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表现在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入;要通过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等对策,调整流动性在结构上的失衡。
[关键词]银行 流动过剩 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巨额的资金流动性促使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不仅间接地拉动了资产价格全面上升,也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运行提出了挑战。
一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的存贷差却在不断扩大,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缺少有效的资金投放渠道。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现还是从成因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
一是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据测算,目前商业银行合理的超储率应保持在2.5%左右,在中央银行多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前提下,实际超储率仍居高不下,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说明商业银行体系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是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银行自身改制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的增速,且两者的差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幅度下降。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循环。
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释放的货币量巨大,回笼的货币有约1/3是用来冲销外汇占款。特别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够保证汇率的稳定,当前这种汇率单边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双顺差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其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也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难度。
四是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决定金融,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比例失衡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另一根源。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滞后投资的消费需求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由此助推了银行流动性全面过剩。
二、降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其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自身,也会涉及宏观、微观经济的多个层面,所以化解流动性过剩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运用多种组合手段进行调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目前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陷入了双顺差上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加大、货币供给上升、银行流动性增加的一条刚性约束的货币增长途径,要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应注重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要鼓励国内资本在国外投资。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支持企业走出去,改变中国在外汇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外资流进易、流出难的状况;允许和扩大国际开发机构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融资形式筹资,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改革强制结售汇为自愿结售汇,藏汇于民,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从源头上遏制流动性增强的势头。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占款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回旋余地。三是转变传统的追求贸易顺差的观念,努力追求外贸平衡。要改_变我国“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贸易平衡政策,由关注出口额转向提高生产率、促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贸易导向战略,从源头上降低流动性。
(二)开拓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
伴随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不能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必须扩展到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上。目前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虽然有诸多原因,但与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密不可分。在银行对有限的大型优质客户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这种信贷供给结构上的问题应以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在向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建设较为完整的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系列,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促进居民消费倾向的形成。我们急切地呼唤消费时代的来临,但这个消费时代绝不会自动到来,只要制约内需增长的根本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就不敢消费、或是没有能力消费。这些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其实已经说得很多:低工资优势观念及政策;高不可攀的学费和医疗费;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等。要迎接消费时代,还需在消除体制性约束上下功夫。而要调节收入分配,重点增加农民与农村贫困人口以及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是需要政府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包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三条保障线”,解决贫困人口最低收入问题,理顺公务员的工资,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成果等。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需求的两个决定因素,而消费倾向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分配的状况有关。因此要在不断增加各类人员收入的同时,注意调整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不仅要考虑到公平和效率问题,还要着眼于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
(四)加快发展区域中小金融机构,促进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效率边界和规模边界,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力量,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应扭转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国有大银行趋同的弊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转制。不仅如此,也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来调整流动性在结构上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通过跨国合作应对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08日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
[3]张展新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启示《金融经济》2009年第2期
[关键词]银行 流动过剩 对策研究
近年来,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不仅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营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也给宏观经济运行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巨额的资金流动性促使银行信贷规模急剧膨胀,不仅间接地拉动了资产价格全面上升,也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稳健运行提出了挑战。
一 我国银行业流动性过剩表现及成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银行的存贷差却在不断扩大,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循环,缺少有效的资金投放渠道。流动性过剩,无论是从表现还是从成因上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金融问题。
一是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据测算,目前商业银行合理的超储率应保持在2.5%左右,在中央银行多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低超额准备金率的前提下,实际超储率仍居高不下,不仅加大了中央银行的支付成本,也说明商业银行体系的确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是金融机构存差不断扩大。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银行自身改制的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的增速,且两者的差额不断扩大,贷存比大幅度下降。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滞留在金融体系进行循环。
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热钱的持续流人。目前,我国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位,由于外汇储备增加而释放的货币量巨大,回笼的货币有约1/3是用来冲销外汇占款。特别是由于没有完善的机制能够保证汇率的稳定,当前这种汇率单边小幅缓慢升值的态势进一步加剧了国际热钱对人民币升值预期,从而加剧了热钱的流入,再加上近年来持续的双顺差也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使其成为目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也给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带来难度。
四是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经济决定金融,我国经济发展相关比例失衡成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另一根源。由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增长一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滞后投资的消费需求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由此助推了银行流动性全面过剩。
二、降低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应对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因素很多,其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自身,也会涉及宏观、微观经济的多个层面,所以化解流动性过剩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运用多种组合手段进行调控。
(一)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降低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
目前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陷入了双顺差上升、外汇储备增加、外汇占款加大、货币供给上升、银行流动性增加的一条刚性约束的货币增长途径,要控制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应注重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要鼓励国内资本在国外投资。推动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逐步拓宽资本流出渠道,支持企业走出去,改变中国在外汇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外资流进易、流出难的状况;允许和扩大国际开发机构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融资形式筹资,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改革强制结售汇为自愿结售汇,藏汇于民,分流外汇储备,舒缓外汇占款压力,从源头上遏制流动性增强的势头。在外汇储备高速增长、外汇占款与日俱增的形势下,应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增加货币政策调控的回旋余地。三是转变传统的追求贸易顺差的观念,努力追求外贸平衡。要改_变我国“重出口,轻进口”的政策,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实施贸易平衡政策,由关注出口额转向提高生产率、促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贸易导向战略,从源头上降低流动性。
(二)开拓创新。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
伴随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不能仅局限于存贷业务和传统金融工具的交易,而必须扩展到纷繁复杂的金融创新业务上。目前我国银行流动性过剩虽然有诸多原因,但与银行体系运作效率低下密不可分。在银行对有限的大型优质客户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大量的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融资困难。这种信贷供给结构上的问题应以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在向银行业务综合化发展的同时建设较为完整的金融产品和特色服务系列,培植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预期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促进居民消费倾向的形成。我们急切地呼唤消费时代的来临,但这个消费时代绝不会自动到来,只要制约内需增长的根本性障碍没有完全消除,人们就不敢消费、或是没有能力消费。这些体制性的制约因素,其实已经说得很多:低工资优势观念及政策;高不可攀的学费和医疗费;养老保障制度的缺位等。要迎接消费时代,还需在消除体制性约束上下功夫。而要调节收入分配,重点增加农民与农村贫困人口以及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是需要政府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包括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三条保障线”,解决贫困人口最低收入问题,理顺公务员的工资,落实个人所得税改革成果等。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是决定消费需求的两个决定因素,而消费倾向又在很大程度上与收入分配的状况有关。因此要在不断增加各类人员收入的同时,注意调整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差距。不仅要考虑到公平和效率问题,还要着眼于促进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倾向。
(四)加快发展区域中小金融机构,促进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不同的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效率边界和规模边界,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力量,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服务。应扭转中小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与国有大银行趋同的弊端,加快中小金融机构的转制。不仅如此,也应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通过提供多种金融服务来调整流动性在结构上的失衡。
参考文献
[1]林毅夫通过跨国合作应对危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11月08日
[2]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新华文摘》2009年第6期
[3]张展新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现阶段金融改革的启示《金融经济》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