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立足信息系统化管理的视角,建立基于信息系统化得的城市灾害识别和管理基本理论,在理论管理的框架下对城市防灾减灾的灾害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建立起城市综合信息系统性的防灾减灾规划。
关键词:灾害风险识别;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中国对于城市防灾规划仅仅赋予其政府层面的资源配置和应急管理措施,缺乏建立与完善基于信息技术进步下的动态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制度。本文紧密联系信息系统化与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通过对城市受灾因素的收集,进行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析,对城市进行防灾综合系统性规划;在面对城市灾害时,利用“3S技术”构筑强大信息管理系统,试图建立最佳逃生通道和逃生秩序,并且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达到使公眾了解次生灾害及应对过程,以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城市灾害风险信息的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多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一直围绕着消防规划、防洪(潮汛)规划、防空袭规划和抗震规划这几方面进行。因此,风险的辩识和衡量在风险管理中尤为重要,任何一种风险在识别阶段被忽略,尤其是重大风险被忽略,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风险识别的流程
辩识风险通常的流程为:如表(一)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风险的辩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等。
检查表是按照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对一个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成一张表格。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 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流程图法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发展过程,了解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 过对这些环节的罗列、发展,识别事件存在哪些风险的方法。
城市防灾减灾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灾害管理系统是政府为了能在危机来临和结束后做出很好的应对,所建立的一套能感应灾害来临及危害程度的信号,并能判断这些信号与灾害之间关系的系统,然后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对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在各种信号显示灾害来临时及时地发出警报,也能在灾害发生后紧急处理灾后事物。
(1)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及灾害危害程度等信息进行收集。设计时要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灾害管理系统要确定信息收集的范围,这取决于灾害风险源存在的范围,因而政府在建立灾害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分析城市各种受灾因素和灾害风险源的分布状况,不能有所遗漏,否则一开始就无法保证灾害管理系统对灾害的管理功能。
(2)信息加工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识别与信息转化三大功能。灾害管理系统收集到信息之后一般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系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并对信息进行识别后,灾害管理系统就拥有了一些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此时系统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或指标,为系统决策做好准备。
(3)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信息加工子系统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灾害警报和灾害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在制定决策依据时,要决定灾害预警各个级别的临界点,这些临界点需要指标达到何种水平。如果信号或指标无法直接显示灾害是否发生,而只是表明灾害发生有多大的可能性,那么也可以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不同灾害预警级别的临界点和不同灾害应对措施。
基于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上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一个城市经常受到多种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防灾规划应与各种灾害的特点相适应。基于灾害信息识别和管理的城市防灾规划正在朝着综合性和危机管理的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改变规划编制思路,由单项防灾规划向综合防灾规划转变。在编制规划中,应当把所能考虑到的紧急事件都包括进去,由此来确保具体的规划能够灵活地适应所有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大规模的紧急事件,必须周全地考虑到任何可能发生的变故和不测。
研究潜在的危机,加强预防工作。在平常时期,要不断进行工作测试,对现有的规划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际操作性,并且研究潜在的危害、威胁和脆弱性,把握面临的挑战。
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社会协调性管理转变。在灾害发生时,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对防灾、救灾、抗灾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救灾、救援则由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在紧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合力,在防灾救灾方面达不到高效率的效果。然而通过灾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管理,把握关键的救灾信息,进行有效的救助,并通过社会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达到社会协调性的防灾救灾体制。
灾害信息资源封闭式向共享化转变。各部门拥有应急救援队伍,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缺乏互联和共享,致使救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救援队伍整体装备水平较差等。通过“3S”技术、计算机可视技术等构筑强大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防灾减灾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达到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体制。
结论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致灾因素也不断增加,并且自然孕育灾害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然而城市防灾减灾在于对已有资源和所创造价值的保护,表现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并不是创造新价值。所以对于灾害信息的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摆脱城市防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被动式”规划,又能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由当前的不足向综合性管理方面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城市防灾减灾的二维社会性管制,许娇、杨永忠《城市问题》2010.5
2.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徐波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3.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空间信息应用,徐捷、李京、宫阿都《中国减灾》2005.12
4.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能力,李保俊《中国减灾》
关键词:灾害风险识别;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化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目前,中国对于城市防灾规划仅仅赋予其政府层面的资源配置和应急管理措施,缺乏建立与完善基于信息技术进步下的动态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制度。本文紧密联系信息系统化与城市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通过对城市受灾因素的收集,进行灾害危险性等级分析,对城市进行防灾综合系统性规划;在面对城市灾害时,利用“3S技术”构筑强大信息管理系统,试图建立最佳逃生通道和逃生秩序,并且实现灾害信息共享平台,达到使公眾了解次生灾害及应对过程,以促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朝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城市灾害风险信息的识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十五条规定“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和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多年来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城市防灾规划一直围绕着消防规划、防洪(潮汛)规划、防空袭规划和抗震规划这几方面进行。因此,风险的辩识和衡量在风险管理中尤为重要,任何一种风险在识别阶段被忽略,尤其是重大风险被忽略,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风险识别的流程
辩识风险通常的流程为:如表(一)
风险识别的常用方法
风险的辩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做很多细致的工作。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检查表法、头脑风暴法、流程图法等。
检查表是按照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在对一个系统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将这些风险因素列成一张表格。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 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流程图法可以通过分析事件发展过程,了解发展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通 过对这些环节的罗列、发展,识别事件存在哪些风险的方法。
城市防灾减灾的信息系统化管理
灾害管理系统是政府为了能在危机来临和结束后做出很好的应对,所建立的一套能感应灾害来临及危害程度的信号,并能判断这些信号与灾害之间关系的系统,然后做出相应的应急处理的管理制度。这样,政府就可以通过对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进行不断地监测,在各种信号显示灾害来临时及时地发出警报,也能在灾害发生后紧急处理灾后事物。
(1)信息收集子系统
信息收集子系统的任务是对有关灾害风险源、灾害征兆及灾害危害程度等信息进行收集。设计时要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灾害管理系统要确定信息收集的范围,这取决于灾害风险源存在的范围,因而政府在建立灾害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分析城市各种受灾因素和灾害风险源的分布状况,不能有所遗漏,否则一开始就无法保证灾害管理系统对灾害的管理功能。
(2)信息加工子系统
信息加工子系统的功能包括信息整理、信息识别与信息转化三大功能。灾害管理系统收集到信息之后一般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类;然后系统还需要对信息进行识别,以排除那些干扰信息和虚假信息。经过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并对信息进行识别后,灾害管理系统就拥有了一些较为全面、真实的信息,此时系统就可以将这些信息转化为一些简单、直观的信号或指标,为系统决策做好准备。
(3)决策子系统
决策子系统的功能是根据信息加工子系统的结果决定是否发出灾害警报和灾害警报的级别,并向警报子系统发出指令。在制定决策依据时,要决定灾害预警各个级别的临界点,这些临界点需要指标达到何种水平。如果信号或指标无法直接显示灾害是否发生,而只是表明灾害发生有多大的可能性,那么也可以根据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确定不同灾害预警级别的临界点和不同灾害应对措施。
基于灾害风险识别和管理上的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一个城市经常受到多种灾害的侵袭和威胁,而各种灾害的发生发展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防灾规划应与各种灾害的特点相适应。基于灾害信息识别和管理的城市防灾规划正在朝着综合性和危机管理的方向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的转变:
改变规划编制思路,由单项防灾规划向综合防灾规划转变。在编制规划中,应当把所能考虑到的紧急事件都包括进去,由此来确保具体的规划能够灵活地适应所有事件的要求。特别是大规模的紧急事件,必须周全地考虑到任何可能发生的变故和不测。
研究潜在的危机,加强预防工作。在平常时期,要不断进行工作测试,对现有的规划进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实际操作性,并且研究潜在的危害、威胁和脆弱性,把握面临的挑战。
政府单一的管理模式向社会协调性管理转变。在灾害发生时,由政府的有关部门对防灾、救灾、抗灾进行统一的管理,而救灾、救援则由有关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在紧急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合力,在防灾救灾方面达不到高效率的效果。然而通过灾害信息的汇总和收集、管理,把握关键的救灾信息,进行有效的救助,并通过社会所有部门及相关人员的通力合作达到社会协调性的防灾救灾体制。
灾害信息资源封闭式向共享化转变。各部门拥有应急救援队伍,人力、物力、技术资源存在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信息资源缺乏互联和共享,致使救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救援队伍整体装备水平较差等。通过“3S”技术、计算机可视技术等构筑强大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建立防灾减灾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达到资源的高效率利用体制。
结论
随着城市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功能的不断提高城市的致灾因素也不断增加,并且自然孕育灾害的过程是一个非线性过程,然而城市防灾减灾在于对已有资源和所创造价值的保护,表现为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并不是创造新价值。所以对于灾害信息的处理就显得尤其重要,既能摆脱城市防灾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被动式”规划,又能实现城市防灾减灾由当前的不足向综合性管理方面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城市防灾减灾的二维社会性管制,许娇、杨永忠《城市问题》2010.5
2.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徐波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2
3.城市防灾减灾中的空间信息应用,徐捷、李京、宫阿都《中国减灾》2005.12
4.提高城市防灾减灾的综合协调能力,李保俊《中国减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