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它是“寿命”过亿年的稀世珍品,历经阴谋、革命、悲剧和苦难,魅力有增无减;它的美貌与光彩令世人倾倒,但同时又令每一位拥有它、甚至与它有过短暂接触的人都遭遇噩运;它曾经令法国卢浮宫以《蒙娜丽莎》画像为交换代价,只为其能参加“法国珠宝十世纪”的展览;它曾经是法国国王爱不释手的“法国蓝”,也是英国银行家眼中的“希望之钻”;它名为“希望”,却给每一位主人带来噩运。
名字与命运间刺眼的反差令它成为——价值连城的不祥之物!
如同法国卢浮宫每天接待大量《蒙娜丽莎》的朝圣者一样,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的珠宝大厅,每年有600~700万参观者专门为“希望之钻”而来,这颗周围环绕着16颗白色钻石,被悬挂在46颗小钻石串成的链子上的巨型蓝钻,成为史密森尼博物馆中接待游客最多的藏品。
传说中,瑰丽的珠宝似乎总是被一些邪恶的力量守护着,这些被神秘力量紧紧笼罩的珍宝们,散发出的夺目光辉并没有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平安和荣耀,相反,却令他们遭遇无尽的灾难与噩运。“希望之钻”,这枚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的防弹玻璃柜里静静安放着,可以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相媲美的耀世珍宝,正用它那冷艳的蓝光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诉说着它的神秘传奇经历。
诅咒,从古印度开始
钻石,人类已知最坚硬的自然物质,大自然赋予的灵气使其未经雕琢就光芒夺目。从18世纪起,钻石就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商品。但在史密森尼博物馆里,一直都有这样的规定——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不得谈论钻石的价格。因为,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珍宝之一,“希望之钻”的价值已经远远不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字价格来衡量。
为了真正了解这颗稀世蓝钻石的价值,我们必须回到它被发现的地方——古印度。
这颗蓝钻石的形成,据说是在十亿年之前,伴随着大西洋的形成、消失、再次形成,它深埋在几百公里的水面之下,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它从深海中破壳而出。后来,人们在印度中部著名的宝石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结晶体,也就是后来的“希望之钻”。人们相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克鲁尔矿山孕育了这颗珍贵的蓝色钻石。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钻石出土于印度。自此,钻石的璀璨与美丽即备受推崇追羡,更沾上无数神秘的传奇。罗马人认为钻石是从陨星中分裂出来的,而希腊人则认为这些闪闪发亮的钻石是上帝的眼泪。17世纪,印度是世界上唯一出产钻石的国家,一颗重达112克拉的大钻石被发现了,这引起了当时著名的旅行家、法国珠宝商让·塔沃尼尔的注意。究竟塔沃尼尔花了多少钱将这颗珍贵的蓝钻石收入囊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18世纪,钻石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商品。
起初,人们认为钻石具有神秘的魔力,许多围绕它们的传奇故事也加深了钻石的神秘色彩——古印度人相信钻石可以让人类隐形,他们把钻石放在塑像前,驱逐邪恶。有人相信塔沃尼尔买到的这颗蓝色钻石是印度女神悉妲神像的一只眼睛,所以,他被永远地诅咒了。随后,关于“希望之钻”的诅咒之说接踵而至。早期的一些书籍上有一些关于“希望之钻”的描述,有关钻石的诅咒以及其他故事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鲍里斯·卡尔主演的一部电视剧更是将“希望之钻”的来历进行了夸张的演绎。
事实上,塔沃尼尔所买到的那颗蓝色钻石的形状和神像眼睛的形状并不相符,在这之前,塔沃尼尔还在印度买过各种各样的钻石,并多次往返于印度与欧洲王室之间,是许多国家领袖的座上客,对钻石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后人称为“钻石之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当时欧洲最强大和富有的国王之一,也是一个狂热的钻石爱好者。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路易十四都会穿着全身镶满钻石的衣服出席,这位国王很乐于炫耀自己的财富和钻石。1668年,路易十四邀请塔沃尼尔到王宫觐见。塔沃尼尔将自己的珠宝册献给了路易十四,排在册子首位的就是来自印度的112克拉的蓝色钻石。此时,钻石已经按照印度样式进行了切割,强调大小而不是亮度。这和国王的身份很相配。路易十四用相当于今天几十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蓝钻石和其他几百颗小钻石。国王感谢这位“钻石之父”,因为他带来的这些珍宝使得国王的王冠成了当时最好的珠宝收集物,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历史人物一次佩戴的珠宝可以与路易十四相媲美。为了表示感谢,路易十四给塔沃尼尔加封贵族头衔。塔沃尼尔在瑞士买了一大片土地,一边享受奢华的生活,一边写回忆录。在很多人眼里,他的生活过得安逸又富足。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钻石诅咒的第一个受害者,因为他曾被自己的侄子骗走了一部分财产。甚至还有人说,他在前往印度的路上被野狗咬死了。
“法国蓝”为不祥物?
从塔沃尼尔手中买下这颗112克拉的蓝色钻石之后,为了让它更加光彩夺目,路易十四牺牲了钻石的大小,命人将钻石切割到67克拉。国王把它系在了一条项链上,参加重大仪式时佩戴。这颗钻石当时并不叫“希望之钻”,而是被称为“法国蓝”。
那些喜欢探究“希望之钻”诅咒的人在追溯历史时,经常把小说和现实混为一谈。虽然国王路易十四生了坏疽,死去的时候异常痛苦,不过坏疽在当时也并非什么罕见的疾病。也没有证据证明路易十四的情妇是因为戴过这颗钻石才被国王冷落,并且最终被流放。
当“法国蓝”被传给国王路易十五时,他把它镶嵌在皇家装饰勋章上,也就是金羊毛勋章。传说中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里女爵曾经佩戴过“法国蓝”。杜巴里女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砍了头。
“法国蓝”的下一位拥有者的命运是尽人皆知的。1789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妃玛丽因为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激怒了穷困的巴黎人民。1789年7月14日,人们围住了城堡,要求路易十六和玛丽离开凡尔赛到巴黎监狱中去。两人带着他们的珠宝落荒而逃,当然也包括那颗著名的“法国蓝”。不过自由是短暂的,他们很快被重新抓到,最终被押上了断头台。
法国王冠上的珠宝包括“法国蓝”被锁在了一个博物馆里,公众可以到这里观看这些残忍君主制度的象征。但是,这个决定却引发了一场难以置信的珠宝盗窃——盗窃发生在1792年9月,50个盗贼和他们的女朋友在整晚的偷盗行动中大吃大喝,这个喜剧般的景象伴随的却是悲剧的后果,几乎所有王冠上的珠宝被洗劫一空。那么,“法国蓝”呢?有人说,盗贼在塞纳河岸将“法国蓝”出售了。 随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法国蓝”无影无踪。这样价值连城的宝物销声匿迹,更是为它增添了传奇的色彩。有人根据戈雅的一幅画作推断“法国蓝”在西班牙皇室的手中,但有看过画像的人发现,画像中玛利亚·路易萨戴的钻石比“法国蓝”大很多。
当“法国蓝”在英国重新出现时,距离法国政府在战争期间规定的20年犯罪诉讼时效刚过两天。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时间差令那个可能是盗贼的家伙成了“法国蓝”名正言顺的合法主人。此前,“法国蓝”又经历过一次重新打磨,重量减为45.52克拉。
“希望之钻”能否带来“希望”?
大部分人相信“法国蓝”落入了英国皇室,喜爱珠宝的乔治四世得到了它。尽管有人质疑这一点,书上的确记载着他拥有一颗美丽的蓝宝石,历史学家用现代度量标准计算,这颗宝石是44.5克拉或45.5克拉。乔治四世与“法国蓝”的缘分是短暂的,因为他几年后就去世了。如果你相信诅咒,这也可以成为“希望之钻”诅咒的证据之一。
“法国蓝”又消失了几年。1830年,它出现在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出身银行世家的亨利·菲利普·霍普以180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它,并赐予它“Hope”之名,尽管这个名字现在看来有点讽刺,但这颗蓝色钻石终究成了著名的“希望之钻”。不仅如此,霍普家族还让这颗钻石享誉天下——霍普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亨利·托马斯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展览会上展出了它,同期展出的还有维多利亚女王的珠宝。1887年,第三代成员劳德·弗朗西斯·霍普继承了它。七年之后,他娶了美国女演员梅·尤伊,为“希望之钻”带来了新的故事。梅佩戴“希望之钻”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她在舞台表演时通常会戴复制品。梅利用这个复制品完成了不少表演,并将“希望之钻”的诅咒故事加以润色写了一本书。然而,劳德·弗朗西斯·霍普和梅似乎确实遭到了诅咒的报复——梅离开了劳德·霍普,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她的心上人偷偷卖掉了她的珠宝。后来梅在新英格兰翻新了一家旅店,起名“蓝钻石”,以求好运,不过开张不久就因大火毁于一旦,曾经富有的梅几乎一贫如洗地度过了余生。劳德·霍普欠下的高额赌债迫使他卖掉了钻石,不久他又因意外受伤只好截肢。他再婚,结果妻子过早地死去。
1901年,“希望之钻”找到了新主人——它被卖给了纽约的一家钻石公司,随后的几年又相继发生了一些怪诞且耸人听闻的事件:一个法国珠宝经纪人买到“希望之钻”后,莫名其妙发疯然后自杀。一位俄国王子得到了这颗钻石,并把它借给了自己的女友法国女演员劳伦斯·拉杜,第二天,戴着那颗钻石的她在舞台上被害。
希腊珠宝商把钻石卖给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哈密德二世后遭遇车祸死亡。这件事情并没有任何证据,除了土耳其苏丹确有此人,而且他也是一位狂热的珠宝收藏者,皮带扣上镶嵌着绿宝石。传说,他想要“希望之钻”是为了给他的一个宠妾,当然,这颗钻石当时是否到过土耳其,是否被阿卜杜勒拥有过,还有很多的疑问。
“希望之钻”非但没有给它的主人带来任何希望,相反,它的拥有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有勇气揭开“希望之钻”秘密的人也惨遭死亡和灾难的诅咒。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所知的神奇力量?接下来,这个价值连城的不祥之物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祥之物能给她带来好运?
20世纪早期,“希望之钻”开始被人们称为“灾难之星”,尽管许多和诅咒有关的故事并不确凿,还是有很多悲惨的事件相继发生,让想要拥有钻石的人望而却步。但有一个人是例外,她就是伊娃林·麦克林。
麦克林夫人是科罗拉多一个大富翁的女儿,被当做公主养大,1908年嫁给了《华盛顿邮报》总裁的公子爱德华·麦克林。麦克林夫人坚信能带来噩运的东西都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她第一次见到“希望之钻”是1908年在土耳其,当时她还在度蜜月,“希望之钻”就戴在苏丹阿卜杜勒的一个宠妾的脖子上。资料中并没有肯定那就是“希望之钻”,如果真的是,诅咒的信奉者会注意到,由于政府被推翻,苏丹最后死于流放的途中。
在1910年的一份文件中,记录了“希望之钻”的拥有者是法国珠宝商皮埃尔·卡地亚。那年麦克林夫人到巴黎旅游,在旅店房间里和皮埃尔碰面,之前皮埃尔曾经卖给她95克拉的“东方之星”,他知道麦克林相信能带来噩运的东西都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这个敏感的商人嗅到了商机。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销售者的口才,夸张地描述了关于诅咒的传说。皮埃尔的营销术成功了!麦克林夫人花了18万美元买下了“希望之钻”,和销售单一起还有一个特殊的附加条件:皮埃尔承诺如果麦克林夫人或者她的家人遭遇了任何不幸,他就会取回“希望之钻”,用另一种珠宝补偿。起初,麦克林夫人不让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接触“希望之钻”,她带“希望之钻”到神父那里,希望获得保佑。后来她记录到,就在她祷告的时候,没有任何风雨,但街对面的树被闪电击中了,随后她的女仆晕倒在地。从那天起,麦克林夫人把“希望之钻”当成了自己的幸运物。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的确多姿多彩,但几年后的经历应当让麦克林夫人认真思考关于“希望之钻”诅咒的传言了。1919年,麦克林夫人9岁的儿子文森在大街上被一辆时速只有16公里的汽车撞倒,他看起来没有受任何伤,只是头部撞在了人行道上,之后他便失去了意识,在日落时离开了人间。麦克林夫人只能依靠酒精和吗啡来缓解悲伤。1933年,她的丈夫让《华盛顿邮报》破产了,同时他还喜欢酗酒和搞婚外情。到1936年,“希望之钻”已经在麦克林夫人手中停留了25个春秋,在这期间,她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儿子,而女人和酒精夺走了她的丈夫,丈夫的产业被拍卖,不过她还保留着“希望之钻”。1941年,麦克林夫人的丈夫因为大脑萎缩死在一家精神疗养院。不过让麦克林夫人更为心碎的是,数月之后,自己19岁的女儿竟然嫁给了一名57岁的议员,而这位议员是麦克林夫人当时正在约会的对象!五年之后,小麦克林因为服用过量的安眠药死亡。无法走出丧女之痛的麦克林夫人在1947年死于肺炎。
如果麦克林夫人没有买下“希望之钻”,这些悲剧是否还会发生?谁也无法解答。 归宿
1949年,纽约珠宝商哈利·温斯顿花了100多万美元从麦克林夫人的继承人手中买下了她所有的收藏,包括“希望之钻”。温斯顿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认为人的运气好坏不会被一颗小小的钻石所左右。随后的时间里,温斯顿带着“希望之钻”到各地展出,筹集了数百万的慈善基金,在他手中九年的时间里,“希望之钻”的诅咒似乎成为过去。
1958年,哈利·温斯顿把“希望之钻”捐赠给了史密森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令这个捐赠过程戏剧化的是,温斯顿先生是用挂号信的方式邮递这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同时还为“希望之钻”买了100万美元的运输保险。温斯顿的夫人参加了捐赠仪式,他本人的梦想是通过捐赠“希望之钻”建立一个国家珠宝收藏馆,有一天和伦敦塔相匹敌。
“希望之钻”的到来使其成为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中心展品,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报纸。关于“希望之钻”诅咒的传说给这件稀世珍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它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珠宝的焦点。
“希望之钻”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邮递员詹姆斯·托德在负责邮递“希望之钻”六个月后家中着火,妻子和狗都死了。后来,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詹姆斯认为,这一切和“希望之钻”的诅咒没有关系。
伴随着神秘色彩与传奇经历的“希望之钻”不会永远安静地待在博物馆。1962年,杰奎琳·肯尼迪进入“希望之钻”的历史。那一年,卢浮宫向史密森尼博物馆提出借用“希望之钻”参加名为“法国珠宝十世纪”的展览,史密森尼博物馆以安全因素为由拒绝出借这个“法国蓝”的后代。法国文化部长向第一夫人求助,杰奎琳·肯尼迪帮忙达成了一个特殊的交换条件,毕竟,卢浮宫中有很多值得交换的宝贝。不久之后,珍宝的交换工作完成了,卢浮宫将自己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画像作为交换,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出。在1792年被盗之后,历经近两百年的辗转曲折,“希望之钻”第一次和其他法国王冠上的珠宝团聚了。
1997年夏天,史密森尼博物馆给“希望之钻”换了一个新的展览地点,它被转移到一个高度安全的高科技玻璃柜中,看上去像是一座圣殿,钻石周围有光纤照明,能够令参观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希望之钻”的瑰丽与夺目。
关于“希望之钻”的诅咒,尽管有很多未经证实,但伴随着“希望之钻”确实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是冥冥之中注定还是“希望之钻”三百年来所经历丰富历史的副产品?我们更愿意相信,这颗美丽的蓝色钻石只是一个无辜的历史旁观者。
名字与命运间刺眼的反差令它成为——价值连城的不祥之物!
如同法国卢浮宫每天接待大量《蒙娜丽莎》的朝圣者一样,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馆的珠宝大厅,每年有600~700万参观者专门为“希望之钻”而来,这颗周围环绕着16颗白色钻石,被悬挂在46颗小钻石串成的链子上的巨型蓝钻,成为史密森尼博物馆中接待游客最多的藏品。
传说中,瑰丽的珠宝似乎总是被一些邪恶的力量守护着,这些被神秘力量紧紧笼罩的珍宝们,散发出的夺目光辉并没有给它的拥有者带来平安和荣耀,相反,却令他们遭遇无尽的灾难与噩运。“希望之钻”,这枚在史密森尼博物馆的防弹玻璃柜里静静安放着,可以与各国帝王加冕礼上用过的珠宝相媲美的耀世珍宝,正用它那冷艳的蓝光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赏者诉说着它的神秘传奇经历。
诅咒,从古印度开始
钻石,人类已知最坚硬的自然物质,大自然赋予的灵气使其未经雕琢就光芒夺目。从18世纪起,钻石就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商品。但在史密森尼博物馆里,一直都有这样的规定——出于安全因素考虑,不得谈论钻石的价格。因为,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珍宝之一,“希望之钻”的价值已经远远不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字价格来衡量。
为了真正了解这颗稀世蓝钻石的价值,我们必须回到它被发现的地方——古印度。
这颗蓝钻石的形成,据说是在十亿年之前,伴随着大西洋的形成、消失、再次形成,它深埋在几百公里的水面之下,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它从深海中破壳而出。后来,人们在印度中部著名的宝石区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结晶体,也就是后来的“希望之钻”。人们相信,是历史上著名的克鲁尔矿山孕育了这颗珍贵的蓝色钻石。
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钻石出土于印度。自此,钻石的璀璨与美丽即备受推崇追羡,更沾上无数神秘的传奇。罗马人认为钻石是从陨星中分裂出来的,而希腊人则认为这些闪闪发亮的钻石是上帝的眼泪。17世纪,印度是世界上唯一出产钻石的国家,一颗重达112克拉的大钻石被发现了,这引起了当时著名的旅行家、法国珠宝商让·塔沃尼尔的注意。究竟塔沃尼尔花了多少钱将这颗珍贵的蓝钻石收入囊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18世纪,钻石已经是非常昂贵的商品。
起初,人们认为钻石具有神秘的魔力,许多围绕它们的传奇故事也加深了钻石的神秘色彩——古印度人相信钻石可以让人类隐形,他们把钻石放在塑像前,驱逐邪恶。有人相信塔沃尼尔买到的这颗蓝色钻石是印度女神悉妲神像的一只眼睛,所以,他被永远地诅咒了。随后,关于“希望之钻”的诅咒之说接踵而至。早期的一些书籍上有一些关于“希望之钻”的描述,有关钻石的诅咒以及其他故事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20世纪20年代,鲍里斯·卡尔主演的一部电视剧更是将“希望之钻”的来历进行了夸张的演绎。
事实上,塔沃尼尔所买到的那颗蓝色钻石的形状和神像眼睛的形状并不相符,在这之前,塔沃尼尔还在印度买过各种各样的钻石,并多次往返于印度与欧洲王室之间,是许多国家领袖的座上客,对钻石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后人称为“钻石之父”。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是当时欧洲最强大和富有的国王之一,也是一个狂热的钻石爱好者。每逢重大的节日庆典,路易十四都会穿着全身镶满钻石的衣服出席,这位国王很乐于炫耀自己的财富和钻石。1668年,路易十四邀请塔沃尼尔到王宫觐见。塔沃尼尔将自己的珠宝册献给了路易十四,排在册子首位的就是来自印度的112克拉的蓝色钻石。此时,钻石已经按照印度样式进行了切割,强调大小而不是亮度。这和国王的身份很相配。路易十四用相当于今天几十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蓝钻石和其他几百颗小钻石。国王感谢这位“钻石之父”,因为他带来的这些珍宝使得国王的王冠成了当时最好的珠宝收集物,而且没有任何其他历史人物一次佩戴的珠宝可以与路易十四相媲美。为了表示感谢,路易十四给塔沃尼尔加封贵族头衔。塔沃尼尔在瑞士买了一大片土地,一边享受奢华的生活,一边写回忆录。在很多人眼里,他的生活过得安逸又富足。但是,也有人认为,他是钻石诅咒的第一个受害者,因为他曾被自己的侄子骗走了一部分财产。甚至还有人说,他在前往印度的路上被野狗咬死了。
“法国蓝”为不祥物?
从塔沃尼尔手中买下这颗112克拉的蓝色钻石之后,为了让它更加光彩夺目,路易十四牺牲了钻石的大小,命人将钻石切割到67克拉。国王把它系在了一条项链上,参加重大仪式时佩戴。这颗钻石当时并不叫“希望之钻”,而是被称为“法国蓝”。
那些喜欢探究“希望之钻”诅咒的人在追溯历史时,经常把小说和现实混为一谈。虽然国王路易十四生了坏疽,死去的时候异常痛苦,不过坏疽在当时也并非什么罕见的疾病。也没有证据证明路易十四的情妇是因为戴过这颗钻石才被国王冷落,并且最终被流放。
当“法国蓝”被传给国王路易十五时,他把它镶嵌在皇家装饰勋章上,也就是金羊毛勋章。传说中路易十五的情妇杜巴里女爵曾经佩戴过“法国蓝”。杜巴里女爵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被砍了头。
“法国蓝”的下一位拥有者的命运是尽人皆知的。1789年,国王路易十六和王妃玛丽因为享受穷奢极欲的生活激怒了穷困的巴黎人民。1789年7月14日,人们围住了城堡,要求路易十六和玛丽离开凡尔赛到巴黎监狱中去。两人带着他们的珠宝落荒而逃,当然也包括那颗著名的“法国蓝”。不过自由是短暂的,他们很快被重新抓到,最终被押上了断头台。
法国王冠上的珠宝包括“法国蓝”被锁在了一个博物馆里,公众可以到这里观看这些残忍君主制度的象征。但是,这个决定却引发了一场难以置信的珠宝盗窃——盗窃发生在1792年9月,50个盗贼和他们的女朋友在整晚的偷盗行动中大吃大喝,这个喜剧般的景象伴随的却是悲剧的后果,几乎所有王冠上的珠宝被洗劫一空。那么,“法国蓝”呢?有人说,盗贼在塞纳河岸将“法国蓝”出售了。 随后长达20年的时间里,“法国蓝”无影无踪。这样价值连城的宝物销声匿迹,更是为它增添了传奇的色彩。有人根据戈雅的一幅画作推断“法国蓝”在西班牙皇室的手中,但有看过画像的人发现,画像中玛利亚·路易萨戴的钻石比“法国蓝”大很多。
当“法国蓝”在英国重新出现时,距离法国政府在战争期间规定的20年犯罪诉讼时效刚过两天。这样充满戏剧性的时间差令那个可能是盗贼的家伙成了“法国蓝”名正言顺的合法主人。此前,“法国蓝”又经历过一次重新打磨,重量减为45.52克拉。
“希望之钻”能否带来“希望”?
大部分人相信“法国蓝”落入了英国皇室,喜爱珠宝的乔治四世得到了它。尽管有人质疑这一点,书上的确记载着他拥有一颗美丽的蓝宝石,历史学家用现代度量标准计算,这颗宝石是44.5克拉或45.5克拉。乔治四世与“法国蓝”的缘分是短暂的,因为他几年后就去世了。如果你相信诅咒,这也可以成为“希望之钻”诅咒的证据之一。
“法国蓝”又消失了几年。1830年,它出现在伦敦的珠宝市场上,出身银行世家的亨利·菲利普·霍普以1800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它,并赐予它“Hope”之名,尽管这个名字现在看来有点讽刺,但这颗蓝色钻石终究成了著名的“希望之钻”。不仅如此,霍普家族还让这颗钻石享誉天下——霍普家族的第二代成员亨利·托马斯在1851年伦敦水晶宫展览会上展出了它,同期展出的还有维多利亚女王的珠宝。1887年,第三代成员劳德·弗朗西斯·霍普继承了它。七年之后,他娶了美国女演员梅·尤伊,为“希望之钻”带来了新的故事。梅佩戴“希望之钻”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她在舞台表演时通常会戴复制品。梅利用这个复制品完成了不少表演,并将“希望之钻”的诅咒故事加以润色写了一本书。然而,劳德·弗朗西斯·霍普和梅似乎确实遭到了诅咒的报复——梅离开了劳德·霍普,嫁给了另一个男人。她的心上人偷偷卖掉了她的珠宝。后来梅在新英格兰翻新了一家旅店,起名“蓝钻石”,以求好运,不过开张不久就因大火毁于一旦,曾经富有的梅几乎一贫如洗地度过了余生。劳德·霍普欠下的高额赌债迫使他卖掉了钻石,不久他又因意外受伤只好截肢。他再婚,结果妻子过早地死去。
1901年,“希望之钻”找到了新主人——它被卖给了纽约的一家钻石公司,随后的几年又相继发生了一些怪诞且耸人听闻的事件:一个法国珠宝经纪人买到“希望之钻”后,莫名其妙发疯然后自杀。一位俄国王子得到了这颗钻石,并把它借给了自己的女友法国女演员劳伦斯·拉杜,第二天,戴着那颗钻石的她在舞台上被害。
希腊珠宝商把钻石卖给土耳其苏丹阿卜杜勒·哈密德二世后遭遇车祸死亡。这件事情并没有任何证据,除了土耳其苏丹确有此人,而且他也是一位狂热的珠宝收藏者,皮带扣上镶嵌着绿宝石。传说,他想要“希望之钻”是为了给他的一个宠妾,当然,这颗钻石当时是否到过土耳其,是否被阿卜杜勒拥有过,还有很多的疑问。
“希望之钻”非但没有给它的主人带来任何希望,相反,它的拥有者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有勇气揭开“希望之钻”秘密的人也惨遭死亡和灾难的诅咒。是巧合还是冥冥之中存在着一种人们尚未所知的神奇力量?接下来,这个价值连城的不祥之物又会给人们带来怎样的影响?
不祥之物能给她带来好运?
20世纪早期,“希望之钻”开始被人们称为“灾难之星”,尽管许多和诅咒有关的故事并不确凿,还是有很多悲惨的事件相继发生,让想要拥有钻石的人望而却步。但有一个人是例外,她就是伊娃林·麦克林。
麦克林夫人是科罗拉多一个大富翁的女儿,被当做公主养大,1908年嫁给了《华盛顿邮报》总裁的公子爱德华·麦克林。麦克林夫人坚信能带来噩运的东西都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她第一次见到“希望之钻”是1908年在土耳其,当时她还在度蜜月,“希望之钻”就戴在苏丹阿卜杜勒的一个宠妾的脖子上。资料中并没有肯定那就是“希望之钻”,如果真的是,诅咒的信奉者会注意到,由于政府被推翻,苏丹最后死于流放的途中。
在1910年的一份文件中,记录了“希望之钻”的拥有者是法国珠宝商皮埃尔·卡地亚。那年麦克林夫人到巴黎旅游,在旅店房间里和皮埃尔碰面,之前皮埃尔曾经卖给她95克拉的“东方之星”,他知道麦克林相信能带来噩运的东西都能给自己带来好运,这个敏感的商人嗅到了商机。于是他充分发挥自己销售者的口才,夸张地描述了关于诅咒的传说。皮埃尔的营销术成功了!麦克林夫人花了18万美元买下了“希望之钻”,和销售单一起还有一个特殊的附加条件:皮埃尔承诺如果麦克林夫人或者她的家人遭遇了任何不幸,他就会取回“希望之钻”,用另一种珠宝补偿。起初,麦克林夫人不让自己的孩子和朋友接触“希望之钻”,她带“希望之钻”到神父那里,希望获得保佑。后来她记录到,就在她祷告的时候,没有任何风雨,但街对面的树被闪电击中了,随后她的女仆晕倒在地。从那天起,麦克林夫人把“希望之钻”当成了自己的幸运物。有一段时间她的生活的确多姿多彩,但几年后的经历应当让麦克林夫人认真思考关于“希望之钻”诅咒的传言了。1919年,麦克林夫人9岁的儿子文森在大街上被一辆时速只有16公里的汽车撞倒,他看起来没有受任何伤,只是头部撞在了人行道上,之后他便失去了意识,在日落时离开了人间。麦克林夫人只能依靠酒精和吗啡来缓解悲伤。1933年,她的丈夫让《华盛顿邮报》破产了,同时他还喜欢酗酒和搞婚外情。到1936年,“希望之钻”已经在麦克林夫人手中停留了25个春秋,在这期间,她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儿子,而女人和酒精夺走了她的丈夫,丈夫的产业被拍卖,不过她还保留着“希望之钻”。1941年,麦克林夫人的丈夫因为大脑萎缩死在一家精神疗养院。不过让麦克林夫人更为心碎的是,数月之后,自己19岁的女儿竟然嫁给了一名57岁的议员,而这位议员是麦克林夫人当时正在约会的对象!五年之后,小麦克林因为服用过量的安眠药死亡。无法走出丧女之痛的麦克林夫人在1947年死于肺炎。
如果麦克林夫人没有买下“希望之钻”,这些悲剧是否还会发生?谁也无法解答。 归宿
1949年,纽约珠宝商哈利·温斯顿花了100多万美元从麦克林夫人的继承人手中买下了她所有的收藏,包括“希望之钻”。温斯顿不是一个迷信的人,他认为人的运气好坏不会被一颗小小的钻石所左右。随后的时间里,温斯顿带着“希望之钻”到各地展出,筹集了数百万的慈善基金,在他手中九年的时间里,“希望之钻”的诅咒似乎成为过去。
1958年,哈利·温斯顿把“希望之钻”捐赠给了史密森尼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令这个捐赠过程戏剧化的是,温斯顿先生是用挂号信的方式邮递这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同时还为“希望之钻”买了100万美元的运输保险。温斯顿的夫人参加了捐赠仪式,他本人的梦想是通过捐赠“希望之钻”建立一个国家珠宝收藏馆,有一天和伦敦塔相匹敌。
“希望之钻”的到来使其成为史密森尼博物馆的中心展品,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报纸。关于“希望之钻”诅咒的传说给这件稀世珍宝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它一夜之间成为世界珠宝的焦点。
“希望之钻”终于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邮递员詹姆斯·托德在负责邮递“希望之钻”六个月后家中着火,妻子和狗都死了。后来,他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詹姆斯认为,这一切和“希望之钻”的诅咒没有关系。
伴随着神秘色彩与传奇经历的“希望之钻”不会永远安静地待在博物馆。1962年,杰奎琳·肯尼迪进入“希望之钻”的历史。那一年,卢浮宫向史密森尼博物馆提出借用“希望之钻”参加名为“法国珠宝十世纪”的展览,史密森尼博物馆以安全因素为由拒绝出借这个“法国蓝”的后代。法国文化部长向第一夫人求助,杰奎琳·肯尼迪帮忙达成了一个特殊的交换条件,毕竟,卢浮宫中有很多值得交换的宝贝。不久之后,珍宝的交换工作完成了,卢浮宫将自己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画像作为交换,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展出。在1792年被盗之后,历经近两百年的辗转曲折,“希望之钻”第一次和其他法国王冠上的珠宝团聚了。
1997年夏天,史密森尼博物馆给“希望之钻”换了一个新的展览地点,它被转移到一个高度安全的高科技玻璃柜中,看上去像是一座圣殿,钻石周围有光纤照明,能够令参观者更加清晰地看到“希望之钻”的瑰丽与夺目。
关于“希望之钻”的诅咒,尽管有很多未经证实,但伴随着“希望之钻”确实有不幸的事情发生,是冥冥之中注定还是“希望之钻”三百年来所经历丰富历史的副产品?我们更愿意相信,这颗美丽的蓝色钻石只是一个无辜的历史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