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贵州苗族服装对苗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乃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应在资源优化整合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产业经营的多元化手段,将其转化为服装文化资本、产品。本文以黔东南苗族服装的产业化为个体,以其为贵州苗族服装产业化发展提供实例参考,为贵州苗族服装如何进行产业化发展提供可行性资料。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服装 产业化 路径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延续和发展。每个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服饰文化又是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一、贵州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服装的产业形成甚晚,由于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居住在远离城镇的山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信息不灵,各族妇女干百年来缝制的服装均为自己穿着,自己欣赏,商品观念十分淡薄。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视,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自然山水风光欣赏, 旅游者来到苗乡,大都会有购买一些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民族特色的物件的欲望,苗族服装却是苗族所独创,也满足了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因而,苗族的服装产业也被逐渐带动。但就目前来看,黔东南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首先,苗族服装还没构建成完善的产业;第二,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步伐较缓,主要还是以小打小闹的经济作坊方式进行;其次,苗族服装产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知名度不高;再次,苗族服装品牌的打造不深,还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
二、贵州苗族服装产业的特征
(一)区域差异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各少数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这也就使得我国苗族服装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发展特征,苗族服装业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一带、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这些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已步入发展的初步阶段。然而,相当一部分苗族聚居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还没有起步。
(二)产品多样性
苗族是一个服饰大族,服饰种类大约有130余种,不同年龄的服饰、节日盛装和农闲便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走进苗族服饰世界,各种款式,不同刺绣制作技法的服饰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根据服装的质地、款式、风格,各地苗族的自称,方言土语的分布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等状况,参考了前人的研究资料,将全国苗族服饰划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黔中南、海南等五个类型,型下又分为二十余式。
(三)管理封闭性
供销苗族服装的公司大多是从个人、家庭或合伙人创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公司内部的管理或多或少有家族制特征,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分工,组织结构封闭、排外。
(四)经营缺乏性
服装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众数的企业或者是公司去经营。然而,苗族服装的经营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经营的门户相当的缺乏。经营苗族服装的企业或公司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推进贵州苗族服装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采取多元化形式促进苗族服装产业化
1.发展以文化为主导的苗族服装产业
在苗族历史上,迁徙是它的主旋律。苗族一代代的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格局。在不断的迁徙中,苗族不仅保持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还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其他民族,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灿烂多姿的苗族文化。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在苗族服装产业化发展中能起到主导的作用。
2.发展以旅游为资源的苗族服装产业
民族服装既可以作为一种民族品牌进一步向外界扩大其影响,又可以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来开发,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发展又对民族服装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起步晚、规模小、资源和要素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自身成长发展周期短和若干内在因素的桎梏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特别到位。扭转黔东南苗族服装产业滞后的状况,必须要从推进苗族服装革命性的宣传和推广,迅速实现“大众化”的要求出发,从一开始就将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与苗族旅游产业紧密相结合的高起点上。
(二)完善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环境
黔东南地区缺乏一个优良的区域环境来发展苗族服装产业。目前,大多数是以手工作坊为主,采取小打小闹的形式,边做边卖,无标准可言,无质量可求,既费工、费料,且产量不高,工艺不一,严重地制约着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苗族服装所蕴含的深渊文化意蕴是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要求在产业化的同时,创造一种能够激起人们的文化意识,开启人们欣赏民族风情心智的体制保证。因此,在要求鼓励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服装品牌的同时,还要求进一步优化苗族服装产权保护体系,使各民族元素能在产权的保护制度下实现有效的配置。
总之,苗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迁徙的“服饰史书”,它既能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还能为学术界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苗族服装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实现了它的资源共享,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因此,开发与利用苗族服装资源,形成苗族服装产业势在必行,期待随着苗族服装的推广,带来世界服装产业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宁俊.服装产业经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熊林.走向国际市场的苗族服装[J].中国民族,1995(02).
[3]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J].当代贵州,2003(07).
[4]赵洪珊.现代服装产业运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傅宏.迁徙与苗族文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作者简介:石坤文(1988-),男,湖南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文化动态协调发展。
(编辑:陈岑)
【关键词】黔东南 苗族服装 产业化 路径
服装作为人类文明特有的文化象征,伴随着人类社会进步而延续和发展。每个时期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受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服饰文化又是一定社会形态中,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的反映。
一、贵州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贵州少数民族服装的产业形成甚晚,由于各少数民族同胞大多居住在远离城镇的山寨,交通闭塞,文化落后,信息不灵,各族妇女干百年来缝制的服装均为自己穿着,自己欣赏,商品观念十分淡薄。随着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视,各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已不满足于单纯的自然山水风光欣赏, 旅游者来到苗乡,大都会有购买一些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民族特色的物件的欲望,苗族服装却是苗族所独创,也满足了旅游者的购物需求。因而,苗族的服装产业也被逐渐带动。但就目前来看,黔东南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首先,苗族服装还没构建成完善的产业;第二,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步伐较缓,主要还是以小打小闹的经济作坊方式进行;其次,苗族服装产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知名度不高;再次,苗族服装品牌的打造不深,还没有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
二、贵州苗族服装产业的特征
(一)区域差异性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各少数民族有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分布特点。这也就使得我国苗族服装行业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发展特征,苗族服装业相对发展较好的地区,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省湘西一带、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这些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已步入发展的初步阶段。然而,相当一部分苗族聚居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还没有起步。
(二)产品多样性
苗族是一个服饰大族,服饰种类大约有130余种,不同年龄的服饰、节日盛装和农闲便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走进苗族服饰世界,各种款式,不同刺绣制作技法的服饰令人眼花缭乱,绚丽多彩。根据服装的质地、款式、风格,各地苗族的自称,方言土语的分布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等状况,参考了前人的研究资料,将全国苗族服饰划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黔中南、海南等五个类型,型下又分为二十余式。
(三)管理封闭性
供销苗族服装的公司大多是从个人、家庭或合伙人创业发展而来的,因此公司内部的管理或多或少有家族制特征,缺乏专业化、制度化的管理分工,组织结构封闭、排外。
(四)经营缺乏性
服装行业的发展必须要有众数的企业或者是公司去经营。然而,苗族服装的经营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而且经营的门户相当的缺乏。经营苗族服装的企业或公司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三、推进贵州苗族服装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一)采取多元化形式促进苗族服装产业化
1.发展以文化为主导的苗族服装产业
在苗族历史上,迁徙是它的主旋律。苗族一代代的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格局。在不断的迁徙中,苗族不仅保持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还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其他民族,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灿烂多姿的苗族文化。丰富的苗族文化资源在苗族服装产业化发展中能起到主导的作用。
2.发展以旅游为资源的苗族服装产业
民族服装既可以作为一种民族品牌进一步向外界扩大其影响,又可以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来开发,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发展又对民族服装的产业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服装产业起步晚、规模小、资源和要素利用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自身成长发展周期短和若干内在因素的桎梏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因为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特别到位。扭转黔东南苗族服装产业滞后的状况,必须要从推进苗族服装革命性的宣传和推广,迅速实现“大众化”的要求出发,从一开始就将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建立在与苗族旅游产业紧密相结合的高起点上。
(二)完善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环境
黔东南地区缺乏一个优良的区域环境来发展苗族服装产业。目前,大多数是以手工作坊为主,采取小打小闹的形式,边做边卖,无标准可言,无质量可求,既费工、费料,且产量不高,工艺不一,严重地制约着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苗族服装所蕴含的深渊文化意蕴是苗族服装产业发展的特色所在。苗族服装产业的发展是要求在产业化的同时,创造一种能够激起人们的文化意识,开启人们欣赏民族风情心智的体制保证。因此,在要求鼓励打造具有苗族特色的服装品牌的同时,还要求进一步优化苗族服装产权保护体系,使各民族元素能在产权的保护制度下实现有效的配置。
总之,苗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苗族迁徙的“服饰史书”,它既能让人们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等情况,还能为学术界提供不可多得的研究实物。苗族服装在丰富和美化人们生活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实现了它的资源共享,承担了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因此,开发与利用苗族服装资源,形成苗族服装产业势在必行,期待随着苗族服装的推广,带来世界服装产业的新革命。
参考文献
[1]宁俊.服装产业经济学[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熊林.走向国际市场的苗族服装[J].中国民族,1995(02).
[3]吴仕忠.中国苗族服饰[J].当代贵州,2003(07).
[4]赵洪珊.现代服装产业运营[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5]傅宏.迁徙与苗族文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作者简介:石坤文(1988-),男,湖南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民族经济与文化动态协调发展。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