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书籍是人类无穷的宝藏,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教师要肩负起培养小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任务,从小培养学生热爱阅读和自主阅读的习惯。将强素质教育,帮助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拓宽学生的视野。本文就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做一些研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选择读本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大多数孩子无法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阅读,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1教师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作品
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所谓“好书”其实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定义,这也就为读者选择阅读文本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加之许多盗版图书的发行和一些不良商家的非法操作,市面上的书籍更是良莠不齐。一本书的好坏,当然不是看封面包装的精美程度,靠摸纸张的厚薄粗细这么简单就能评判的。关键还是要符合阅读者的阅读年龄和兴趣,能够在阅读者人生的相应阶段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评判标准还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为学生甄选合适的、优良的课外读物。宋代黄山谷有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一个人思想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正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做好层层把关,坚持杜绝一些垃圾言论,摒弃大量阅读作品中的糟粕成分,为学生选择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由于市面上的书籍量过于庞大,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一些阅读作品中选择。而教师在选择时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偏向教育类的书籍,而学生可能会更加喜爱偏故事性的书籍,教师要做好两类书籍的平衡。
2教師应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有效的阅读
2.1带着问题读书
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文章的学习。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就开始变得迷茫起来。或许他们也能将文章读完,但读完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云。这样的阅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违背了教师最初的教学目的。其实,阅读就是学生去了解不同故事的过程。只不过在课外阅读时学生从原来的听故事者转变成了看故事者,比课堂学习多了一个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则由一个讲故事的人转变成了引导者,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抓住关键情节
无论是学习还是阅读,要想达到快速有效的效果,首先要学会抓住主要情节孩子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会读书,懂得将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以向家长或同学讲述故事情节,借此来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例如,《青铜葵花》这本书,学生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概括,如:青铜葵花主要讲从城市来的女孩葵花和农村的哑巴男孩青铜之间的故事,葵花在父亲意外死后寄住在了青铜家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葵花回到了城市,当她再一次出现时,哑巴青铜居然开口交出了她的名字。这样的描述表明学生已经抓住了书中的关键情节,并能很好地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概述出来。
2.3概括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一个,是构成故事情节的核心。学生再阅读时,只有深入地了解人物,把握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例如,学生可以从《青铜葵花》的主人公青铜的身上看见善良和坚强,学会如何在贫苦中保持快乐,如何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3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辅助措施
3.1制作书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书签,在上面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将它们夹在相应的页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阅读形式多样化,丰富阅读方法。
3.2对书中人物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成几个小组,将各自所读书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概括,然后将同一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各小组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一种推荐其他优秀作品的一个有效途径。
3.3鼓励和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时往往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答案却很少有学生将它们写下来,或者说不知该从何下笔。教师可以对此做一些硬性规定,促进学生思考,一旦习惯养成后,学生就会由原来的怕写、不想写,转为乐于写、主动去写。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情感的表达,避免一些学生将打断的故事重复和摘抄当做读后感的主要部分。
4总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抓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乐于阅读、主动阅读。帮助学生丰富精神、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内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选择读本
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大多数孩子无法真正做到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一本书。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小学生喜欢上阅读,是目前教师面临的重大挑战。
1教师为学生推荐合适的阅读作品
一本好书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所谓“好书”其实并没有太过明确的定义,这也就为读者选择阅读文本增加了难度,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中国书籍浩如烟海,加之许多盗版图书的发行和一些不良商家的非法操作,市面上的书籍更是良莠不齐。一本书的好坏,当然不是看封面包装的精美程度,靠摸纸张的厚薄粗细这么简单就能评判的。关键还是要符合阅读者的阅读年龄和兴趣,能够在阅读者人生的相应阶段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良好的影响、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如何选择一本适合自己阅读的书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生对一些事物的评判标准还不够准确,这就要求教师做好引导,为学生甄选合适的、优良的课外读物。宋代黄山谷有言:“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对一个人思想的影响和人格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正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有义务为学生做好层层把关,坚持杜绝一些垃圾言论,摒弃大量阅读作品中的糟粕成分,为学生选择利于身心发展的书籍。由于市面上的书籍量过于庞大,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在为学生选择阅读作品的时候可以从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一些阅读作品中选择。而教师在选择时可能会在潜意识里偏向教育类的书籍,而学生可能会更加喜爱偏故事性的书籍,教师要做好两类书籍的平衡。
2教師应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有效的阅读
2.1带着问题读书
在以往教学方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文章的学习。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很多学生就开始变得迷茫起来。或许他们也能将文章读完,但读完后脑子里却是一片空白,完全不知所云。这样的阅读大大降低了学生的阅读质量,也违背了教师最初的教学目的。其实,阅读就是学生去了解不同故事的过程。只不过在课外阅读时学生从原来的听故事者转变成了看故事者,比课堂学习多了一个主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教师则由一个讲故事的人转变成了引导者,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2抓住关键情节
无论是学习还是阅读,要想达到快速有效的效果,首先要学会抓住主要情节孩子们不仅要读好书,还要会读书,懂得将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可以和朋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也可以向家长或同学讲述故事情节,借此来锻炼自己的概括能力,检测自己的阅读效果。例如,《青铜葵花》这本书,学生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对整个故事进行总结概括,如:青铜葵花主要讲从城市来的女孩葵花和农村的哑巴男孩青铜之间的故事,葵花在父亲意外死后寄住在了青铜家中,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葵花回到了城市,当她再一次出现时,哑巴青铜居然开口交出了她的名字。这样的描述表明学生已经抓住了书中的关键情节,并能很好地用自己的语言将故事概述出来。
2.3概括人物性格
人物是小说三要素中的一个,是构成故事情节的核心。学生再阅读时,只有深入地了解人物,把握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才能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例如,学生可以从《青铜葵花》的主人公青铜的身上看见善良和坚强,学会如何在贫苦中保持快乐,如何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3促进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辅助措施
3.1制作书签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一些书签,在上面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将它们夹在相应的页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阅读形式多样化,丰富阅读方法。
3.2对书中人物进行分类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分成几个小组,将各自所读书中的人物性格进行概括,然后将同一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各小组间也可以相互交流,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一种推荐其他优秀作品的一个有效途径。
3.3鼓励和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很多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时往往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答案却很少有学生将它们写下来,或者说不知该从何下笔。教师可以对此做一些硬性规定,促进学生思考,一旦习惯养成后,学生就会由原来的怕写、不想写,转为乐于写、主动去写。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学生自我情感的表达,避免一些学生将打断的故事重复和摘抄当做读后感的主要部分。
4总结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生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很多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小学阶段抓紧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乐于阅读、主动阅读。帮助学生丰富精神、端正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突破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内在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