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活动中如何有效运用幼儿的经验

来源 :幼儿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2008b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我们在一日生活中重视幼儿最根本的健康问题,并从生活中提取这些问题,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幼儿实际发展水平,便于幼儿理解接受,帮助幼儿建构有效经验,为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打下基础。
  一、扩展和延伸幼儿的经验
  教师往往会根据幼儿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健康行为问题设计活动,但如果仅仅重现原有经验,对幼儿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在幼儿原有经验基础上扩展和延伸幼儿的经验。
  案例:吃带籽的水果
  品尝秋季的水果是小班“秋天到”主题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教师发现幼儿不愿吃橘子、葡萄等带籽的水果,经调查发现原因有二:一是自身经验不足,对带籽水果的构造认识不清;二是家长包办代替,导致幼儿丧失学习吐籽技能的机会。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设计了小班健康教育活动“我会吐籽儿”,活动环节有:通过谈话活动引出主题,通过看图片了解带籽水果的构造,通过自编儿歌《水果的籽儿吐出来》(水果水果营养多,籽儿藏在果肉里,先用牙齿咬一咬,再用舌头找一找,硬硬小籽找到了,轻轻把它吐出来,好吃的果肉进肚了,带籽的水果难不倒我)学习吐籽的方法,品尝带籽的水果。活动看似层次分明、设计合理,但是通过活动幼儿吐籽的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
  调整策略:让幼儿在角色扮演和情景体验中扩展和延伸经验
  知识是由经验抽象而来的,在幼儿的学习中教师需要将知识还原为经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现有的生活经验,教师对活动设计作了大胆的修改。为了让幼儿更深刻、有效地了解带籽水果的构造,教师在活动初营造了“水果宝宝”的情景,将幼儿分为“橘子宝宝”和“葡萄宝宝”两组,为他们分别穿上橙色和紫色的“果皮”,还在“果皮”内挂上了匹配的“水果籽”,这时的幼儿完全投入到了角色扮演中,而这样的角色体验又改变了幼儿对带籽水果的原有认知经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形象地了解了带籽水果的构造。在学习吐籽技能的环节,教师以手偶表演的形式展现了一个不爱吃带籽水果的卡通人物形象“可可”,请“水果宝宝”帮助“可可”解决吐籽的问题。通过手偶真实体现幼儿现有问题,让幼儿正视这个问题,乐于在游戏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吐籽的方法,而原有的经验也得到了扩展和延伸。在最后的品尝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并将自己吐出的籽收集起来展示在自然角里。
  幼儿经验的扩展和延伸并没有因为活动的结束而停止。此后,班上愿意吃带籽水果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每每说到“吐籽儿”,他们总是自豪地说:“吐籽儿根本难不倒我们!”
  二、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有些经验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有些经验的教育价值有限,还有些经验甚至会阻碍幼儿的发展。教师应选择对幼儿学习与发展有益的经验,并通过教学手段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
  案例:吃青菜
  健康教育也是生活教育,教育内容应从生活中来。不少中班幼儿有挑食和偏食的毛病,不喜欢吃蔬菜,尤其是青菜。于是,教师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完成相关调查,了解幼儿不愿吃青菜的原因以及家长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调查发现,幼儿不愿吃青菜的原因有:青菜容易卡喉咙、不容易嚼烂、有苦味,等等。家长采用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切碎,煮烂,蘸番茄酱,剁碎揉入饺子皮中,等等。为了让幼儿知道青菜有营养,尝试用不同方法品尝,在试吃中找到自己最喜欢的烹饪青菜的方式,教师设计了健康教育活动“我爱吃青菜”。但是在活动中,教师发现教学重点偏到了选择辅助食材和了解青菜有趣的烹饪方法以及工具上了,这样根本解决不了幼儿偏食的问题。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了那些有趣的吃法,没有了那些诱人的辅助食材,幼儿还会愿意吃青菜吗?那么,这个健康活动对于解决幼儿挑食问题又有何意义呢?
  调整策略:抓住问题的本质,放大“咀嚼”的功能,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经验
  幼儿不喜欢吃青菜的原因是青菜容易卡住喉咙,咽不下去。所以,教师重新设计了健康教育活动“卡不住的青菜”,把重心放在解决幼儿吃青菜容易被卡的问题上,以让幼儿知道咀嚼的重要性、不再抗拒吃青菜为重点,难点则放在培养幼儿大口咀嚼青菜的饮食习惯以及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喜爱之情上。在活动中,围绕青菜以及如何咀嚼这一问题,教师将重点放在让幼儿体验、感受怎样咀嚼。同时,创设有趣生动的游戏让幼儿体验咀嚼,知道吃难嚼食物(青菜)时更要咀嚼。通过“青菜妈妈”“卡卡”这些生动有趣的角色,幼儿认识了青菜的结构,找到了自己被青菜卡住的真正原因。教师还以“牙齿热身操”的形式将幼儿总结出的咀嚼青菜的方法编成了儿歌:“牙齿热身操开始了!左边咬一咬,嚓嚓嚓,右边咬一咬,嚓嚓嚓,不慌不忙慢慢嚼,青菜咬碎了,青菜变小了,调皮的卡卡不见了,多吃青菜身体好”,让幼儿在热身操富有动感的节律中体会咀嚼青菜的方法。在最后的品尝活动中,幼儿投入了极大的热情,都以嚼碎青菜,把青菜吃进肚里为荣。
  教师通过整理和提升幼儿的经验,帮助幼儿掌握了吃青菜的正确方法,懂得了咀嚼。当然,幼儿不可能一下子爱上吃青菜,教师和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培养幼儿大口咀嚼青菜以及其他难咽蔬菜的习惯和能力,逐渐改善幼儿的饮食习惯。
  三、内化和重建幼儿的经验
  在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不应忽视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与环境中的人和物的互动有助于丰富和提升幼儿的经验。教师应合理运用幼儿的经验,让幼儿在活动中累积经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帮助幼儿将正确的健康理念转化为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
  案例:吃早餐
  临近大班毕业,不少幼儿还是不愿意吃早饭或吃得很少,为此,家长们很苦恼,担心这样会影响幼儿小学生活。教师经过调查了解到,班上有80%的幼儿不愿意或不喜欢吃早饭。家长也反映,幼儿早餐吃得不够健康,喜欢吃油炸食品和糖果、巧克力等零食,不爱吃鸡蛋,不爱喝牛奶,等等。为此,教师设计了健康教育活动“我的健康早餐”,希望幼儿知道早餐的重要性,根据教师提供的科学搭配早餐的图示学习搭配早餐,将各式食物以图片的形式展现,让他们觉得给自己搭配健康早餐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以后的生活中渐渐变得愿意吃早餐,喜欢吃早餐。但是,在活动中,幼儿参与热情不高,无法完全理解教师提供的图示内容并融入操作活动,不吃早餐的现象依旧存在。
  调整策略:让幼儿自主分析图表,为幼儿提供二次操作机会,以促使幼儿不断内化和重建经验
  幼儿知道不吃早餐的危害,但不懂如何合理搭配早餐,不知道早餐应该吃什么,吃多少。可见,开展这次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吸取上次的教学经验,教师对活动中幼儿有关科学搭配早餐知识经验的习得和反馈环节进行了修改,并将活动名称改为“我的早餐,我做主”,以培养大班幼儿在自我探索、自我修正中学习的能力。在操作活动中,幼儿有两次“搭配早餐”的机会。幼儿前后两次配餐的差别很明显,在没有任何因素影响时,他们选择的是自己喜好的食物(如棒棒糖、冰激凌等),但是,当教师出示科学搭配早餐的图示时,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因为这是一个需要他们研究、观察才能得出结论的图示。由于健康的饮食概念是幼儿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所以他们乐于接受也乐于修正自己之前的判断。教师向幼儿展示“经典”的早餐搭配方式,具有示范性,可以强化幼儿的认知。在第二次操作中,幼儿自主建构,纷纷成功地搭配出了自己喜爱又有益健康的“早餐”来,还与教师、同伴共同制订了一周健康早餐计划。最后,将早餐计划落实到家庭生活中,让幼儿坚持每天吃健康的早餐。
  教师将幼儿生活中的健康问题带到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经验将问题抛给幼儿,引领幼儿正视问题,在探索中不断内化和重建经验,培养幼儿自己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在生活中不断改变,不断提高。
其他文献
虽然说每到月末都是财务人员们忙着归集数据、编制报表和纳税申报的日子,但对于我国银行从业的广大会计人员而言,刚刚过去的5月,肯定能列入近年来最忙碌的工作月之一。  2016年3月24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文),明确从2016年5月1日起,将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服务业、生活服务业等行业纳入“营改增”体系,并明确了适用上述4
白刺玫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它同时又那样简单,短得像一个童话。   有一天,两个朋友来到陌生的城,进入一个很大的森林公园,为了看一个著名的小亭子。为了找这个亭子,他们迷了路。那天,两个缺乏锻炼的城里人,整整跋涉了二十公里,而這座山就像一座森林的迷宫,一时间走不出去。天马上就要黑了,他们精疲力竭,没有水喝。就在最灰心的一刻,其中一人指着一样东西给另一人看。那不是别的什么,只是路边一朵小小的白刺玫,被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