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推行,对中小学音乐教育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作为基础阶段的音乐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体现,能更好地推进对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发展,立足于音乐审美体验,使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达到人的心灵陶冶和人格塑造。
音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教师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期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使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那么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显得多么重要呀!
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审视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其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对音乐教育理念认识不清,过于强调音乐的专业化,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淡化了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
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教育,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不同的音乐作品凝聚了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不同风格的音响效果,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美、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幼儿师范存在着过于强调音乐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倾向。比如钢琴课,教师强调对作品的熟练弹奏,学生也会想方设法、争分夺秒,一有时间就跑进琴房,加强对手指的约束和熟练,以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暇去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使音乐作品的本身具有的感染力下降,削弱音乐本身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音乐的审美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掘,形成教学中,舍本求末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成为音乐教育肤浅的技能训练的附属。
(2)、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是被动的,缺少积极的参与,从而损害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以禁锢。
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技能技巧和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但教学中知识还是“罐头式”教学,课堂满满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思维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压抑。《乐记》中记载:“(音)乐者(块)乐也。”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没有了自主的快乐体验,创作没了源泉。
(3)、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教学中,音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没有积极地和更多的艺术门类结合,和艺术之外的学科结合更加缺乏。师范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是针对于幼儿园的教师培养,那么应突出音乐在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性,立足于幼儿年龄段的素质培养、审美感受。而实际上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些。
针对以上的问题,怎样更好地与《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范学生,为幼儿音乐教育服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整和实践。
一、大力调整音乐课程门类,体现音乐知识的基础性,树立以审美为中心去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中,应突出审美特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去进行,丰富学生的审美积累、情感体验。人对美的追求是自主的,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美的音乐作品去体验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去塑造与发展个性品质、气质等因素。
对音乐课程应大力削弱音乐课程的高深理论与高难技能技巧,削弱纯技能性的东西,使知识在大量的、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中得以渗透。如声乐学习,能唱是第一位的,唱得好是第二位的。人与人的发音体系存在差别,要让每个学生唱得像帕瓦罗蒂一样高明恐怕不可能。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很自然地、高兴地去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为什么在声乐课上要用一种统一的高难声乐技巧去要求?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三年下来,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一套声乐高难技巧。基本的声音歌唱技法可以传授,也应立足于对音乐的审美中。音乐教育中,能使学生在愉悦地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鉴赏的同时,愉悦的运用音乐技能技巧,去表现自我感受,就是好的、成功的。
立足于心灵上的自然愉悦,对美的真切感受,做到“玩”中学,知识才会落到实处,才能调动学生内需,使学习成为主动。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的《普及科学——2061计划》中讲:“不必要求学校讲授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讲授的少是为了讲得更好些。集中在较少的主题上,教师能按不同的背景将概念渐渐的引入,并随着学生不断成熟,逐步加以强化和扩展。他们能够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理解。”它说明了教学规律下的课程改革要点。音乐不同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审美、评析的过程中去渗透和完成。例如讲解中国民族器乐知识,可以在欣赏《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曲目中渗透。把握住民族器乐的演奏风格、音域、音色以及不同乐器的配合演奏,在对音乐主题的理解过程中,可以对器乐有更深的感受,比如:《二泉映月》中通过运用二胡的演奏,把乐曲深沉、悲凉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高山流水》中通过古琴的弹奏,把那种对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的内在高贵品质的追求娓娓道来。
二、加强对音乐的实践性操作,培养对音乐的表现、创造
音乐的学习没有止境,培养一种兴趣更加重要,使学生具有学习音乐的需求的同时,能主动去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创作。学生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参与给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力也应在实践中去培养和形成,就像幼儿画画一样,不能等到幼儿会画笔直的线条时,才让他去画方方正正的桌子。这样的行为,不符合人天生具有的创造能力及创造心理,也是对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漠视和压制,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创造力减退和衰竭。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和教学环境,使他们对学习音乐保持积极的态度,通过实践,去表现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应立足于大量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进行音乐童话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运用和发掘已有的和未学习过的音乐知识,去创作不同节拍、旋律、色彩的音乐角色,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乐器去演奏等等,使学生尽情发挥、创造性地进行音乐知识的整合,更好的表现音乐,创作音乐。
三、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加强不同学科教育的综合
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能力的提高,音乐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个性品质得到好的发展,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完成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也是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例如进行一个音乐剧的创作,除了音乐不同方面知识(曲式、和声、配器、演奏形式等)的结合、重组外,还必须与美术、舞蹈、服装、戏剧、文学等学科进行积极的结合,才能很好地把握音乐剧的发展和成功,在这种氛围中,音乐与各学科的交融、紧密结合,产生共同的审美功效,体现音乐的价值。这里也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创造——发展个性——体现评价,使音乐学习更好地持续下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探索,才会走向新的台阶。以上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也许很不成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实践,加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李济英 著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修海林 著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050081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
音乐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幼儿师范是培养幼儿教师的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时期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要使幼儿时期的音乐教育是成功的,那么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显得多么重要呀!
立足于《音乐课程标准》,审视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其存在着很大差距。突出表现在:
(1)、对音乐教育理念认识不清,过于强调音乐的专业化,强调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淡化了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
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应是审美教育,在进行音乐审美的过程中,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不同的音乐作品凝聚了不同的情感体验,表现出不同风格的音响效果,音乐以其独特的形式美、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养等非智力因素,是一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幼儿师范存在着过于强调音乐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倾向。比如钢琴课,教师强调对作品的熟练弹奏,学生也会想方设法、争分夺秒,一有时间就跑进琴房,加强对手指的约束和熟练,以完成作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暇去对作品进行充分的感受和鉴赏,使音乐作品的本身具有的感染力下降,削弱音乐本身对学生情感的培养,音乐的审美价值不能很好的发掘,形成教学中,舍本求末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成为音乐教育肤浅的技能训练的附属。
(2)、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是被动的,缺少积极的参与,从而损害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加以禁锢。
幼儿师范的音乐教育虽然在进行素质教育,培养技能技巧和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但教学中知识还是“罐头式”教学,课堂满满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思维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压抑。《乐记》中记载:“(音)乐者(块)乐也。”没有了学生的参与,没有了自主的快乐体验,创作没了源泉。
(3)、音乐学科的综合能力薄弱。
在教学中,音乐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没有积极地和更多的艺术门类结合,和艺术之外的学科结合更加缺乏。师范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是针对于幼儿园的教师培养,那么应突出音乐在教学中的综合性、实践性,立足于幼儿年龄段的素质培养、审美感受。而实际上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却没有做到这一些。
针对以上的问题,怎样更好地与《音乐课程标准》结合,更好地进行音乐教育改革,培养优秀的幼儿师范学生,为幼儿音乐教育服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进行调整和实践。
一、大力调整音乐课程门类,体现音乐知识的基础性,树立以审美为中心去进行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中,应突出审美特点,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发现音乐的美、感受音乐的美去进行,丰富学生的审美积累、情感体验。人对美的追求是自主的,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美的音乐作品去体验音乐本身的审美价值,去塑造与发展个性品质、气质等因素。
对音乐课程应大力削弱音乐课程的高深理论与高难技能技巧,削弱纯技能性的东西,使知识在大量的、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中得以渗透。如声乐学习,能唱是第一位的,唱得好是第二位的。人与人的发音体系存在差别,要让每个学生唱得像帕瓦罗蒂一样高明恐怕不可能。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很自然地、高兴地去唱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为什么在声乐课上要用一种统一的高难声乐技巧去要求?这样往往适得其反,三年下来,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一套声乐高难技巧。基本的声音歌唱技法可以传授,也应立足于对音乐的审美中。音乐教育中,能使学生在愉悦地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鉴赏的同时,愉悦的运用音乐技能技巧,去表现自我感受,就是好的、成功的。
立足于心灵上的自然愉悦,对美的真切感受,做到“玩”中学,知识才会落到实处,才能调动学生内需,使学习成为主动。美国促进科学协会提出的《普及科学——2061计划》中讲:“不必要求学校讲授越来越多的东西,但是,讲授的少是为了讲得更好些。集中在较少的主题上,教师能按不同的背景将概念渐渐的引入,并随着学生不断成熟,逐步加以强化和扩展。他们能够领会到更深刻的知识内容,从而加深理解。”它说明了教学规律下的课程改革要点。音乐不同内容的学习,可以在审美、评析的过程中去渗透和完成。例如讲解中国民族器乐知识,可以在欣赏《百鸟朝凤》、《金蛇狂舞》等曲目中渗透。把握住民族器乐的演奏风格、音域、音色以及不同乐器的配合演奏,在对音乐主题的理解过程中,可以对器乐有更深的感受,比如:《二泉映月》中通过运用二胡的演奏,把乐曲深沉、悲凉的感受充分表达出来;《高山流水》中通过古琴的弹奏,把那种对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人的内在高贵品质的追求娓娓道来。
二、加强对音乐的实践性操作,培养对音乐的表现、创造
音乐的学习没有止境,培养一种兴趣更加重要,使学生具有学习音乐的需求的同时,能主动去表现音乐,进行音乐创作。学生对音乐教育活动的参与给音乐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力也应在实践中去培养和形成,就像幼儿画画一样,不能等到幼儿会画笔直的线条时,才让他去画方方正正的桌子。这样的行为,不符合人天生具有的创造能力及创造心理,也是对人的创造力的一种漠视和压制,久而久之,会使人的创造力减退和衰竭。
我们应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景和教学环境,使他们对学习音乐保持积极的态度,通过实践,去表现学生内在的创造力,应立足于大量的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例如进行音乐童话的创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去,运用和发掘已有的和未学习过的音乐知识,去创作不同节拍、旋律、色彩的音乐角色,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采用不同的乐器去演奏等等,使学生尽情发挥、创造性地进行音乐知识的整合,更好的表现音乐,创作音乐。
三、加强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结合,加强不同学科教育的综合
学习归根到底是一种能力的提高,音乐的学习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个性品质得到好的发展,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完成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用,这也是评价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例如进行一个音乐剧的创作,除了音乐不同方面知识(曲式、和声、配器、演奏形式等)的结合、重组外,还必须与美术、舞蹈、服装、戏剧、文学等学科进行积极的结合,才能很好地把握音乐剧的发展和成功,在这种氛围中,音乐与各学科的交融、紧密结合,产生共同的审美功效,体现音乐的价值。这里也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进行创造——发展个性——体现评价,使音乐学习更好地持续下去。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只有积极探索,才会走向新的台阶。以上对音乐教育的看法也许很不成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积极实践,加以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李济英 著 《世界教育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修海林 著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050081河北石家庄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