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课后交流:我在课堂上提出的数学问题得不到学生的有效配合,要么答者寥寥,要么答非所问,这样课堂教学易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领导听课后的交流:由于学生“思维惰性”的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加上传统课堂教师讲得太多,师生之间互动太少,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由少数人来解决,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去关注,去防微杜渐。
教研课评课交流: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太少了。
数学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鸿沟如何跨越需要我们每位教者去探讨解决。
鉴于上述交流不难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以下形式:课堂上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的形式展开的。所互动的问题以启发型问题居多。教师通常在提问卜2秒后,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的情况下,以学生集体回答为主,即使抽答,也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好学生身上,有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便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来让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在处理学生回答时,多数以数学上唯一答案为目标,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只有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上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
一、师生互动教师要施行四导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一句话,在教学中,学生的言是由教师引导着进行的,只有教师不失时机地把握教的机会,引导、点拨、启发、质疑、调节,才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互动,在教学中,我施行了四导:
1.导在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拔,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导在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导在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导在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师生互动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学习清除绊脚石。
二、师生互动要还给学生四权
“教学”,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但归根究底,“教”是为了“学”。“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善教,学生才能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学习的四个权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讨问题,促进师生互动的协调发展。
1.寻根追底,还给学生“探究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2.开阔视野,还给学生观察权。小学数学教材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图文结合来呈现的,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3.耐心倾听,还给学生“发言权”。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
4.充分信任,还给学生“讨论权”。“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都会成功。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六灶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
领导听课后的交流:由于学生“思维惰性”的存在,课堂气氛沉闷,加上传统课堂教师讲得太多,师生之间互动太少,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都是由少数人来解决,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现象,值得每一位老师去关注,去防微杜渐。
教研课评课交流:老师提出的数学问题,认真思考,积极举手发言的学生太少了。
数学教学课堂师生互动的鸿沟如何跨越需要我们每位教者去探讨解决。
鉴于上述交流不难发现,目前小学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有以下形式:课堂上以师生一问一答或边讲边问的形式展开的。所互动的问题以启发型问题居多。教师通常在提问卜2秒后,几乎没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的情况下,以学生集体回答为主,即使抽答,也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好学生身上,有时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效率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便把可供探索的问题进一步细化分解来让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失去了思考探索的空间。在处理学生回答时,多数以数学上唯一答案为目标,对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的问题、错误缺乏适时的分析、评价,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梯度。笔者认为要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只有走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在知识和情感层面上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那么,师生互动如何去实现呢?
一、师生互动教师要施行四导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中两个互动的主体。学生的“动”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但基于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没有教师的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出创新。一句话,在教学中,学生的言是由教师引导着进行的,只有教师不失时机地把握教的机会,引导、点拨、启发、质疑、调节,才能调动课堂氛围,激发互动,在教学中,我施行了四导:
1.导在看书自学遇到难点、疑点时,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其中不断点拔,适当提出一些“爬坡”性问题,引导、启发、解惑。
2.导在求异、探新、延伸遇到困难时,提建议导向诱思,提供信息“铺路架桥”,教给方法,开拓思路。
3.导在学生因一时成功而自满时,及时设置障碍,然后让他们探索冲破障碍。
4.导在学生遇挫感到气馁时,提供通向成功的信息,帮助他们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师生互动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相反教师应该更充分地发挥指导作用,在关键处点拨,为学生的学习清除绊脚石。
二、师生互动要还给学生四权
“教学”,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教师教”与“学生学”,但归根究底,“教”是为了“学”。“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善教,学生才能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还给学生学习的四个权利,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讨问题,促进师生互动的协调发展。
1.寻根追底,还给学生“探究权”。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满足学生的愿望,鼓励学生超越自我、超越同学、超越老师。
2.开阔视野,还给学生观察权。小学数学教材里大部分的内容都是以图文结合来呈现的,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
3.耐心倾听,还给学生“发言权”。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
4.充分信任,还给学生“讨论权”。“议”是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期望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都会成功。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六灶学校)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