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因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德育品质力的道德行为是人们在生活中的一种惯性行为。
道德行为是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它受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道德行为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道德行为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即道德的行为(或称为善行)和不道德行为(或称为恶行)。
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 J. R.Rest)从分解特定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出发,注意各种行为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动的联系,尤其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他设想的品德结构。雷斯特指出,品德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其一,理解道德情境,其中包括道德敏感性(尤其是敏感到自己的行动对别人权益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推断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其二,寻找适当的道德行为进程;其三,决定道德行为的计划;其四,执行并实施道德行为的计划,其中包含设想可能碰到的多种阻碍及出乎意料的困难,克服挫折、抗拒诱惑等,这部分的核心是自我力量或自我调节技能等。雷斯特强调他的品德结构模型不是一种线性的决策模型。主体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一定要从一种成分依次转入另一种成分。尽管四种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逻辑顺序,但每一种成分会由于正负反馈回路作用而互相影响。
林崇德先生于1989年在总结了国内关于品德结构的不同见解基础上,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提出品德结构动态开放系统,亦谓之系统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人的道德活动特征的整体联系,是人这个心理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是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和系统,其结构虽然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品德的深层和表层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关系的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该构成理论主要是从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体现,心理离不开行为角度,分析品德同样是人心理活动整合的概括与体现。
在人的品质的发展上,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优秀德育品质形成的关键。在客观的道德环境的作用下,主体的道德习惯往往将一些单个的行动协同起来,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优质品德的量积累为道德的参量,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习惯。德育实际上是复杂而简单的工作,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是遵循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的,学生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德育的责任就是不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自由发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克服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具有德育品质力的良好道德行为。
培养道德行为是从道德习惯开始的。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去执行道德行为,经过自愿做出有道德意义的选择。用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共同构建了色彩缤纷的人类世界。有的人在责任面前为了形成自己良好的印象,在消除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时,总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来阻碍自己的成长,并可怜兮兮地说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来博取同情心;有的人则费尽心机地通过抱怨、指责甚至暴力手段来获取别人的同情,满足自己对良好感觉的需求;有的人则因为受到别人对失败的看法的影响,为维护所谓自己的形象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也有些教育人告诉他的学生:我们必须誓死往前冲,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成功,停下来就是失败,停下来就证明自己不能成功或者没能力让自己成功。这种不计德育功能和道德行为的错误的导向,让受教育者失去了享受教育的快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习惯了大脑不思考,习惯了人体的诸多功能丧失。人们对生活原有的好奇之心和兴趣被现实折磨得体无完肤,正义的道德也被不断地敲打,逐渐形成了一种敬而远之的道德行为心理。小悦悦的惨痛经历和十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让正义和道德被无情地考量,人性的脆弱和狡诈让诚信变得非常恐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一面展露无遗,人的良知和底线一次次遭到了突破,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让道德品质继续沦落。道德信念的缺失制约了人们的道德行为,使人们的生活理想变得更加功利,麻木不仁、泯灭良知;这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道德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苏霍姆林斯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造成现今德育品质力的道德行为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重拾中华传统的道德信仰,做到弟恭兄友、舍身成仁、正气浩然、风骨铮铮、诚实守信必须要建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操和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行为是一切具有善恶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个人活动。它受一定社会条件制约并具有某种社会倾向;是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的行为。道德行为过程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确定目的和形成动机、实际的行动、行动后的效果和评价。道德行为包括两种基本类型,即道德的行为(或称为善行)和不道德行为(或称为恶行)。
美国品德心理学家雷斯特( J. R.Rest)从分解特定道德行为的构成因素出发,注意各种行为的内部过程和外部行动的联系,尤其强调道德情感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进而提出了他设想的品德结构。雷斯特指出,品德的主要成分有四种。其一,理解道德情境,其中包括道德敏感性(尤其是敏感到自己的行动对别人权益产生何种影响的能力)和道德推理能力(推断别人思想情感的能力);其二,寻找适当的道德行为进程;其三,决定道德行为的计划;其四,执行并实施道德行为的计划,其中包含设想可能碰到的多种阻碍及出乎意料的困难,克服挫折、抗拒诱惑等,这部分的核心是自我力量或自我调节技能等。雷斯特强调他的品德结构模型不是一种线性的决策模型。主体的行为在一定时间内不一定要从一种成分依次转入另一种成分。尽管四种成分之间存在着一定逻辑顺序,但每一种成分会由于正负反馈回路作用而互相影响。
林崇德先生于1989年在总结了国内关于品德结构的不同见解基础上,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提出品德结构动态开放系统,亦谓之系统结构说。认为品德结构是人的道德活动特征的整体联系,是人这个心理大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是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开放性的整体和系统,其结构虽然复杂,但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是品德的深层和表层的关系系统,即道德动机系统和道德行为方式系统;二是品德的心理过程和行为活动关系的系统,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心理特征系统;三是品德的心理活动和外部活动的关系及其组织形式系统,即品德的定向、操作和反馈系统。该构成理论主要是从行为是心理活动的体现,心理离不开行为角度,分析品德同样是人心理活动整合的概括与体现。
在人的品质的发展上,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优秀德育品质形成的关键。在客观的道德环境的作用下,主体的道德习惯往往将一些单个的行动协同起来,自觉地做出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从而使优质品德的量积累为道德的参量,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习惯。德育实际上是复杂而简单的工作,学生道德行为的发展是遵循从易到难、由低到高的顺序的,学生任何一种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整个道德水平的发展,都有一个从他律逐渐过渡到自律的趋势。德育的责任就是不让学生的道德行为自由发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克服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具有德育品质力的良好道德行为。
培养道德行为是从道德习惯开始的。事实上,人们总是习惯于从自身出发去执行道德行为,经过自愿做出有道德意义的选择。用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共同构建了色彩缤纷的人类世界。有的人在责任面前为了形成自己良好的印象,在消除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冲突时,总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来阻碍自己的成长,并可怜兮兮地说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来博取同情心;有的人则费尽心机地通过抱怨、指责甚至暴力手段来获取别人的同情,满足自己对良好感觉的需求;有的人则因为受到别人对失败的看法的影响,为维护所谓自己的形象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也有些教育人告诉他的学生:我们必须誓死往前冲,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成功,停下来就是失败,停下来就证明自己不能成功或者没能力让自己成功。这种不计德育功能和道德行为的错误的导向,让受教育者失去了享受教育的快乐。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很多人习惯了大脑不思考,习惯了人体的诸多功能丧失。人们对生活原有的好奇之心和兴趣被现实折磨得体无完肤,正义的道德也被不断地敲打,逐渐形成了一种敬而远之的道德行为心理。小悦悦的惨痛经历和十亿人扶不起一个老人,让正义和道德被无情地考量,人性的脆弱和狡诈让诚信变得非常恐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一面展露无遗,人的良知和底线一次次遭到了突破,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让道德品质继续沦落。道德信念的缺失制约了人们的道德行为,使人们的生活理想变得更加功利,麻木不仁、泯灭良知;这与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道德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苏霍姆林斯说:“道德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出伪君子。”
造成现今德育品质力的道德行为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重拾中华传统的道德信仰,做到弟恭兄友、舍身成仁、正气浩然、风骨铮铮、诚实守信必须要建立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节操和道德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