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21例MRI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术后病理对比,以评价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准确率。结果:MRI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达95%。结论:MRI对诊断子宫肌瘤有很高的准确率,是一种无创、方便的检查方法,对临床及时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子宫肌瘤;MRI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CT、B超对其检查的准确率不高,漏诊率较高。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及无辐射等特点,因而已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现将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的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5 岁,主要症状:月经不调、月经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腹痛,3例无症状,经体检发现。
1.2 采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检查前排空尿液,取仰卧位,采用体线圈,先行MR平扫SE横断面T1WI和T2WI及冠状面T2WI-SPAIR和矢状面T2WI,部分做T1WI-SPIR,层厚8mm,层间距0.5mm,5例加做动态增强扫描,采用T1W抑脂系列,经肘静脉手推团注Gd-DTPA0.15mmol/Kg,注射流率为1ml/s,于开始注药后约15s立即取相同部位采集15层,无间隔连续4次,时间总计约2分钟。
2 结果
2.1 MRI平扫表现:子宫体积不规则增大,多发者呈分叶状增大,有18例,病灶大多在T1WI、T2WI呈均匀低信号,部分病灶较大者,在病灶内T2WI上出现高低混杂信号。子宫无明显增大者3例,病灶单发,直径小于3cm。有5 例合并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5例合并盆腔少量积液。有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2.2 MRI增强表现:有15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有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本组21例患者中1例因病灶大且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未作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以35-45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和长期、大量、持续的激素刺激有关。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来自于子宫内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组织学上子宫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根据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所占比例不同,病理学上分为普通型、细胞型、退变型。退变型肌瘤由于体积较大、血供障碍而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粘液样变和脂肪变。子宫肌瘤大部分位于子宫体部,少数生长在子宫颈,按其生长深度可分为粘膜下型、浆膜下型和肌壁间型,绝大多数位于肌壁间和浆膜下,以肌壁间型最常见。
3.2 MRI诊断子宫肌瘤的价值 以往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以B超为主,但B超检查有一定缺陷,如肠气多,易受干扰,肿块大而难以确定其来源,肿块小,易漏诊;CT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診断亦有帮助,对定位较B超好,对钙化敏感,但对小病灶(小于2cm)易漏诊,有辐射损伤;MRI则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不仅能定性,而且能较准确定位,在妇科检查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因此MRI不失为目前诊断子宫肌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3.3 鉴别诊断:子宫腺肌瘤 :在临床上常有明显的痛经史且瘤体大小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在T2WI上子宫腺肌瘤为等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信号灶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岛,同时子宫腺肌瘤常合并有子宫结合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可资鉴别。
卵巢、输卵管占位病变:如卵巢纤维瘤、炎性假瘤、输卵管脓肿与子宫紧密相连、分界不清,与浆膜下肌瘤鉴别较困难,应结合临床病史综合考虑。
子宫内膜息肉、早期子宫内膜癌有时易与粘膜下肌瘤混淆,应行诊断性刮宫以明确诊断。
子宫肉瘤:多发肌瘤应与子宫肉瘤鉴别,子宫肉瘤在肌层呈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壁间无明显界限,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轻中度强化,瘤内伴出血、坏死。若子宫平滑肌瘤短期内明显增大,伴盆腔淋巴结增大或远处转移时,可以明确诊断。
【关键词】 子宫肌瘤;MRI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疾病,CT、B超对其检查的准确率不高,漏诊率较高。MRI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具有多方位、多参数成像及无辐射等特点,因而已成为妇科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现将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的2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1例患者。年龄30-52岁,平均45 岁,主要症状:月经不调、月经时间延长、间隔时间缩短、腹痛,3例无症状,经体检发现。
1.2 采用PHILIPS1.5T超导磁共振。检查前排空尿液,取仰卧位,采用体线圈,先行MR平扫SE横断面T1WI和T2WI及冠状面T2WI-SPAIR和矢状面T2WI,部分做T1WI-SPIR,层厚8mm,层间距0.5mm,5例加做动态增强扫描,采用T1W抑脂系列,经肘静脉手推团注Gd-DTPA0.15mmol/Kg,注射流率为1ml/s,于开始注药后约15s立即取相同部位采集15层,无间隔连续4次,时间总计约2分钟。
2 结果
2.1 MRI平扫表现:子宫体积不规则增大,多发者呈分叶状增大,有18例,病灶大多在T1WI、T2WI呈均匀低信号,部分病灶较大者,在病灶内T2WI上出现高低混杂信号。子宫无明显增大者3例,病灶单发,直径小于3cm。有5 例合并单侧或双侧卵巢囊肿。5例合并盆腔少量积液。有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2.2 MRI增强表现:有15例病灶呈较均匀强化,有6例病灶呈不均匀强化。本组21例患者中1例因病灶大且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而未作出正确诊断,与术后病理对比,诊断准确率达95%。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多发生于生育期妇女,以35-45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原因一般认为与遗传和长期、大量、持续的激素刺激有关。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来自于子宫内未分化的间叶细胞。在组织学上子宫肌瘤由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构成,根据平滑肌细胞和纤维结缔组织所占比例不同,病理学上分为普通型、细胞型、退变型。退变型肌瘤由于体积较大、血供障碍而发生玻璃样变、囊性变、粘液样变和脂肪变。子宫肌瘤大部分位于子宫体部,少数生长在子宫颈,按其生长深度可分为粘膜下型、浆膜下型和肌壁间型,绝大多数位于肌壁间和浆膜下,以肌壁间型最常见。
3.2 MRI诊断子宫肌瘤的价值 以往妇产科疾病的诊断以B超为主,但B超检查有一定缺陷,如肠气多,易受干扰,肿块大而难以确定其来源,肿块小,易漏诊;CT检查对子宫肌瘤的診断亦有帮助,对定位较B超好,对钙化敏感,但对小病灶(小于2cm)易漏诊,有辐射损伤;MRI则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参数、多方位成像,不仅能定性,而且能较准确定位,在妇科检查中所获得的信息量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因此MRI不失为目前诊断子宫肌瘤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3.3 鉴别诊断:子宫腺肌瘤 :在临床上常有明显的痛经史且瘤体大小可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在T2WI上子宫腺肌瘤为等信号,其内可见散在点状高信号灶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岛,同时子宫腺肌瘤常合并有子宫结合带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可资鉴别。
卵巢、输卵管占位病变:如卵巢纤维瘤、炎性假瘤、输卵管脓肿与子宫紧密相连、分界不清,与浆膜下肌瘤鉴别较困难,应结合临床病史综合考虑。
子宫内膜息肉、早期子宫内膜癌有时易与粘膜下肌瘤混淆,应行诊断性刮宫以明确诊断。
子宫肉瘤:多发肌瘤应与子宫肉瘤鉴别,子宫肉瘤在肌层呈弥漫性生长,与子宫肌壁间无明显界限,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轻中度强化,瘤内伴出血、坏死。若子宫平滑肌瘤短期内明显增大,伴盆腔淋巴结增大或远处转移时,可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