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的题词,是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紧密相连的,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思想发展轨迹和心路历程。很多题词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鲜明体现,有的题词成为党和国家某个时期工作的指导方针。作为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他以博大、宽广的胸襟、恢宏的气度、卓越的智慧、革命的情怀,将高远的理想、崇高的精神,通过简约洗练、意蕴深远的题词纵情表达。
从1915年夏在《明耻篇》封面上题词自励,到1974年春为广西大藤峡题字,毛泽东一生创作了400多幅题词,涉及各行业多领域,如政治经济、新闻出版、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国防军事、科学艺术、对外交往等等,有为部门而题,也有为个人而题,或褒扬、鼓励,或祝贺、哀挽,幅幅都给人以思想的熏陶、真理的启迪、艺术的享受、无穷的力量,形成伟人独特的风格。题词有的气势磅礴,激情喷涌;有的寥寥数字,言简意赅;有的心潮激荡,情真意挚;有的朴实无华,睿智深远。这一件件难得的墨宝,凝结着他的精神、情感、理想和愿望。让我们一同走进这绚丽多彩、魅力永存的艺术和精神宝库吧!
“我们不要题字”
毛泽东的题词虽然丰富,但绝不是随意之作,也不是有求必应。作为一个政治家,他有自己的原则和准绳。他心中有一杆“秤”:做事以事论,私交以私交论,做事论理、论法,私交论情。
周世钊与毛泽东曾经同窗共读,薄衾共眠,交往60余年。1955年,已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的周世钊请毛泽东为他题词。毛泽东则以“等一等再讲”相辞,“未能应命”。11952年,曾任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历史教员的罗元鲲写信给毛泽东,反映家乡新化县古寺庙均已遭到破坏,要求毛泽东题写“新化古寺”的字匾,以求保护。毛泽东接信后觉得这种事不宜越权干涉,故回信说:“新化古寺有所毁损,极为不当,此类各地多有,正由政务院统筹保护之法,故不单独写字,尚祈谅之。”2
1965年,为解决湘中农村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湖南省决定修建韶山灌渠工程,改变这一带农村的水利状况。4月,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前夕,在长沙住了20多天,湖南省委负责同志将这一工程的修建计划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请求主席为工程题字。谁知,一向十分关心水利建设、并曾为治淮郑重题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毛泽东竟没有答应题字,只是微笑着说了一句:“要灵了再写!”第二年6月,该工程第一期竣工通水时,毛泽东正好来到湖南,省委领导再次请求毛泽东为韶山渡槽题字,毛泽东摇摇头,说:要高产才算。两次拒绝了为韶山灌渠题字。3

1956年冬天,河北省隆化县计划扩建董存瑞烈士陵园,修建董存瑞纪念碑。当时县委派人前往北京,希望毛主席给董存瑞烈士题词,但毛泽东没有题,而是请朱德总司令题词。县里群众不理解,毛主席不是给刘胡兰题过词吗?!毛泽东派人解释了原因,刘胡兰是群众,而董存瑞是军人,请总司令题词最合适。
1967年12月13日,湖南省革委会筹备小组就庆祝毛泽东塑像落成以及韶山铁路通车举行庆祝活动一事,向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并周恩来请示,要求“请毛主席为‘韶山车站’(或‘韶山站’)题字”,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为毛主席塑像落成题词。毛泽东在收到这份报告后,对这种形式主义和个人崇拜的东西予以批评,专门作了6点批示。其中一条就是:“我们不要题字”。4拒绝了湖南革筹小组这一请求。
这就是毛泽东。
这就是毛泽东的原则和风格。
“令堂大人八十寿辰,无以为赠,写了几个字,借致庆贺之忱。”
有人说:毛泽东是个极富人情味的中国式领袖人物。的确如此。毛泽东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体存在,也有着生死感怀、绵绵情深。他对过去的老师、对曾经同他一起在战争年代里出生入死并牺牲了生命的战友及其子女、对民主人士,总是常念于心,并不吝啬自己的墨宝。
1950年10月11日,毛泽东写信给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王首道,告诉他说:“曾任我的国文教员之袁仲谦先生已死,其妻七十岁饿饭”,请省政府酌为接济。袁仲谦即一师教员袁吉六。对这位曾经“嘲笑”过自己文风的“袁大胡子”,毛泽东并没有忘怀,在1952年10月22日给罗元鲲的上述信中,告知罗先生请题的“新化古寺”“不单独写字”,而“袁先生墓文(即袁吉六之墓———引者注)遵嘱书就”。表达了对已故师长的怀念之情。
早年曾与毛泽东在长沙有过密切交往、后留学美国的医学博士张维,解放后任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1950年,张维母亲80岁,为祝贺母亲寿辰,张维特意写信给毛泽东,请老朋友题写贺词。9月19日,毛泽东亲笔复信张维:5
张维兄:
来信收读,甚以为慰。令堂大人八十寿辰,无以为赠,写了几个字,借致庆贺之忱。顺祝
健康!
泽东
九月十九日
毛泽东题写了“如日之升,如月之恒”八个字,表达了对老人的尊敬。
1945年10月,毛泽东在重庆与蒋介石谈判时邂逅张维。谈话中,毛泽东得知一位20年代的战友罗哲烈士遗孀的一些情况,便详细打听。张维告诉他,罗哲的遗孀曹云芳已去贵阳,并重新组织了家庭。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与曹云芳取得了书信联系,寄去了300元钱为烈士修墓,并题写了“罗哲烈士之墓”的墓碑。6
对于追求进步的青年,毛泽东总是寄予厚望,不惜文墨。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几十年之久的,在文字、书法、绘画等方面造诣颇深的陈秉忱回忆说:抗日战争初期,大批革命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延安,许多人要求毛主席题字留念,毛主席无不满足他们的愿望,用革命的题词鼓舞大家奔赴战斗前线。记得1939年,有一位抗大学员以4尺白漂布请求毛主席写字作纪念,时隔不过10天就写回来了。7
1950年4月,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封由上海一私立中学的一群学生写来的信,信中说他们办了一个壁报,要求毛主席给他们题写报头,信上说:
毛主席:
我们是一群上海私立南洋模范中学的学生,平时爱好文艺,所以办了个壁报,题名为“青锋”……
文字语言朴素,直呼毛主席,没有客套的恭维话,感情真挚诚恳。日理万机的毛泽东,被这群勤奋好学的孩子感动了。他立即拿起笔来,饱蘸浓墨,一挥而就,“青锋”两个潇洒遒劲的大字跃然纸上。毛泽东在原信上批道:
照写如另纸。
毛泽东 四月廿七日
同时又在署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信封上写:
上海南洋模范中学
青锋社
毛寄

毛泽东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一群不起眼的小青年而忽视他们。这一珍贵的手迹,留下了一段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孩子们的纯真情谊。
对待身边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工作人员,毛泽东更是像父辈一样关爱。1950年7月,李银桥去北京市直机关干部文化补习班短期学习,毛泽东有些舍不得让他离开,但考虑到卫士是去学习,也还是同意了。临走,李银桥拿出黑漆皮面的练习本,请毛泽东题个词作纪念。毛泽东在笔记本的第一页上写了三行:
努力学习,学好后再工作,为人民服务。
1965年4月,毛泽东乘专列从武汉来到长沙,住了20多天。临别之际,负责毛泽东生活安排的服务员郭国群捧着主席送的照片又要请主席题词时,连她自己都觉得“太过分”了点,但毛泽东却在谈笑之中,挥笔在照片的背面写了几行字:
加强学习,力求上进,好好为人民服务。
对后辈的勉励、希望之情凝在笔端。
对革命战友,毛泽东总是不惜笔墨,表达深情和礼赞。朱德六十大寿,毛泽东欣然题写:“人民的光荣”;革命老人徐特立七十寿辰,他书赞“坚强的老战士”。对革命英烈,哀挽致祭,追怀逝者,情意缠绵。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负责人刘志丹牺牲时年仅33岁,毛泽东亲撰挽词并题写了“群众领袖,民族英雄”;1947年,年仅15岁就被反动派杀害、后被追认为共产党员的刘胡兰的事迹传到毛泽东耳中,毛泽东泪花闪闪,凝神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对待国际友人,毛泽东表达了崇高敬意。1942年12月,印度援华医生柯棣华去世,感念其对中国人民的贡献,毛泽东题写“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给予高度评价。
毛泽东还通过为重点工程、报刊、学校、纪念园(碑)等题字来表达自己的人民之情、革命之志。这些题词,是展现毛泽东这位伟人情感世界的另一个窗口。
“如不可用,再行写过”
有学者认为,“从目前所发行的各类报刊题字情况来看,没有哪一位书家的墨迹所涉范围能与毛泽东的书墨可比,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位每天有成亿件印有手迹的出版物出版的大书家。”这个判断是可信的。毛泽东历来重视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并以为报刊题字的方式来关心党的宣传工作。毛泽东为各种报刊题字共几十种之多。
毛泽东应请题字,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谦虚大度。往往是一式多稿,供其选用,毫无强加于人之意。
1964年7月29日,毛泽东给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的张平化写信:
平化同志:
《新湖南报》报头写得不好,宜改换为《湖南日报》,使与《湖北日报》相一致。现写了两张,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退回重写。如可用,则以在今年国庆节改换(为)宜。请你酌定。
毛泽东非常关注《新华日报》的办刊情况。1949年9月,在指挥千军万马大决战的百忙之中,毛泽东为该报题写了第一个报头。
1953年2月22日,毛泽东经过四天三夜的长江航行到达南京视察。第二天上午,就在一张中国人民革命委员会的信笺上,给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的柯庆施写了一封信,并为《新华日报》第二次题写报头。信中说:“建议《新华日报》换一个报头,原报头太垮。”
1964年7月的一天,毛泽东利用工作之余,在一张宣纸上写了“新华日报”四个字,然后,把这四个字重写几遍,最后亲自选定四个字,在每个字的右上角圈了双圈,并附上一封信给当时的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信中谦虚地说:“现重写新华日报报头。如可用,则在国庆节改换为宜。如不可用,请退回重写。”从这里可以看到毛泽东对书法艺术不断追求的精神和高尚的品德。
《红旗》杂志,曾是党中央的权威理论刊物。为了题写刊名,毛泽东写了一张又一张,一连十几张。写完之后,仔细审看每一幅字,并对其中几幅题字作了评议。有的在题字下提示:“这种写法是从红绸舞来的,画红旗”;有的在题字下批注:“比较从容”;有的在题字下圈注:“此似可”。真可谓刻意绝想,推敲善变,不断求美。
《天津日报》创刊于1949年元月。1948年年底,正是指挥平津战役的紧张时刻,毛泽东为《天津日报》题写了报头。1964年8月,毛泽东对自己16年前题写的报头不满意了。他给《天津日报》的负责人万晓塘送去了新的题字,并附上一段话:
万晓塘同志:天津日报报头写得很不好,现拟重写过。送上重写的四字,不知可用否?如不可用,再行写过。如你们认为可用,则在国庆节改换为宜。
毛泽东
七月二十九日
寥寥数语,体现了质朴、谦逊、平易近人的品格和严格要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再行写过”成为报界同志们办报的一条守则、一个座右铭。
毛泽东的题词,是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是全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它永远属于人民。
〔1〕〔2〕〔3〕〔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P505;P452;P388;P512
〔5〕蒋国平著,《光彩照人---毛泽东爱民廉政纪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P77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1月,P455
〔7〕《书法》,198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