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从肝论治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n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49
  中医对胃病称“胃脘痛”包括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这些病的特点临床上共有胃脘部疼痛,所以统称为“胃病”。因胃与肝在生理和病理上关系密切,所以在治疗上又有疏肝理气、暖肝散寒、柔肝补脾、清泄郁热、活血理气之不同。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要适用于肝郁气滞型症见胃脘胀痛,疼连两胁,暖气频作,善叹息,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舌边红苔白,脉弦。本病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成。常用方药:四逆散加味,若腹胀气滞甚者加佛手、木香;大便稀加神曲、茯苓,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口多涎沫加吴茱萸;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脘痛甚者加郁金、香附;食少纳呆加麦芽、内金。
  例1:患者,男,43岁,司机。患者十二指肠溃疡多年,曾服用调理脾胃,行气止痛药未效。主诉胃脘痛牵引两肋胀痛,腹胀气滞食后更甚,大便不畅,口苦黏腻,舌苔白,脉弦。称为肝郁气滞,拟舒肝行气合辛开苦降法,方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汤加味:柴胡6g,白芍9g,黄连6g,半夏9g,瓜蒌12g,木香9g,佛手12g,甘草6g。服上药10剂后大便通畅,疼痛消失,饮食增加,收到近期疗效。续以六君子汤加味,调理善后,半年内病未复发。
  暖肝散寒,和胃降逆
  主要适用于肝寒犯胃型症见胃脘疼痛,得温则减,呕吐清冷沫,遇寒冷则痛甚,食少或得食则痛减,精神疲倦,舌质淡苔白润滑,脉细缓。本病由胃虚肝寒上逆,浊阴上犯,脾胃中阳不足所致。常用方药:吴茱萸汤加味,若呕吐涎沫甚者加半夏、茯苓;口涎多泛清水加草果、砂仁;寒痛甚者加良姜、香附;如胀痛加木香、佛手;食欲差者合六君子汤益胃补虚。
  例2:患者,工人。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病史,就诊时自述胃脘疼痛,呕吐清水,遇寒冷疼痛加剧,得温则减,头晕眩若空虚状,食欲减少,舌质淡,脉细弦。此属肝寒犯胃,胃失和降,用暖肝散寒,降逆止痛法,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9g,党参15g,黄芪12g,大枣5枚,半夏9g,木香9g。3剂。二诊:疼减呕止,自觉胃部舒适,头不昏眩,脉细缓舌润,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5g,白术9g,茯苓15g,吴茱萸6g,木香6g五剂。三诊:饮食增加,二便正常,守前方即吴茱萸汤加生黄芪,续服10剂,以调理善后。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柔肝补脾,补虚建中
  主要适用于肝强脾弱型病见:胃脘隐痛,腹挛急、喜暖得温则减,精神疲倦,肢体无力,四肢欠温,食欲减少,大便不爽,舌质淡苔白润,脉细弱。本病由脾胃虚弱,肝木横急,脾阳不运所致。常用方药:小建中汤加味。若气虚加黄芪、白术;呕逆吐酸加木香、砂仁;脘腹胀痛加佛手、厚朴;大便溏加白术、茯苓。
  例3:患者,男,34岁,工人。患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主诉胃脘疼痛,腹部挛急,疼时得温食则减,精神疲倦,食量减少,大便软,脉象弱带弦,舌淡苔润。此属脾胃虚寒,肝木横强,当用补脾抑肝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味:桂枝6g,白芍12g,黄芪15g,生姜6g,大枣5枚,炙甘草6g,饴糖30g,木香6g,砂仁6g 5剂。二诊:胃痛减,挛急除,饥饿时仍有疼痛,但痛势较缓,再进5剂。三诊:胃痛已罢,饮食正常,精神好转,拟用补脾益气,健胃和中,方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12g,白术9g,茯苓12g,半夏9g,陈皮6g,甘草6g,木香9g,黄芪12g,山药12g,砂仁5g,当归9g,生姜6g。服20剂调理善后,1年后病未复发。
  清泄郁热,益胃养阴
  主要适用于肝胃郁热型,症见:胃脘部灼痛,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口干口苦,大便不畅,舌苔黄或舌红少苔,脉弦数。本病由肝郁气机,火热犯胃,肝火胃热上升而成。常用方药一贯煎加味。
  例4:患者,男,43岁,军人。患者自觉胃脘部疼已1年多,经常感觉胃脘部烧灼样疼痛,大便干燥2~3天1次,口干喜凉饮,有时发酸,夜寐多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细数,用滋阴养胃,以沙参益胃汤加味:沙参15g,麦冬12g,石蔛12g,瓦楞子9g,木香6g,竹茹9g,佛手9g,枳壳9g,花粉12g。3剂。二诊:胃脘部烧灼疼痛未减,渴饮减轻,泛酸已止,大便较前舒畅,夜烦易怒依然,舌质偏红仍有黄苔,脉象仍前。据此病情虽有缓解,但肝郁胃热之象并无碍,前方加龙胆草9g,黄连6g,焦山栀9g 5剂。三诊:胃热烧灼减轻,渴饮已平,夜能静卧,但舌质偏红少苔,脉仍弦细,改用一贯煎加味:生地15g,白芍12g,当归6g,山药18g,川楝子6g,佛手9g,沙参15g,石蔛12g,枳壳9g,栀子9g,黄连9g。10剂痊愈。
  活血理气,化瘀止痛
  主要适用于肝胃血瘀型症见胃脘痛有定处,痛如针刺,食后痛甚,大便色黑,有时吐血,舌质紫暗,舌边瘀点,脉缓涩。本病由久病入络,胃络损伤,肝血瘀滞而成。主要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营血不足加阿胶、当归;出血不止加三七、白及、炮姜、侧伯炭。
  例5:患者,男,45岁。患有胃溃疡病多年,经钡剂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变形。自述经常胃脘疼痛,痛甚如刀割样疼,遇有精神不舒畅,则疼痛加剧。大便检查潜血阳性,食欲差,形瘦弱,舌润质暗,脉细涩。此属气滞血瘀中气不足,治宜止血定痛,行气化瘀为主,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味:炒蒲黄6g,五灵脂9g,丹参12g,木香6g,砂仁4.5g,元胡9g,香附9g,黄芪15g,党参12g,三七粉6g。6剂。二诊:疼痛减,出血止。用补气益胃法,六君子汤加味。三诊:精神好转,临床症状消失,脉象舌苔如常,拟用参苓白术散加黄芪、丹参、续服10剂。后以上方改为散,作为善后调理。
  讨 论
  胃病从肝论治在临床极为多见,清代叶桂对本病的病机有独到见解,在《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载胃脘痛案44例,在病机方面以“肝邪犯胃”为主,认为:气机瘀滞是胃痛发展的主要病机,痰凝血瘀是胃痛发展过程中病理变化。胃病从肝论治,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是符合辨证论治原则的,临床实践证明,由于肝胃之间有着密切的生理病理关系,故胃病不仅治胃而且要治肝,肝胃同治,才有助于提高疗效。
其他文献
关键词 医学教师 角色 转换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6    由传统管理者转向新型引导者  教师是特殊的脑力劳动者,作为医学院校的教师,我们的劳动对象是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劳动产品是社会需要的医学专门人才。所以医学院校的教师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①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②要有高深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科学功底;③要
摘 要 目的:观察食盐加中药热敷腹部防治术后腹胀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食盐加中药热敷组44例)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护理组46例)。分别观察两组防治术后腹胀的效果。结果:试验组防治术后腹胀的有效率可达88.64%,对照组为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在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进行食盐加中药热敷。具体操作方法:取食盐500g,莱菔子50g,木香30
摘 要 目的:通过分析肺炎性假瘤在X线平片及CT中的影像表现,探讨两者的诊断难点。方法:对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例肺炎性假瘤X线及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X线与CT共性特征为肿块,3例边缘光整,2例边缘分叶有毛刺。结论:X线及CT诊断肺炎性假瘤,主要是与肺内良、恶性肿瘤及肺结核球的鉴别,在排除其他病变后,方可想到肺炎性假瘤的可能,最后诊断有赖于病理证实。  关键词 肺炎性假瘤 影像特征 鑒
临界高血压(BH)也称边缘型高血压,指血压140~159/90~95mmHg,由于该类患者的心、脑、肾和眼底未发生器质性损害,可向正常血压和高血壓病两个方向转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BH患者在中年高血压人群中占比重较大,且容易被忽略;若此期处理不当容易转化为持续性高血压,因此必须加强对中年高血压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的发生。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