的地方,统一规划住房建设、土地开发、产业培育、移民搬迁、培训就业、生态恢复。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地区,自1999年以来依托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已搬迁安置宁南山区8县贫困群众20万人,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移民生活大变迁的壮举,“共产党好,黄河水甜”主旋律唱响红寺堡区上下。同心县是宁夏生态移民的主战场,2007年率先在全区启动实施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生态移民工程,搬迁移民2.7万户11万人。全市累计建成移民村37个,开发土地面积41万亩,建设种养设施4万座,发展特色种植18万亩,移民群众人均收入由2007年的940元增加到2015年5120元,翻了两番多,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
劳务移民。劳务移民的核心是让贫困移民转移进城落户就业,以市民化的方式彻底告别贫困。吴忠市通过在城市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学校附近建设廉租房、务工移民周转房,让移民“住有所居”“业有所干”“学有所上”。规划建设了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中国(吴忠)自动化装备制造产业园、太阳山煤化工城、盐池高沙窝等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工业园,建设弘德、立德、同德三大慈善产业园区,建成吴忠市“十大市场”、中阿商贸城和7个县级专业市场,规划布局了吴忠市教育园区,新建扩建了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县级职业学校、回民中学等各类院校,年带动近3万贫困群众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子女上学,7000户贫困家庭务工转移安置,夯实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基。
教育移民。教育是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摆脱贫困的最有效手段。吴忠市坚持大人、娃娃两头抓、两不误、两促进、两移民。一方面,抓成年人务工技能教育,通过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免费技工教育、就业援助工程等措施,使其接受职业教育,真正掌握1~2门就业技能,通过进城务工就业安家落户,使其变成产业工人。另一方面,对重点贫困县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实行全免费,对贫困家庭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支持,将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高职以上学历的学生优先纳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的起学、毕业后能稳定就业,彻底告别因缺知识、缺技能而走不出深山、摆脱不了贫困的窘境。
“九大互动法” 引导自主造血
吴忠市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川济山和“四化融合”同步发展,努力变旱塬劣势为优势,化脱贫压力为动力,立足打好农业“绿色、生态、有机、富硒”四张牌,规划建设了盐池县中部草畜、红寺堡区中南部葡萄、同心县东部中药材等8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发展形成了奶牛、滩羊、酿酒葡萄、有机枸杞、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紧密依托“企业带动、协会拉动、支部推动、金融撬动、产业联动、科技驱动、技能助推、资产受益、四化融合”九大互动路径,累积引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154家,建成专业合作社1230个、家庭农(牧)场305个,带动2.6万贫困农户参与产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增收脱贫。
“龙头+基地+农户”的“龙头带动型”模式。同心县下马关易捷枸杞庄园,通过土地流转为下马关镇农民每年创造1678万元土地租赁收入,惠及2251个当地农户和移民户,户均增收过万元,同时每年为当地提供32万个农业用工量,带动下马关、韦州、马高庄等地4000多名农民每年人均务工收入近万元。在枸杞采摘期,务工农民每人每天采摘枸杞收入200元左右。实践中,吴忠市坚持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组织、规模化布局,把政府的引导、政策的支持、企业的带动、产业的支撑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保障。 “合作社+协会+农户”的“协会拉动型”模式。农村种养大户、贩销大户、农产品经纪人牵头,创办种植、养殖、劳务等各种专业合作社、协会,把一家一户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按照合作制的原则进行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并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组织引导农户实施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同心县韦州镇荣振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由52名社员组成,采取集中采购、分户饲养、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的经营模式,实现年利润200多万元,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户生产经营中单打独斗、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一些有条件的合作社还在成员之间开展信贷、保险等合作,提高了社员的生产技术和竞争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共同抵御市场风险,促进了产品销售,增加了社员收入。
“支部+党员+农户”的“支部推动型”模式。发挥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群众脱贫致富。红寺堡区中圈塘村党支部带领本村群众发展酿酒葡萄产业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村党支部采取支部成员带头示范种植、党员带动贫困户种植等方式,引导贫困群众发展酿酒葡萄产业。目前该村种植酿酒葡萄7000亩,葡萄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户均增收1.4万元以上。实践中,吴忠市注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特别重视抓好第一书记队伍建设,把贫困村的支部班子配全配强。因势利导,分类施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让群众和企业自愿参与到产业发展上来,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金融+龙头+农户”的“金融撬动型”模式。吴忠市针对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短缺,贫困群众贷款难等问题,加快金融改革步伐,协调设立银行机构10家、小额贷款公司25家,创新推广了“速贷通”“网贷通”“富农卡”等农村金融产品。盐池县捆绑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和金扶工程等金融扶贫政策,探索了“互助资金?千村信贷”“合作社+企业”“小额信贷公司+互助社”等金融扶贫模式,建立了金融扶贫风险补偿金制度,初步形成了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金融扶贫格局,此经验模式已在全国推广。目前互助资金项目覆盖吴忠市所有贫困村,总规模近3亿元,带动“千村信贷”投入10亿元,受益群众3万多户15万人;设立金融风险补偿金2亿元,金融扶贫每年撬动各金融机构扶贫信贷投入30亿元以上。
“光伏+基础设施+农户”的“产业联动型”模式。同心县同德移民村是光伏扶贫试点村,2015年率先实施总投资8585万元的光伏扶贫项目,采用屋顶租赁、全额上网的分布式光伏模式,全村1379户农户每户年均可获得500元租赁收益,连续受益25年,直接增加了移民群众收入。全市积极探索推行光伏+屋顶租赁、光伏+大棚种养、光伏+旅游产业、光伏+新农村建设等模式,引进中民投、迪盛四联、台湾巨皇等一批光伏企业,总规模1687万千瓦,总投资1350亿元,让贫困村、贫困群众在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中参股分红、实现就业、直接增收,有力推动了扶贫脱贫。
“技能培训+劳务公司+农户”的“技能助推型”模式。吴忠市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和务工就业需求,整合“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务工技能、实用技术等扶贫培训资源和项目,建设扶贫培训基地,对有意愿接受劳动就业技能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开展订单定向培训和资格鉴定,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推动贫困群众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季节性务工向常年务工转变,实现稳定转移就业和脱贫。同心县技工学校(扶贫培训基地)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和实训设备,从2012年至今,学校开展了中式烹饪、电工、电焊工、挖掘机、装载机、瓦工、美容师和创业能力等多个工种技能培训,培训人员1365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5%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技能培训、就业创业就是一种“造血型”扶贫,劳动力有了一技之长,就获得了生存发展的手段和本领,远比给钱给物有用。
“科技公司+带头人+农户”的“科技驱动型”模式。“科技驱动型”扶贫,就是以科技项目为载体、产业发展为依托,在贫困地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供科技支撑。吴忠市引进科技公司,加大有机枸杞、酿酒葡萄、优质大米、蔬菜瓜果、畜牧养殖等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支持扶贫对象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使用优良品种、采用先进技术。同心县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拓明公司签订了支持扶贫攻坚框架协议,在同心县成立了道地中药材研究院,进行道地中药材、有机枸杞药用成分对比性研究分析,有力地推动同心中药材、有机枸杞产业发展。
“资产+平台+农户”的“资产收益型”模式。资产收益型扶贫,就是引导贫困村将集体资产、贫困户将承包土地和个人财产入股,采取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确保贫困村和贫困户多渠道增收。青铜峡市叶盛镇五星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高效农业,村民变成股民,收益显著增加,村集体经济也得以壮大。“资产收益型”模式使贫困村、贫困户的资产有效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本,贫困户在获得土地流转收益的同时,还能以股东身份享受收益分成,大大增加了贫困户的财产净收入,成为脱贫致富的“聚宝盆”。
“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户”的“四化融合型”模式。吴忠市优先在贫困地区安排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增强自我发展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治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新材料、清真产业、慈善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和企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贯通。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变为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从根本上实现贫困群众的全面小康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力助推法” 精准帮扶圆梦
扶贫攻坚是全民工程,需要全员参与。吴忠市坚持市级推动、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工作的领导责任,建立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工作机制,突出把“县乡包抓、市直包扶、企业帮扶、对口协作”“四力”合一、集聚发力、集中攻坚,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联系、特困户全覆盖对接、工作队全覆盖进驻,真心真情真为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增收发展,同走致富路、共圆小康梦。 第一股力量以县、乡、村干部为主,是主体脱贫力量。吴忠市充分发挥县、乡、村干部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作用,建立分级负责、分工明确、分类扶持的工作机制,县级负责规划编制、计划审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乡村两级负责政策宣传、群众发动、任务落实、组织实施、监测统计等工作,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脱贫销号。制定加强扶贫干部管理办法,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工作台账,健全奖励和问责机制,对各级扶贫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管理。将贫困村脱贫与村干部工资待遇挂钩,每年根据贫困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对村干部予以奖补,切实提高了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和工作积极性。
第二股力量以市级领导、市直部门负责人、第一书记为主,是主体帮扶力量。吴忠市建立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联系县(市、区)扶贫工作制度,市委书记、政府市长、政协主席、主持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副主任、市委副书记各联系一个县(市、区),做好规划指导、督促检查、协调落实等工作。落实市级领导干部包扶重点贫困村制度,对年度计划脱贫销号的40个重点贫困村,由厅级领导干部实施“一对一”结对包扶。实行“单位包村、干部包户”的驻村帮扶工作责任制,从区、市、县三级机关抽调了491名干部组成228个工作队驻村帮扶,实现贫困村驻村帮扶第一书记全覆盖。将扶贫工作成效与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挂钩,对提前脱贫的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干部重奖重用。
第三股力量以企业、慈善组织、金融机构、科技法人为主,是主体扶助力量。吴忠市建立健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吴忠籍在外能人、企业家、善心人士,或在吴忠投资兴业的企业家、慈善组织、知名人士,通过捐赠救助、实业带动、就业促进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兴办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改善民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对履行社会责任、参与扶贫工作贡献突出的,市委、市政府为其颁发荣誉证书。
第四股力量以中央、自治区机关单位、企业、闽宁、驻地部队协作为主,是重点协作力量。吴忠市注重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机制,做好中央和自治区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加强与中央帮扶单位、闽宁协作对口单位和驻地部队的协调对接,争取在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加强与对口帮扶地区经贸交流合作,使更多闽商项目在贫困地区落户发展,闽宁协作以来共汇集帮扶资金2.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形成了各方携手、上下联动、帮贫济困、合力扶贫大格局。■
(执笔人:徐东 蒋波 刘占华)
责任编辑:章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