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面对记者侃侃而谈,一个回答问题内向害羞,很难想象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会走在一起,隨着之后的采访与交谈的深入,我逐渐找出了他们能在一起的原因。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对军人这个职业相同的理解,让博士夫妻孙宏伟、刘艳慧选择留在了这个远离家乡的别人都不理解的基层。 “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孙宏伟、刘艳慧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为身上的那抹天空蓝涂抹别样色彩。
关于选择——
人生的选择正确与否,答案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对错只有自己知道
七年前那个七月,火车一路向西,海拔逐渐升高,路越走越窄,孙宏伟和刘艳慧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窗外,近处是荒芜的戈壁滩,远处是连绵的大青山,西北地区的荒凉一点点地侵蚀着他们曾经做好的心理准备。
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大学毕业的情景在脑海中接连浮现。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选择了留校,有的进了科研院所,而他们是主动选择到一线作战部队的。他俩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坚定:“没到过部队,没摸过兵器,没带过兵,就不算真正的军人。况且导师也说过,只有经历了基层的磨砺,才能夯实成长的基础。我们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博士。”
一直盯着窗外的两人,收回了远眺的目光,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孙宏伟努努嘴,却不知道说什么。刘艳慧问,“后悔吗?”“不后悔,你呢?”“我也不后悔。”
“咱们,就是到基层扎根来了。”孙宏伟拉起刘艳慧的手说,“有人选择穿皮鞋,有人选择穿布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孙宏伟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心中已然升腾起希望。
关于成长——
要成长必须经历阵痛,迈好基层第一步必须先当好战士
刚到部队,团党委特意腾出一套三居室,可他俩背包都没卸,直接到基层报到。刘艳慧被分到了团技保队,孙宏伟去了导弹营任天线收发车技师。基层的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可他俩感觉一切都很新鲜:部队的编制体制是怎么构成的,几十台装备是如何铰链成一个武器系统的,地空导弹是怎么进行防空作战的……
在官兵眼里,他俩是地地道道的“稀罕物”。以前全团花名册上还从来没出现过“博士”,现在不仅有了,而且是两个,还是两口子。
然而,在大家的左一个、右一个“博士”声中,孙宏伟和刘艳慧却接连遭遇尴尬:排除故障,自己还在翻电路图时,士官技师张清彬已经把故障排完了;打扫卫生,自己怎么学也赶不上义务兵动作麻利;出操带队,喊个口令都憋得脸红脖子粗……博士的光环,被数不清他们看来很简单的“小事”掩盖得干干净净。
直到现在,孙宏伟和刘艳慧都觉得,刚来部队那段时间是最难熬,也是最难忘的。起跑线上的“枪声”响起,“博士夫妻”开始低姿加速起跑。官兵们惊奇地看到,博士放下架子,拿起扫把,成了战士。从打扫卫生到出操集会,从兵器操作到日常维护,孙宏伟像刚下连的新兵一样勤恳、虚心地学习;刘艳慧跟男同志一样,在兵器上爬上爬下,活跃在装备保障一线。面庞变黑,双手结茧,近视加深……体貌变化印证着他们的付出,诉说着他们的成长。三个月后,孙宏伟就成了主打技师,刘艳慧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一年后,两人双双被评为军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两年后携手成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前年又同时成为全师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关于挑战——
只有常啃最硬的骨头,才能磨出最锋利的牙齿,不停地“磨牙”,才能不断地成长
据在该团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团长秦宁说,孙宏伟所在营所配发的这套国产新型导弹系统中,天线收发这个专业最重要,假如把这套武器系统比作人体,那天线收发系统无疑就是大脑。这个专业最复杂,构成系统的元器件上万个,仅集成电路板就有两三百块,学好弄通绝非下一番苦工夫就能实现。这个岗位责任最重,作为保障人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就意味着首都防空网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刘艳慧所在的技保队是最基层的装备保障单元,主要负责维修出现故障的各种电路板和系统部件。她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兵器装备比作人的话,我们就是医生,甭管大病小病,有病就得治好,而且还要快。不同的是,除了要有药到病除的本事,还得摸清它的体质提前做好保健,尽量让它少生病。”孙宏伟坦言,当时他和刘艳慧工作压力非常大。部队刚换装不久,装备保障能力薄弱,师团领导把他俩放到这样的重要岗位,无疑是期望他们能发挥理论优势,成为骨干力量。
面前这块儿硬骨头,也许别人可以有理由绕过去,但孙宏伟和刘艳慧从入营那刻起,就相约一定要把它“拿下”。在他俩看来,专业技术不过硬,月底领工资都心虚,成不了专业的领军人物,“博士”也就徒有虚名。刚刚结束学生时代,从校门步入营门,刻苦学习,依然是他们最重的任务;三点一线,重新勾勒他们的生活轨迹。
学习理论,孙宏伟一年不到就记满了3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数据、图表。排除故障,他不像一般的技师检修完就了事,而是一定要找到故障原因,弄清原理。年龄相仿的都市白领玩的是iPhone、iPad,而成天陪伴刘艳慧的则是三用表和示波仪。
在工作一线,看图、熟悉、测试、检验,是孙宏伟和刘艳慧与装备亲密接触的“规定动作”。就像医学院的学生上解剖课,哪根神经控制什么,哪根血管流到哪儿,他俩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把这套兵器系统摸得一清二楚。因为理论功底深厚,实际操作中,他俩上手特别快。原士官技师张清彬说,孙宏伟好像能与天线收发车对话,排除故障很轻松。而刘艳慧检修故障部件,像外科专家做手术一样,既快又准。
关于态度——
钉就是钉,铆就是铆,不能因为面子选择妥协,平时要面子,打仗的时候就要命
孙宏伟和刘艳慧就是这种非常认真、敢于较真的人。性格是环境的产物。应该说,他俩的爱较真与所在部队担负的特殊任务和工作岗位的性质密不可分。担负应急作战任务,部队随时可能奔赴战场,官兵时时守在战位,兵器必须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丝毫的马虎懈怠都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一次下大雨,孙宏伟检查兵器,发现接收机本振模塊存在故障隐患,故障信号灯时红时绿。更换备份电路板,问题依旧存在。孙宏伟穿上雨衣准备查找故障原因,却被士官技师张清彬拦住了:“不用排,这是天气原因,雨天容易出现故障假象。”“天气原因,这不是搞笑吗?”平时很尊重这位经验丰富的士官技师,可这次孙宏伟没给他留一点儿面子。他伫立在雨中,埋下头开始忙活,三个多小时后,孙宏伟终于查到了“电缆头虚焊”的真正原因。
孙宏伟爱较真,让许多人又怕又爱。某营天线收发技师王作武说,怕的是他说话不留面子,让人有点受不了,爱的是较真后,总能让人从中获益匪浅。那次,王作武保障的天线收发车出现疑难故障。时任团总工程师刘建华想检验孙宏伟的能力,就请他来帮忙。孙宏伟上车测试了几组参数,就建议更换电压模块。
在王作武眼里,孙宏伟学历高、理论强,但实践经验肯定不如自己。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查找故障点,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故障原因。“有个触角的电压值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些偏低。”孙宏伟让王作武换了电压模块后,故障现象果然消除了。自此,王作武不仅彻底服气,还经常打电话请教孙宏伟专业技术问题。
其实,刘艳慧比孙宏伟还较真。孙宏伟说,周末两人难得聚在一起吃个饭,吃着吃着就交流起装备保障问题,好几次抬杠都弄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刘艳慧干脆筷子一放,非得翻箱倒柜把资料找出来让孙宏伟看完,直到他心服口服才算了事。饭菜凉了,吃了胃不舒服,可刘艳慧却说:“搞清楚了再吃饭,心里踏实。”
以往,故障插件检修完毕,任务就完成了。可刘艳慧每次检修完毕后,偏要给技师和操纵员挨个打一圈电话,追着问这问那,问得有些战士发起牢骚。后来,刘艳慧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并与孙宏伟一起整理了“使用维护细则”、“装备质量评估标准”、“维护组织实施办法细则”、“维护流程”、“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一整套资料。熟悉他们的人都说,正是有了较真碰硬的精神,才让他们为新装备维护保障建立起严格细致的标准。
关于价值——
浮躁不是通病,踏实却是优点,扎根基层七年身份未变,自身价值却悄然转变
博士放到营一级的单位当个技师,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这是我们采访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是带着答案问问题,包括我们在内采访时所有的人都没想到博士夫妻在基层一干就是七年,还取得这么突出的成绩。
当初他们都和我们一样以为“博士夫妻”呆不长,因为这个舞台与他们的博士身份比起来太小了。“我们团对‘博士夫妻’的成长是制订了培养计划的,在充分尊重他们俩意见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我们团分来的博士不多,能干得了、留得住的更少,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博士在这个舞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团长秦宁说。为了给孙宏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营里专门给他腾出了一间学习室,就在他宿舍的对面。
“不浪费”这是在回答记者关于扎根基层时孙宏伟的答案。孙宏伟说:“我在这不仅将主战装备搞得门清,还参与了几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没有研究所的课题那么大,但我的课题对于基层来说都非常实用,此外我还参与了新装备的改革和研究,根据基层的需求给厂家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哪里是浪费?!”
这两个三十出头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博士,将七年最宝贵的时间放在了一个个小岗位上,用他们的青春无悔将最美的时光刻在了每一次的检查和修理中。
关于选择——
人生的选择正确与否,答案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对错只有自己知道
七年前那个七月,火车一路向西,海拔逐渐升高,路越走越窄,孙宏伟和刘艳慧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窗外,近处是荒芜的戈壁滩,远处是连绵的大青山,西北地区的荒凉一点点地侵蚀着他们曾经做好的心理准备。
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大学毕业的情景在脑海中接连浮现。一起毕业的同学,有的选择了留校,有的进了科研院所,而他们是主动选择到一线作战部队的。他俩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坚定:“没到过部队,没摸过兵器,没带过兵,就不算真正的军人。况且导师也说过,只有经历了基层的磨砺,才能夯实成长的基础。我们的身份,首先是一名军人,然后才是博士。”
一直盯着窗外的两人,收回了远眺的目光,四目相对的一刹那,孙宏伟努努嘴,却不知道说什么。刘艳慧问,“后悔吗?”“不后悔,你呢?”“我也不后悔。”
“咱们,就是到基层扎根来了。”孙宏伟拉起刘艳慧的手说,“有人选择穿皮鞋,有人选择穿布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孙宏伟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再次将目光投向窗外,心中已然升腾起希望。
关于成长——
要成长必须经历阵痛,迈好基层第一步必须先当好战士
刚到部队,团党委特意腾出一套三居室,可他俩背包都没卸,直接到基层报到。刘艳慧被分到了团技保队,孙宏伟去了导弹营任天线收发车技师。基层的基础设施相对陈旧,可他俩感觉一切都很新鲜:部队的编制体制是怎么构成的,几十台装备是如何铰链成一个武器系统的,地空导弹是怎么进行防空作战的……
在官兵眼里,他俩是地地道道的“稀罕物”。以前全团花名册上还从来没出现过“博士”,现在不仅有了,而且是两个,还是两口子。
然而,在大家的左一个、右一个“博士”声中,孙宏伟和刘艳慧却接连遭遇尴尬:排除故障,自己还在翻电路图时,士官技师张清彬已经把故障排完了;打扫卫生,自己怎么学也赶不上义务兵动作麻利;出操带队,喊个口令都憋得脸红脖子粗……博士的光环,被数不清他们看来很简单的“小事”掩盖得干干净净。
直到现在,孙宏伟和刘艳慧都觉得,刚来部队那段时间是最难熬,也是最难忘的。起跑线上的“枪声”响起,“博士夫妻”开始低姿加速起跑。官兵们惊奇地看到,博士放下架子,拿起扫把,成了战士。从打扫卫生到出操集会,从兵器操作到日常维护,孙宏伟像刚下连的新兵一样勤恳、虚心地学习;刘艳慧跟男同志一样,在兵器上爬上爬下,活跃在装备保障一线。面庞变黑,双手结茧,近视加深……体貌变化印证着他们的付出,诉说着他们的成长。三个月后,孙宏伟就成了主打技师,刘艳慧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一年后,两人双双被评为军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两年后携手成为空军作战部队技术骨干,前年又同时成为全师最年轻的高级工程师。
关于挑战——
只有常啃最硬的骨头,才能磨出最锋利的牙齿,不停地“磨牙”,才能不断地成长
据在该团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团长秦宁说,孙宏伟所在营所配发的这套国产新型导弹系统中,天线收发这个专业最重要,假如把这套武器系统比作人体,那天线收发系统无疑就是大脑。这个专业最复杂,构成系统的元器件上万个,仅集成电路板就有两三百块,学好弄通绝非下一番苦工夫就能实现。这个岗位责任最重,作为保障人员,一旦系统出现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就意味着首都防空网撕开了一道口子。
而刘艳慧所在的技保队是最基层的装备保障单元,主要负责维修出现故障的各种电路板和系统部件。她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兵器装备比作人的话,我们就是医生,甭管大病小病,有病就得治好,而且还要快。不同的是,除了要有药到病除的本事,还得摸清它的体质提前做好保健,尽量让它少生病。”孙宏伟坦言,当时他和刘艳慧工作压力非常大。部队刚换装不久,装备保障能力薄弱,师团领导把他俩放到这样的重要岗位,无疑是期望他们能发挥理论优势,成为骨干力量。
面前这块儿硬骨头,也许别人可以有理由绕过去,但孙宏伟和刘艳慧从入营那刻起,就相约一定要把它“拿下”。在他俩看来,专业技术不过硬,月底领工资都心虚,成不了专业的领军人物,“博士”也就徒有虚名。刚刚结束学生时代,从校门步入营门,刻苦学习,依然是他们最重的任务;三点一线,重新勾勒他们的生活轨迹。
学习理论,孙宏伟一年不到就记满了3个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了各种数据、图表。排除故障,他不像一般的技师检修完就了事,而是一定要找到故障原因,弄清原理。年龄相仿的都市白领玩的是iPhone、iPad,而成天陪伴刘艳慧的则是三用表和示波仪。
在工作一线,看图、熟悉、测试、检验,是孙宏伟和刘艳慧与装备亲密接触的“规定动作”。就像医学院的学生上解剖课,哪根神经控制什么,哪根血管流到哪儿,他俩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就把这套兵器系统摸得一清二楚。因为理论功底深厚,实际操作中,他俩上手特别快。原士官技师张清彬说,孙宏伟好像能与天线收发车对话,排除故障很轻松。而刘艳慧检修故障部件,像外科专家做手术一样,既快又准。
关于态度——
钉就是钉,铆就是铆,不能因为面子选择妥协,平时要面子,打仗的时候就要命
孙宏伟和刘艳慧就是这种非常认真、敢于较真的人。性格是环境的产物。应该说,他俩的爱较真与所在部队担负的特殊任务和工作岗位的性质密不可分。担负应急作战任务,部队随时可能奔赴战场,官兵时时守在战位,兵器必须时刻处于良好状态,丝毫的马虎懈怠都可能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有一次下大雨,孙宏伟检查兵器,发现接收机本振模塊存在故障隐患,故障信号灯时红时绿。更换备份电路板,问题依旧存在。孙宏伟穿上雨衣准备查找故障原因,却被士官技师张清彬拦住了:“不用排,这是天气原因,雨天容易出现故障假象。”“天气原因,这不是搞笑吗?”平时很尊重这位经验丰富的士官技师,可这次孙宏伟没给他留一点儿面子。他伫立在雨中,埋下头开始忙活,三个多小时后,孙宏伟终于查到了“电缆头虚焊”的真正原因。
孙宏伟爱较真,让许多人又怕又爱。某营天线收发技师王作武说,怕的是他说话不留面子,让人有点受不了,爱的是较真后,总能让人从中获益匪浅。那次,王作武保障的天线收发车出现疑难故障。时任团总工程师刘建华想检验孙宏伟的能力,就请他来帮忙。孙宏伟上车测试了几组参数,就建议更换电压模块。
在王作武眼里,孙宏伟学历高、理论强,但实践经验肯定不如自己。他依旧按照自己的思路查找故障点,可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故障原因。“有个触角的电压值虽然在正常范围内,但有些偏低。”孙宏伟让王作武换了电压模块后,故障现象果然消除了。自此,王作武不仅彻底服气,还经常打电话请教孙宏伟专业技术问题。
其实,刘艳慧比孙宏伟还较真。孙宏伟说,周末两人难得聚在一起吃个饭,吃着吃着就交流起装备保障问题,好几次抬杠都弄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刘艳慧干脆筷子一放,非得翻箱倒柜把资料找出来让孙宏伟看完,直到他心服口服才算了事。饭菜凉了,吃了胃不舒服,可刘艳慧却说:“搞清楚了再吃饭,心里踏实。”
以往,故障插件检修完毕,任务就完成了。可刘艳慧每次检修完毕后,偏要给技师和操纵员挨个打一圈电话,追着问这问那,问得有些战士发起牢骚。后来,刘艳慧自主编写的《兵器装备故障汇编》成为团里的专用教材,并与孙宏伟一起整理了“使用维护细则”、“装备质量评估标准”、“维护组织实施办法细则”、“维护流程”、“操作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一整套资料。熟悉他们的人都说,正是有了较真碰硬的精神,才让他们为新装备维护保障建立起严格细致的标准。
关于价值——
浮躁不是通病,踏实却是优点,扎根基层七年身份未变,自身价值却悄然转变
博士放到营一级的单位当个技师,到底有多大的价值,这是我们采访中,被问得最多的问题。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大家都是带着答案问问题,包括我们在内采访时所有的人都没想到博士夫妻在基层一干就是七年,还取得这么突出的成绩。
当初他们都和我们一样以为“博士夫妻”呆不长,因为这个舞台与他们的博士身份比起来太小了。“我们团对‘博士夫妻’的成长是制订了培养计划的,在充分尊重他们俩意见的同时,对他们进行长期的职业规划,我们团分来的博士不多,能干得了、留得住的更少,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博士在这个舞台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团长秦宁说。为了给孙宏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营里专门给他腾出了一间学习室,就在他宿舍的对面。
“不浪费”这是在回答记者关于扎根基层时孙宏伟的答案。孙宏伟说:“我在这不仅将主战装备搞得门清,还参与了几个课题的研究,虽然没有研究所的课题那么大,但我的课题对于基层来说都非常实用,此外我还参与了新装备的改革和研究,根据基层的需求给厂家提出了很多意见与建议,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战斗力,这哪里是浪费?!”
这两个三十出头已经是高级工程师的博士,将七年最宝贵的时间放在了一个个小岗位上,用他们的青春无悔将最美的时光刻在了每一次的检查和修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