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牛座是冬季星空的代表星座,大约11月的傍晚之后,它便出现于东方天空,1月到2月它横越过头顶方向,直到4月的傍晚才降到西方天空。由于金牛座出现的时间长,升空的位置又相当高,因此,很利于大家观赏。在金牛座的“牛眼”附近有一颗闪耀着橙色光的亮星,中名毕宿五,学名金牛座α星,是全天21颗最亮恒星之一,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卷·最亮星表》中排名第13位。在毕宿五附近有7颗小星,与毕宿五一起排列成Y字形,这是著名的毕星团。由毕星团向西北方向寻去,可以找到6~7颗小星,这是金牛座的另一个著名星团——昴星团。毕宿五、毕星团和昴星团这三个天体是本文的主角。

金牛座的中国星空
毕宿五、毕星团和昴星团都属金牛座,并且都与中国星空的毕宿和昴宿有关,我们的图说,当然要从金牛座的中国星空说起。在古典星座图中,金牛座只显示出的牛头和前半身。在“牛眼”附近有8颗星,构成Y字形,这就是西方白虎七宿之第四宿——毕宿,以毕宿五(金牛座α星)为最亮(0.85等),其次是毕宿八(金牛座λ星)为3等星,其余毕宿一(金牛座ε星)、毕宿二(金牛座68星)、毕宿三(金牛座δ星)、毕宿四(金牛座γ星)、毕宿六(金牛座θ星)、毕宿七(金牛座71星)皆是4、5等以下的暗星。毕宿五旁有一小星,叫附耳(金牛座σ星),是毕宿的附座。附耳就是附耳低语,说悄悄话,进而有进谗言、打小报告的意思。《史记·天官书》说:“毕宿大星旁一小星曰附耳。附耳摇动,有谗乱臣在侧。”
天节八星在毕宿南,从毕宿四之南的金牛座58星开始,经过π星、ρ星、83星、90星、88星、66星,至μ星,共八颗,主郎将奉节出使。天街二星(金牛座κ星和ω星)在毕宿一之北,《石氏星经》称:“昴、毕间二星曰天街。”《史记·天官书》的“正义”进一步指出:“天街二星,在毕、昴间,主国界也,街南为华夏之地,街北为夷狄之国。”天高四星在毕宿五之东北,主八方云气。天高之北,有诸王六星,主宗庙,用以藩屏王室。天关(金牛座ζ星)一星在毕宿东北,天关就是天之门,主关闭,把守关防道路之事。
昴宿是天上非常显眼的星宿,它们显眼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明亮,而是它们7颗星挤在一起,形成密密麻麻的一团,冬天的晚上,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它。月一星(金牛座37星)在毕宿和昴宿之间。《甘氏星经》称:“月一星在昴之南,毕之北,月精在昴、毕,日精在氐、房,自司行度。”砺石四星在月之北,主砺锋刀。昴宿之西南有天廪四星,主收藏五谷。
捕兔之毕网与毕万建国的故事
说过金牛座的中国星空背景,现在就来说说这个星空背景的主角毕宿和昴宿。毕八星形爪叉。《诗经·尔雅·大东》说:“有球天毕,载施之行。”朱注曰:“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又称:“网小而柄长者谓之毕。”经朱熹这一解释之后,毕星为捕图之网,也就成为流行的说法了。当然,这种说法在朱熹之前早就有了。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西汉壁画墓的二十八宿之毕宿处,也有捕兔之象,说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解释。
就毕星的形状来说,将毕解释为捕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陈久金先生在《星象解码》中提出,从星名起源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却是不正确的,是后世文人不明星座起源的历史,望文生义所致。他说:几乎上古所有天文星占家均不论及“毕为捕兔之网”,就是明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说法,如《春秋纬》称:“毕罕车,为边兵。”《巫咸星经》称:“毕为天狱。”《河图》称:“毕为天罡”,即毕星还有军车、天狱和大风的说法。

根据《淮南子·天文训》的天文地理分野理论,昴毕对应于魏。又根据《汉书地理志》有一段记载分野理论时说,晋献公灭河内古魏国,将其封给功臣毕万,故毕万是魏国的始祖。而毕宿是魏的分野,那么毕宿源于建立魏国的始祖就容易理解了。陈久金先生认为,这才是毕宿含义的真解。
至于毕万建国故事的缘由是这样:毕万是协助周武王灭纣的毕公高之后。毕公就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高,因受封于毕而称毕公高,他的后裔以毕为姓。西周灭亡时,毕国也为犬戌所灭,毕人后裔流散。至晋献公时,毕万因助晋攻灭狄、霍、魏等古国而立了大功,受封于魏地,为晋国大夫,成为魏国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都城是大梁,而十二星次也有大梁,并且是西方七宿的三个星次之一,它包含胃、昴、毕三个星宿。毕万是魏祖,大梁是魏都。毕宿和大梁这两个星象名称的由来,更是显而易见。
毕为雨神的故事
《诗经·渐渐之石》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里的“离”是“落入”的意思,这两句诗是说月亮靠近毕宿,大雨就会滂沱降落。陈久金先生认为,这句农谚缺少外部条件,如果加上《月令》上的一段话,才可成立。《月令》曰:“孟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郑注云:“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每年农历八月是黄河流域下大雨的季节,故有此说法。由于自古就有“毕星好雨”之说,因此,古人将毕宿视为雨神,设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东汉的蔡邕在其《独段》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是其明证。
诸葛亮和司马懿看天象,排兵布阵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司马懿入寇西蜀”的故事。说的是魏将司马懿与曹真率领40万大军,进犯蜀国。诸葛亮闻讯,派手下将领张嶷、王平带领1000兵士去陈仓古道把守,挡住魏兵。张嶷、王平非常担心:魏国40万大军压境,声势浩大,1000人去守关,那怎么守得住呢?其实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月亮犯毕宿,料定这个月内必有连日的大雨,随时都有可能山洪暴发,故此才做出这样的军事安排。

不料他的对手司马懿也非等闲之辈。且说他与曹真同领大军,开到了陈仓城,发现镇子已成一座废墟,一问,是诸葛亮过去撤退时放火烧毁的。这怎么驻扎?曹真便要明渡陈仓,继续进发。司马懿阻拦道:“不能轻进。前日我夜观天文,见月亮走得离毕星太近了,看来此月必有大雨,倘若咱们40万大军深入万山丛中,道路泥泞、山洪暴发,可就难回来了。”于是就在陈仓废城中搭起窝铺驻扎。
果然不到半个月,天开始变阴,随后大雨不止,河水暴涨,陈仓城平地都水深三尺,军器帐篷全都湿透,人困马乏,寸步难行。就这样大雨一连下了30天,魏军草尽粮绝,只好撤退。
昴宿和胡人的故事
昴宿居于西方白虎七宿的中央,是全天最容易识别的星官之一,这是由于有六七颗较亮的星星聚集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所致。昴宿七星,昴宿六(金牛座η星)最亮,为2等星,昴宿一(金牛座17星)、四(金牛座20星)、七(金牛座27星)为3等星,昴宿五(金牛座23星)为4等星,只有昴宿三(金牛座21星)为6等星。正是由于有一颗比较暗,许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六颗。
《史记·天官书》称:“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据研究,昴字的含义有二解,古代星占家一释作茅,二释作旄,旄与髦同。昴为旄头,是说昴宿为老虎头上的长毛。昴宿属西方白虎,那么此处的旄头,就是西方白虎头上的长毛,是勇武的象征。昴星为胡星,是说昴为胡人。那么,胡人中是否有昴人呢?上面说过,根据星占家的意见,昴即茅,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曾得到西戎八国联军的支持,这八个国家中就有人或国。因此,昴宿中的昴,就是茅,为古人之国,是西方胡人中的一支,是胡人的代表和象征。
我国古代的星象家在昴星为胡人的基础之上,还对中国星空作出了进一步的形象分布。《史记·天官书》说:“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按照星占家的意见,街西北为昴宿,街东南为毕宿。即街西北为胡人,街东南为华夏。按照古代阴阳观念,北方为阴,南方为阳;华夏为衣冠之邦属阳,胡人为荒漠之地属阴。因此,《甘氏星经》说:“昴星大而数动,尽跳者,胡兵大起。”又说:“昴一大星跳跃,余皆不动者,胡欲侵犯边境。”在星占家看来,只要观察昴星的状况,就可以判断中原和胡人之间有无战事发生。

唐诗中的昴宿
“昴为旄头,昴为胡星”的典故经常进入盛唐的诗歌之中。这里随便举几例。李白有首最长的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最后两句是:“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羿是传说中射日的英雄,这里“旄头”即指发起 “安史之乱”的北方胡人。
卫象是唐大历年间的江南诗人,他有一首描写边塞人生活的诗《古词》:“鹊血雕弓湿未干,鹈新淬剑光寒。 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这里的“旄头”也是指昴宿,首句 以物喻事,写出边塞生活只能以打猎为生 ;下句 以物喻人,从“雪”、“旄头”体现出辽东老将在边塞驻军的时间之久,“夜夜看”体现老将的思乡之情。
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715~770)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头两句是:“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轮台城头的夜幕,被声声号角划破;轮台城北的天空,旄头星正在坠落。”旄头当然就是指昴星,古人认为是胡人的象征。旄头跳跃,暗示胡兵大起,旄头陨落,暗示胡兵要被消灭。
《尧典》四仲中星
昴宿是著名的《尧典》四仲中星之一。《尚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尧典》是其中的第一篇,相传是帝尧将“禅位”于舜时所作。这篇重要的政治文献,一开头讲的却是天文学问题,其中有如下四句:“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对于这四句话,古今学者有过许多不同的猜测和解释,现在大体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理解:春分(昼夜等长,故言“日中”)、夏至(白昼最长,故言“日永”)、秋分(昼夜等长,故言“宵中”)、冬至(白昼最短,故言“日短”)四个节气到来之日,可以分别以被称为鸟、火、虚、昴的四颗恒星在黄昏时升到正南方天空为标志。譬如说,当看到昴星在黄昏时升到正南天空,这天已经是冬至了。

金牛座的中国星空
毕宿五、毕星团和昴星团都属金牛座,并且都与中国星空的毕宿和昴宿有关,我们的图说,当然要从金牛座的中国星空说起。在古典星座图中,金牛座只显示出的牛头和前半身。在“牛眼”附近有8颗星,构成Y字形,这就是西方白虎七宿之第四宿——毕宿,以毕宿五(金牛座α星)为最亮(0.85等),其次是毕宿八(金牛座λ星)为3等星,其余毕宿一(金牛座ε星)、毕宿二(金牛座68星)、毕宿三(金牛座δ星)、毕宿四(金牛座γ星)、毕宿六(金牛座θ星)、毕宿七(金牛座71星)皆是4、5等以下的暗星。毕宿五旁有一小星,叫附耳(金牛座σ星),是毕宿的附座。附耳就是附耳低语,说悄悄话,进而有进谗言、打小报告的意思。《史记·天官书》说:“毕宿大星旁一小星曰附耳。附耳摇动,有谗乱臣在侧。”
天节八星在毕宿南,从毕宿四之南的金牛座58星开始,经过π星、ρ星、83星、90星、88星、66星,至μ星,共八颗,主郎将奉节出使。天街二星(金牛座κ星和ω星)在毕宿一之北,《石氏星经》称:“昴、毕间二星曰天街。”《史记·天官书》的“正义”进一步指出:“天街二星,在毕、昴间,主国界也,街南为华夏之地,街北为夷狄之国。”天高四星在毕宿五之东北,主八方云气。天高之北,有诸王六星,主宗庙,用以藩屏王室。天关(金牛座ζ星)一星在毕宿东北,天关就是天之门,主关闭,把守关防道路之事。
昴宿是天上非常显眼的星宿,它们显眼并不是因为它们多么明亮,而是它们7颗星挤在一起,形成密密麻麻的一团,冬天的晚上,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它。月一星(金牛座37星)在毕宿和昴宿之间。《甘氏星经》称:“月一星在昴之南,毕之北,月精在昴、毕,日精在氐、房,自司行度。”砺石四星在月之北,主砺锋刀。昴宿之西南有天廪四星,主收藏五谷。
捕兔之毕网与毕万建国的故事
说过金牛座的中国星空背景,现在就来说说这个星空背景的主角毕宿和昴宿。毕八星形爪叉。《诗经·尔雅·大东》说:“有球天毕,载施之行。”朱注曰:“天毕,毕星也,状如掩兔之毕。”又称:“网小而柄长者谓之毕。”经朱熹这一解释之后,毕星为捕图之网,也就成为流行的说法了。当然,这种说法在朱熹之前早就有了。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的西汉壁画墓的二十八宿之毕宿处,也有捕兔之象,说明在那个时代就已经有了这种解释。
就毕星的形状来说,将毕解释为捕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陈久金先生在《星象解码》中提出,从星名起源的角度来看,这种看法却是不正确的,是后世文人不明星座起源的历史,望文生义所致。他说:几乎上古所有天文星占家均不论及“毕为捕兔之网”,就是明证。其实,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说法,如《春秋纬》称:“毕罕车,为边兵。”《巫咸星经》称:“毕为天狱。”《河图》称:“毕为天罡”,即毕星还有军车、天狱和大风的说法。

根据《淮南子·天文训》的天文地理分野理论,昴毕对应于魏。又根据《汉书地理志》有一段记载分野理论时说,晋献公灭河内古魏国,将其封给功臣毕万,故毕万是魏国的始祖。而毕宿是魏的分野,那么毕宿源于建立魏国的始祖就容易理解了。陈久金先生认为,这才是毕宿含义的真解。
至于毕万建国故事的缘由是这样:毕万是协助周武王灭纣的毕公高之后。毕公就是周文王姬昌第十五子高,因受封于毕而称毕公高,他的后裔以毕为姓。西周灭亡时,毕国也为犬戌所灭,毕人后裔流散。至晋献公时,毕万因助晋攻灭狄、霍、魏等古国而立了大功,受封于魏地,为晋国大夫,成为魏国始祖。而毕万后代魏文侯,后来“三家分晋”,与韩、赵两家瓜分了原来的晋国,自立为诸侯,且国势强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国都城是大梁,而十二星次也有大梁,并且是西方七宿的三个星次之一,它包含胃、昴、毕三个星宿。毕万是魏祖,大梁是魏都。毕宿和大梁这两个星象名称的由来,更是显而易见。
毕为雨神的故事
《诗经·渐渐之石》曰:“月离于毕,俾滂沱矣。”这里的“离”是“落入”的意思,这两句诗是说月亮靠近毕宿,大雨就会滂沱降落。陈久金先生认为,这句农谚缺少外部条件,如果加上《月令》上的一段话,才可成立。《月令》曰:“孟秋之月,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郑注云:“备者,备八月也。八月宿直毕,毕好雨。”每年农历八月是黄河流域下大雨的季节,故有此说法。由于自古就有“毕星好雨”之说,因此,古人将毕宿视为雨神,设坛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东汉的蔡邕在其《独段》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是其明证。
诸葛亮和司马懿看天象,排兵布阵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司马懿入寇西蜀”的故事。说的是魏将司马懿与曹真率领40万大军,进犯蜀国。诸葛亮闻讯,派手下将领张嶷、王平带领1000兵士去陈仓古道把守,挡住魏兵。张嶷、王平非常担心:魏国40万大军压境,声势浩大,1000人去守关,那怎么守得住呢?其实诸葛亮夜观天象,发现月亮犯毕宿,料定这个月内必有连日的大雨,随时都有可能山洪暴发,故此才做出这样的军事安排。

不料他的对手司马懿也非等闲之辈。且说他与曹真同领大军,开到了陈仓城,发现镇子已成一座废墟,一问,是诸葛亮过去撤退时放火烧毁的。这怎么驻扎?曹真便要明渡陈仓,继续进发。司马懿阻拦道:“不能轻进。前日我夜观天文,见月亮走得离毕星太近了,看来此月必有大雨,倘若咱们40万大军深入万山丛中,道路泥泞、山洪暴发,可就难回来了。”于是就在陈仓废城中搭起窝铺驻扎。
果然不到半个月,天开始变阴,随后大雨不止,河水暴涨,陈仓城平地都水深三尺,军器帐篷全都湿透,人困马乏,寸步难行。就这样大雨一连下了30天,魏军草尽粮绝,只好撤退。
昴宿和胡人的故事
昴宿居于西方白虎七宿的中央,是全天最容易识别的星官之一,这是由于有六七颗较亮的星星聚集在一个较小的范围所致。昴宿七星,昴宿六(金牛座η星)最亮,为2等星,昴宿一(金牛座17星)、四(金牛座20星)、七(金牛座27星)为3等星,昴宿五(金牛座23星)为4等星,只有昴宿三(金牛座21星)为6等星。正是由于有一颗比较暗,许多人只能看到其中的六颗。
《史记·天官书》称:“昴曰髦头,胡星也,为白衣会。”据研究,昴字的含义有二解,古代星占家一释作茅,二释作旄,旄与髦同。昴为旄头,是说昴宿为老虎头上的长毛。昴宿属西方白虎,那么此处的旄头,就是西方白虎头上的长毛,是勇武的象征。昴星为胡星,是说昴为胡人。那么,胡人中是否有昴人呢?上面说过,根据星占家的意见,昴即茅,根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曾得到西戎八国联军的支持,这八个国家中就有人或国。因此,昴宿中的昴,就是茅,为古人之国,是西方胡人中的一支,是胡人的代表和象征。
我国古代的星象家在昴星为胡人的基础之上,还对中国星空作出了进一步的形象分布。《史记·天官书》说:“昴毕间为天街。其阴,阴国;阳,阳国。”按照星占家的意见,街西北为昴宿,街东南为毕宿。即街西北为胡人,街东南为华夏。按照古代阴阳观念,北方为阴,南方为阳;华夏为衣冠之邦属阳,胡人为荒漠之地属阴。因此,《甘氏星经》说:“昴星大而数动,尽跳者,胡兵大起。”又说:“昴一大星跳跃,余皆不动者,胡欲侵犯边境。”在星占家看来,只要观察昴星的状况,就可以判断中原和胡人之间有无战事发生。

唐诗中的昴宿
“昴为旄头,昴为胡星”的典故经常进入盛唐的诗歌之中。这里随便举几例。李白有首最长的诗《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最后两句是:“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羿是传说中射日的英雄,这里“旄头”即指发起 “安史之乱”的北方胡人。
卫象是唐大历年间的江南诗人,他有一首描写边塞人生活的诗《古词》:“鹊血雕弓湿未干,鹈新淬剑光寒。 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这里的“旄头”也是指昴宿,首句 以物喻事,写出边塞生活只能以打猎为生 ;下句 以物喻人,从“雪”、“旄头”体现出辽东老将在边塞驻军的时间之久,“夜夜看”体现老将的思乡之情。
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715~770)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头两句是:“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轮台城头的夜幕,被声声号角划破;轮台城北的天空,旄头星正在坠落。”旄头当然就是指昴星,古人认为是胡人的象征。旄头跳跃,暗示胡兵大起,旄头陨落,暗示胡兵要被消灭。
《尧典》四仲中星
昴宿是著名的《尧典》四仲中星之一。《尚书》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尧典》是其中的第一篇,相传是帝尧将“禅位”于舜时所作。这篇重要的政治文献,一开头讲的却是天文学问题,其中有如下四句:“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对于这四句话,古今学者有过许多不同的猜测和解释,现在大体已经有了比较一致的理解:春分(昼夜等长,故言“日中”)、夏至(白昼最长,故言“日永”)、秋分(昼夜等长,故言“宵中”)、冬至(白昼最短,故言“日短”)四个节气到来之日,可以分别以被称为鸟、火、虚、昴的四颗恒星在黄昏时升到正南方天空为标志。譬如说,当看到昴星在黄昏时升到正南天空,这天已经是冬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