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运用整合理念,将企业提升价值之道的经营策略运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通过整合目标、整合资源、整合管理等策略,能够实现课程功能和价值的最大化。
[关键词]整合 经营 校本课程 策略
经营,具有筹划管理、计划组织等涵义,是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市场竞争环境进行长期发展战略性规划和部署的战略层次活动,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为企业提升价值之道的经营策略同样也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为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系统性谋划,将校本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创新实践,从而实现课程功能和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活动。
一、整合目标,聚焦经营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弥补国家课程统一有余、弹性不足的缺陷,充分张扬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成长教师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突出“三个聚焦”,把课程的这些目标整合起来。
1.聚焦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我们提出“一着力三基于”,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目标聚焦于学生。就是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问题。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近20年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科学教育特色,摸索出一些独特的思路。他们着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培养,学校开发了科学教育系列校本课程《金钥匙少科院》。该课程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三个基于”:基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实小的孩子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比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因此,课程设计的活动适宜各年龄段学生动手实践;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小发明”“小实验”“小课题”等“六小”课程的形态,较好地照顾到了小学生的兴趣;还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萌发的对周围现象的种种质疑和问题,如学会看水表电表、城区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等。这样,课程聚焦学生,成为生本课程,走近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聚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奠基者施瓦布指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开发、学生参与的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师的潜能和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课程计划,他们本身就是课程的活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校本课程的核心。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让每一位教师开发潜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兴趣、特长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刺绣、缝纫、编织。这一项项教师深藏不露的“绝活”成了一门门生动的校本课程。一些学校还为有专长的教师提供便利,建立个人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引领研究功能,提升了课程指导的水平。工作室内除办公用品、电脑以外,还配备了专业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方便了他们对课程的深度开发和研究,也有利于他们组织课外指导和相关的竞赛辅导。同时,工作室也进一步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3.聚焦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在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各校在教材内容上充分凸现了浓郁的地方与学校特色。有效开发地域资源的有庙港实小的太湖文化系列校本教材、芦墟实小的分湖水研究、震泽实小的蚕丝被等,有效利用学校特色创建成果的有金家坝的书法文化研究、黎里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的科技教育研究等。特色化的资源成就了学校个性化的教材,真正使教材贴近学生、走近教师,成为学校有形的校本课程,也亮出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第一张品牌。
二、整合资源,联姻经营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对各种资源不断整合、合理利用的过程。其中地域资源、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地域资源不仅以外在可见的、可触摸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影响并塑造个体,而且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规约并影响着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与心灵:人力资源则是指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服务的校内外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特征、活动指导条件、地区知识积累、时间空间限制的社会过程等人力教学资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三联姻”,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1.纵横联姻。数年前,面对竞争白热化的钢铁行业,宝钢和沙钢进行了“中国式联姻”:宝钢向沙钢输出技术和管理,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向沙钢借鉴在市场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这就启示我们,校际可以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上进行横向的联姻。譬如庙港实验小学和七都镇中心小学都是地处太湖南岸的两所小学,在地域、人文、风俗等方面有着较多的相同之处,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上都着眼于太湖文化的开发。然而:两校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庙港实验小学侧重于地方人文、风俗的研究,开发了《茶道》《蟹趣》等校本课程,七都中心小学则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家乡好孩子”的创建,从地域文化人手,开发了《漤港韵》系列校本课程,分别开展“小桥篇”“流水篇”“人家篇”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漤港文化的深远意韵,增强学生爱乡、爱民感情。两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合作互补,形成了我市小学独特的太湖文化校本课程。
同一地区的学校往往拥有相同的地域资源,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可以纵向联姻,整合共有的地域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中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等差异,经过统筹思考,进行资源的重新梳理,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盛泽实验小学与盛泽二中均立足于丝绸文化背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考虑,导致两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存在断层和重复现象,小学的课程有的定位过高,中学的有的定位偏低,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素质的错位。基于以上原因,两校提出了中小学打造“一镇(区)一品”的课程模式,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建构模式,打造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使学生课程能力发展呈现正态分布。在实施课程时候,他们正视小学和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做好过渡工作,防止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出现“拐点”。
2.拓展联姻。在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语文、数学、品德、科学、艺术等学科也算得上是课程中的“老字号”了,运用整合的策略,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拓展 式联姻的思维来经营这些“老字号”,对开拓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国家课程的实施都有益处。市实验小学为不断深化拓展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学校还提出开展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希望以此作为科学教育的生长点,让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得以最优化地培养,并且以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起点,推进学校各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程。学校着眼于课程目标的优化。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重构,对现有的科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开发,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目的。盛泽镇中心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玩转数学》也是在对小学数学的拓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实践为依托,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独特的魅力,感受数学无穷的奥秘。
3.内外联姻。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是校本课程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渠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不断对学校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也必然存在着资源短缺的现状,如场地限制,如指导者专业水平限制等。加强学校与社会团体、企业的内外联姻。能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不竭的资源。震泽实验小学根据江南农村学生的兴趣与实际,开发了蚕桑系列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校本课程实践基地。他们整合传统农副业,建设自然领域的实践基地;整合现代工业,建设社会领域的实践基地。引导高年级学生分批到基地进行参观、体验、探究,另一方面,学生的活动也对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企业及其产品作很好的宣传,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鼓舞。
三、整合效能,集约经营
集约化经营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校本课程的集约化经营是在开发主体、课程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系统规划、学校职能部门的整合以及实施渠道的拓宽,能够使校本课程在实施中低耗高效。
1.系统思维求集约。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在系统思维的引领下,对各要素全盘考虑,为教师参与课程指导和学生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条件,并努力协调好校本课程实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盛泽实验小学依托丝绸名镇这一地域资源,以丝绸文化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在整合理念中构建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努力抓好课程建设的五个方面:一是出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制定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结构,指导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实践方法。二是编写教师用书。编撰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分学段对设计意图、背景分析、活动步骤、研究条件、成果形式、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指导教师正确使用教材。三是编辑学生用书。编撰了《丝绸文化校本教材》,采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做一做、演一演等多种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提供蓝本。四是备好活动记录本。采用了活动记录本的形式,方便教师吸取经验,调整课程内容,提高教材功能。五是建设资料库。这样系统化谋划校本课程的建设,从整体上求得课程实施的集约化。
2.优化管理求集约。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表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更凸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因此,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实现课程实施的集约化。首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学校以校长室为统领,通过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能够减少内耗,真正实现“1 1>2”的管理效益。其次,发挥学校对课程的考核评价。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导向、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本着激励、促进、推动的原则,本课题组创新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功能,自上而下、从教师到学生,形成了一套评价制度,并以评价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校本课程实施的集约。
3.拓宽渠道求集约。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校本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其次,校本课程活动主题的延续性决定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学校进一步拓宽实施渠道,实施的空间与时间需要进一步延伸,例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整合,班队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的整合等。芦墟实验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着力于在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整合,使教育效能整体发挥,因此实施策略随之明朗,开发了综合实践型、学科渗透型、班队活动型和社团活动型等课程实施形态。
基于整合,就是追求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在整合理念的引领下,我市的校本课程正以多形态、多策略的经营模式发展着,为充分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为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以及发展学校开辟了一块广阔的天地。
[关键词]整合 经营 校本课程 策略
经营,具有筹划管理、计划组织等涵义,是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状况和市场竞争环境进行长期发展战略性规划和部署的战略层次活动,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性。作为企业提升价值之道的经营策略同样也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为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需要进行系统性谋划,将校本课程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等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和创新实践,从而实现课程功能和价值最大化的管理活动。
一、整合目标,聚焦经营
校本课程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特色,体现学校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弥补国家课程统一有余、弹性不足的缺陷,充分张扬课程的个性化特色。在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发展学生个性,成长教师上具有独特的功能,我们突出“三个聚焦”,把课程的这些目标整合起来。
1.聚焦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或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我们提出“一着力三基于”,把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目标聚焦于学生。就是着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基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基于学生的问题。吴江市实验小学在近20年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科学教育特色,摸索出一些独特的思路。他们着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科学精神的培养,学校开发了科学教育系列校本课程《金钥匙少科院》。该课程从本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三个基于”:基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实小的孩子探究意识和求知欲比较强烈,动手能力也较强,因此,课程设计的活动适宜各年龄段学生动手实践;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小发明”“小实验”“小课题”等“六小”课程的形态,较好地照顾到了小学生的兴趣;还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萌发的对周围现象的种种质疑和问题,如学会看水表电表、城区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等。这样,课程聚焦学生,成为生本课程,走近学生,深受学生的欢迎。
2.聚焦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奠基者施瓦布指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的教师开发、学生参与的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构成的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生态系统”,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教师的潜能和学生的需要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课程计划,他们本身就是课程的活的构成要素,并成为校本课程的核心。因此,我们提出“一个好教师就是一门好课程”“让每一位教师开发潜能”,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提高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教师的兴趣、特长成为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刺绣、缝纫、编织。这一项项教师深藏不露的“绝活”成了一门门生动的校本课程。一些学校还为有专长的教师提供便利,建立个人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引领研究功能,提升了课程指导的水平。工作室内除办公用品、电脑以外,还配备了专业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方便了他们对课程的深度开发和研究,也有利于他们组织课外指导和相关的竞赛辅导。同时,工作室也进一步发展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3.聚焦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是学校特色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在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各校在教材内容上充分凸现了浓郁的地方与学校特色。有效开发地域资源的有庙港实小的太湖文化系列校本教材、芦墟实小的分湖水研究、震泽实小的蚕丝被等,有效利用学校特色创建成果的有金家坝的书法文化研究、黎里中心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发区长安花苑小学的科技教育研究等。特色化的资源成就了学校个性化的教材,真正使教材贴近学生、走近教师,成为学校有形的校本课程,也亮出了学校校本课程的第一张品牌。
二、整合资源,联姻经营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是对各种资源不断整合、合理利用的过程。其中地域资源、人力资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地域资源不仅以外在可见的、可触摸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生活中,影响并塑造个体,而且以无形的、潜在的方式规约并影响着个体,从精神观念的深处塑造着个体的人格与心灵:人力资源则是指能为校本课程实施服务的校内外个体所拥有的文化背景特征、活动指导条件、地区知识积累、时间空间限制的社会过程等人力教学资源。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通过“三联姻”,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
1.纵横联姻。数年前,面对竞争白热化的钢铁行业,宝钢和沙钢进行了“中国式联姻”:宝钢向沙钢输出技术和管理,提升双方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向沙钢借鉴在市场中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共赢。这就启示我们,校际可以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上进行横向的联姻。譬如庙港实验小学和七都镇中心小学都是地处太湖南岸的两所小学,在地域、人文、风俗等方面有着较多的相同之处,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上都着眼于太湖文化的开发。然而:两校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着眼,庙港实验小学侧重于地方人文、风俗的研究,开发了《茶道》《蟹趣》等校本课程,七都中心小学则结合学校德育主题“家乡好孩子”的创建,从地域文化人手,开发了《漤港韵》系列校本课程,分别开展“小桥篇”“流水篇”“人家篇”等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漤港文化的深远意韵,增强学生爱乡、爱民感情。两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的合作互补,形成了我市小学独特的太湖文化校本课程。
同一地区的学校往往拥有相同的地域资源,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小学和初中,可以纵向联姻,整合共有的地域资源和人力资源。根据中小学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等差异,经过统筹思考,进行资源的重新梳理,做好中小学课程的衔接。盛泽实验小学与盛泽二中均立足于丝绸文化背景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考虑,导致两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存在断层和重复现象,小学的课程有的定位过高,中学的有的定位偏低,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容易导致学生素质的错位。基于以上原因,两校提出了中小学打造“一镇(区)一品”的课程模式,形成中小学一体化的课程建构模式,打造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使学生课程能力发展呈现正态分布。在实施课程时候,他们正视小学和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做好过渡工作,防止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出现“拐点”。
2.拓展联姻。在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设置中,语文、数学、品德、科学、艺术等学科也算得上是课程中的“老字号”了,运用整合的策略,以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拓展 式联姻的思维来经营这些“老字号”,对开拓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推进国家课程的实施都有益处。市实验小学为不断深化拓展学校的特色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学校还提出开展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希望以此作为科学教育的生长点,让每个孩子的科学素养得以最优化地培养,并且以科学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作为起点,推进学校各类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程。学校着眼于课程目标的优化。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重构,对现有的科学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开发,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的目的。盛泽镇中心小学开发的校本课程《玩转数学》也是在对小学数学的拓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实践为依托,以研究性学习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数学独特的魅力,感受数学无穷的奥秘。
3.内外联姻。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是校本课程延续其生命力的重要渠道。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不断对学校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也必然存在着资源短缺的现状,如场地限制,如指导者专业水平限制等。加强学校与社会团体、企业的内外联姻。能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不竭的资源。震泽实验小学根据江南农村学生的兴趣与实际,开发了蚕桑系列校本课程,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建立、完善相应的校本课程实践基地。他们整合传统农副业,建设自然领域的实践基地;整合现代工业,建设社会领域的实践基地。引导高年级学生分批到基地进行参观、体验、探究,另一方面,学生的活动也对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企业及其产品作很好的宣传,也是对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鼓舞。
三、整合效能,集约经营
集约化经营是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校本课程的集约化经营是在开发主体、课程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系统规划、学校职能部门的整合以及实施渠道的拓宽,能够使校本课程在实施中低耗高效。
1.系统思维求集约。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在系统思维的引领下,对各要素全盘考虑,为教师参与课程指导和学生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条件,并努力协调好校本课程实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盛泽实验小学依托丝绸名镇这一地域资源,以丝绸文化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在整合理念中构建丝绸文化校本课程,努力抓好课程建设的五个方面:一是出台课程标准。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特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制定综合实践型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结构,指导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掌握合理的实践方法。二是编写教师用书。编撰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分学段对设计意图、背景分析、活动步骤、研究条件、成果形式、活动注意事项等进行阐述,指导教师正确使用教材。三是编辑学生用书。编撰了《丝绸文化校本教材》,采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读一读、做一做、演一演等多种灵活生动的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教学提供蓝本。四是备好活动记录本。采用了活动记录本的形式,方便教师吸取经验,调整课程内容,提高教材功能。五是建设资料库。这样系统化谋划校本课程的建设,从整体上求得课程实施的集约化。
2.优化管理求集约。校本课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学校各职能部门的系统工程,这不仅表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更凸显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因此,学校要通过优化管理实现课程实施的集约化。首先,加强各职能部门的整合。学校以校长室为统领,通过各职能部门协同管理。能够减少内耗,真正实现“1 1>2”的管理效益。其次,发挥学校对课程的考核评价。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起着导向、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本着激励、促进、推动的原则,本课题组创新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功能,自上而下、从教师到学生,形成了一套评价制度,并以评价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校本课程实施的集约。
3.拓宽渠道求集约。课堂教学是开展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校本课程的实施一方面可以在各学科教学中努力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寻找两者的最佳结合点。其次,校本课程活动主题的延续性决定了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学校进一步拓宽实施渠道,实施的空间与时间需要进一步延伸,例如与学校主题教育活动的整合,班队活动、家庭教育活动的整合等。芦墟实验小学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着力于在途径、方法等方面的整合,使教育效能整体发挥,因此实施策略随之明朗,开发了综合实践型、学科渗透型、班队活动型和社团活动型等课程实施形态。
基于整合,就是追求最优化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目标。在整合理念的引领下,我市的校本课程正以多形态、多策略的经营模式发展着,为充分展示和彰显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为发展学生、发展教师以及发展学校开辟了一块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