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宋“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经中国印学博物馆鉴定并释文,现藏杭州南宋钱币博物馆(插二下)。
这方铜印,红铜质。宽48,高52,厚16mm。印面镌有阳文篆书三行,每行四字,为“行在榷货/务都茶场/中门朱记”共12字;背面阴刻楷书二行,每行四字,为“绍兴十年/文思院铸”八字。
“行在”,指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据《宋史·舆服志》:“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佚,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①

“榷货务”,系宋代官设贸易机关。
“都茶场”,官署名。主掌给卖茶引的官方机构;后负责会子之印造。
“中门”,官名,《宋会要辑稿·食货》51之17:“架阁库之间,西库专委都门官,东库专委中门官掌治”。“榷货务都茶场”亦设有门官。《梦粱录》称会子库在榷货务,隶都茶场,“以务门兼职”。说明印文“中门”,应指榷货务都茶场掌治会子库之类下属机构的专委官。
“朱记”,唐官印多用阳文,朱色加盖,称“朱记”。至五代和宋,遂指官印。
此印发现前,因随流动泥水移至数公里之外,印面略有磨损,印柄亦失。1991年广西桂林市政府小礼堂工地曾出土一方南宋“静江府卖钞库之记”铜官印,印制与此印相仿(印面50×52mm,印文面至印柄顶端的通高为48mm),印背亦有“绍兴十年文思院铸”落款。“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印柄之制可以“静江府(今桂林市)卖钞库”铜印为参考。②
榷货务是宋代重要的财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盐茶等商品的禁榷专卖,榷货务的收入在宋代财政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榷货务还涉足金融业。宋代榷货务的金融业务,一是便钱(将私人的现钱从京师汇到地方,同时负责兑付地方汇来的私人现钱);二是货币兑换与回笼;三是市籴粮草中的拨款和兑付信用证券。
北宋晚期,榷货务已具有管理货币的职能。
崇宁四年(1105)六月二十三日,“榷货务买钞所言:‘奉旨,交子并依旧法路分兼诸路通行,其在京及京畿行用等旨挥更不施行。钱引依此印造。诸路用钱引,四川依旧施行。其已行交子,渐次以钱引兑换……’从之”。③
南宋初期,榷货务担当的便钱(即汇兑)业务,也取得成效。
绍兴元年(1131)冬,因婺州屯兵,“朝廷以水道不通,始置见钱关子付婺州,召商人入中。执关子于榷货务请钱”。“其法:入见钱于婺州,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请钱,每千搭十钱为优润”。④见钱关子上有“户部印押”。商人入见钱于婺州,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取现钱,可获得百分之一的优厚利润回报。榷货务发挥了信用机关的作用。
榷货务还带动了民间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当时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的大量涌现,正好能说明这一点。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五章,将这些店铺称之谓“宋朝的兑换机关”。据成书于端平二年(1235)的《都城纪胜·铺席》记载:“都城天街(按杭州御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寿安坊)南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过街北即旧宜城楼,近西去金梁桥街西大街……王家金银铺”。南宋,“金银钞引交易铺”有多种称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十月称“交引铺”;《梦粱录》称“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同时还称“金银交引铺”,也简称“金银铺”;这类上户金银铺仅在一条只有几百米的大街上就聚集了“百余家”之多,足见当时金银钞引业务之兴盛。当时的金银与铜钱都有一定的比价,铜钱与铁钱、铜钱与会子也有相应的比价。比价高低,随市场波动。这些发生在交易铺的业务,属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是特殊商品的买卖,而不是一般商品的交易行为。
宋代的金银铺,跟唐代的金银铺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我们不想排除金银铺具有加工制造金银器饰的能力,然而它们主要的还是金融业务,并且与榷货务有密切的关系。“(金银铺)前列金银器皿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⑤用金银或现钱交易专卖证券——钞引是金银铺的一项主要业务,所以列在业务之首。“此钱(看垛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的意思,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1133)十月已亥条:“交引铺户先次纳钱,给空名文钞,俟入纳拥拼日,旋填姓名,出纳不公”。
说明铺户对钞引有垫资代售(兑换)功能。南宋金银铺是交易人户自设的商铺,与官方贸易机关榷货务不存在联带关系。但业务性质如同榷货务设在民间的销售网点。金银铺代售榷货务的专卖证券——钞引,售出后用看垛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复购入各种钞引再进行交易。宋代茶、盐、香料、矾都是民间生活和经营的必需品,不仅数量大,有持续性,而且是交易中的热门货。所以,这类专卖凭证的买卖交易成为事实上的“有价证券”兑换业务,这是主业。
金银铺从事金银的兑换买卖,在宋代金银的货币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流通的金银锭多出自金银铺,大量出土带有年号、地名、铺号、成色、重量、人名铭文的金铤、金牌、金叶子和银铤可以证明,当时流通的条块状金银称量货币都出自金银铺。南宋钱币博物馆馆藏的“陈二郎”金铤、金叶子及自铭“重贰拾伍两”纪重银铤中,刻有地名“铁线巷”三字,均可证明是此巷金银铺的销铸之物。
考地名“铁线巷”,即南宋杭州坊巷名,位于今邮电路东端。《梦粱录》卷七,有“铁线巷西曰水巷桥”之记载。“铁线巷”又名“修文坊”。《武林坊巷志》引《约略说》曰:“铁线巷(将作监巷)在崔佳北”。又《咸淳临安志》和《梦粱录》记载,修文坊即将作监巷,以将作监在巷内而获名。为此,《万历杭州府志》有“修文坊,又铁线巷”之称。南宋《京城图》御街西侧的寿安坊(即官巷)以北,有“修文坊”的文字标识。直至民国初年出版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省城图》中,原先的修文坊位置还有“铁线巷”三个字。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铁线巷于民国初建路,取名花市路,后为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路,1966年至今,改称邮电路。
1955年,湖北西塞山出土的292件宋代银铤中,有一件刻有杭州地名“铁线巷”的银铤,内有铭文21字:“潮州经总银鄂州交纳重贰拾伍两铁线巷南朱二郎。”铭文中的“铁线巷南朱二郎”是全文的落款。为什么在这枚“重贰拾伍两”由“鄂州(今湖北南昌)交纳的“潮州经总银”上会打上杭州地名“铁线巷”的落款呢?答案就是:这是一枚在杭州铁线巷金银铺用朝廷向地方征调的财税银销铸而成的银铤。据传,2004年某地发现铭刻“铁线巷·陈二郎”的一两型金铤千余条,由此推想,当时金银铺已具有相当的业务能力和经营规模。从而也证明这些戳印“铁线巷”地名的金铤、金叶子及纪重银铤,均出自南宋京城御街的金银铺,是中国宋代从事金融业的原生态遗物。除铁线巷外,其它刻有当时杭州地名还有柴木巷、水巷、朝天门里、霸头裹角、霸北街西、霸北街东、霸东街南、猫儿桥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是金融史上极为难得的历史文化遗存。
南宋时期,官方榷货务的其它金融业较前也有增无减。它不仅继承北宋兑换纸币的功能,还承担着纸币发行和回笼的职能。
1.对两种不同地区的纸币实施兑换
乾道二年,“诏别印二百、三百、五百、一贯交子三百万,止于两淮州县行使,其日前旧会听对换。凡入纳买卖,并以交子、见钱中半。如往来不便,诏给交子、会子各二十万,付镇江、建康府榷货务,使淮人之过江、江南人之渡淮者,皆得对换循环使用。”⑥是说江淮人(使用交子)或江南人(使用会子)到各自的对方去,都必须到榷货务将自己携带的纸币“对换”(兑换)成对方的纸币,以便“循环使用”。
2.回笼纸币
孝宗乾道三年一月,度支郎唐NFDA3因大量会子留存民间,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混乱局面时说:“所以六务(指榷货务)支取拥并喧闹。今欲给降度牒及诸 州助教帖各五千道付榷货务,召人依见立价例,全以会子进纳。庶几少息拥并之弊,而会子在民间亦不过数月便可收尽。”⑦乾道五年,“令行在榷货务都茶场将请算茶、盐、香、矾钞引,权许收换第一界(会子)。自后每界收换如之。”⑧可见在南宋初期,榷货务都茶场已承担起对东南地区会子的回笼工作。
3.印行纸币
(1)建交子务印造交子
绍兴六年(1136)二月甲辰,即行在榷货务都茶场移临安府仅二个月,南宋政府便置交子务于行在,并印造交子:“今行在建务之初,印造(交子)三十万,令榷货务桩发见钱矣。续降指挥,印造和籴本钱交子。”⑨这次创置交子,得到旨意,是由榷货务以储备现钱作为准备金的。
(2)造会子置会子务
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明年,诏会子务隶都茶场”。⑩
据南宋人李传心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遂置行在会子务(二月丙辰)。后隶都茶场……中经省并,以榷务门官兼领。”(11)这是说户部侍郎钱端礼领旨主持印制会子,储存现钱,让会子在城内外流通。第二年,诏令会子务隶都茶场,并由榷货务门官兼职提领。
由此可知,自绍兴三十一年始,会子务和会子库都隶属榷货务都茶场,前后均发行纸币。如绍兴三十一年二月,“行在会子务悉视川钱引之法,印行会子,分一千、二千、三千三等,流通于东南诸 路,凡上供、军需并同见钱。”(12)又“隆兴元年(1163)诏会子以‘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印’为文,更造五百文会,又造二百、三百文会。”(13)
乾道四年,“会子始行用”。行在都茶场对会子库的监管,可以在用印上得到体现。《宋史·舆服志》载:“行在都茶场会子库,每界给印二十五:国用司印三钮,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钮,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钮,各以‘会子库印造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钮,内一贯文二钮,各以‘会子库一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14)从这段文献记载,充分反映出对都茶场会子库在印造、储存、发行会子等诸多方面的监管作用。
“……中经省并,会子库在榷货务,以榷务门官兼领。十八界(按原文“月”误)止于(咸淳)三年三月。”(15)
榷货务都茶场自绍兴三十一(1131)起至咸淳三年(1267)止,在这130年间,共发行十八界会子,总数达十四亿贯。(16)
现代纸币的信用机关是现代银行。目前,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十六世纪后叶(1580)意大利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德国在汉堡、英国在伦敦都相继设立银行。到十七世纪末(1690)瑞典开始出现纸币,欧洲至少晚于中国500年。这是说欧洲人在出现银行(1580)后100多年才有纸币。然而,中国早在十一世纪初就发明了纸币,十三世纪已作为纯纸币在全国各地通行,这是历史事实。杭州发现的这枚“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质官印,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一件历史遗物,与古代纸币关系密切。这枚“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的出现,对研究八百多年前中国古代金融业很有意义。
注释:
①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
② 《南宋“买钞库”印考》、《买卖二字应区分》,见《中国钱币》2002年1期,2003年1期。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18。
④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东南会子》。
⑤ 《梦粱录》卷十三《铺席》。
⑥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
⑦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46。
⑧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6,《东南收兑会子》。
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绍舆六年三月癸已。
⑩(13)《宋史》卷181,《食货》。
(11)《咸淳临安志》卷九,《行在所榷货务》。
(1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八丙辰。
(14)《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印》。
(15)《咸淳临安志》卷九,《行在所榷货务》。
(16)屠燕治《南宋会子纸局今何在》,《中国钱币》2004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 高聪明)
这方铜印,红铜质。宽48,高52,厚16mm。印面镌有阳文篆书三行,每行四字,为“行在榷货/务都茶场/中门朱记”共12字;背面阴刻楷书二行,每行四字,为“绍兴十年/文思院铸”八字。
“行在”,指南宋都城临安府(今杭州)。据《宋史·舆服志》:“南渡之后,有司印记多亡佚,彼遗此得,各自收用。尚方重铸给之,加‘行在’二字,或冠年号以别新旧。”①

“榷货务”,系宋代官设贸易机关。
“都茶场”,官署名。主掌给卖茶引的官方机构;后负责会子之印造。
“中门”,官名,《宋会要辑稿·食货》51之17:“架阁库之间,西库专委都门官,东库专委中门官掌治”。“榷货务都茶场”亦设有门官。《梦粱录》称会子库在榷货务,隶都茶场,“以务门兼职”。说明印文“中门”,应指榷货务都茶场掌治会子库之类下属机构的专委官。
“朱记”,唐官印多用阳文,朱色加盖,称“朱记”。至五代和宋,遂指官印。
此印发现前,因随流动泥水移至数公里之外,印面略有磨损,印柄亦失。1991年广西桂林市政府小礼堂工地曾出土一方南宋“静江府卖钞库之记”铜官印,印制与此印相仿(印面50×52mm,印文面至印柄顶端的通高为48mm),印背亦有“绍兴十年文思院铸”落款。“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印柄之制可以“静江府(今桂林市)卖钞库”铜印为参考。②
榷货务是宋代重要的财政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盐茶等商品的禁榷专卖,榷货务的收入在宋代财政收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两宋期间,榷货务还涉足金融业。宋代榷货务的金融业务,一是便钱(将私人的现钱从京师汇到地方,同时负责兑付地方汇来的私人现钱);二是货币兑换与回笼;三是市籴粮草中的拨款和兑付信用证券。
北宋晚期,榷货务已具有管理货币的职能。
崇宁四年(1105)六月二十三日,“榷货务买钞所言:‘奉旨,交子并依旧法路分兼诸路通行,其在京及京畿行用等旨挥更不施行。钱引依此印造。诸路用钱引,四川依旧施行。其已行交子,渐次以钱引兑换……’从之”。③
南宋初期,榷货务担当的便钱(即汇兑)业务,也取得成效。
绍兴元年(1131)冬,因婺州屯兵,“朝廷以水道不通,始置见钱关子付婺州,召商人入中。执关子于榷货务请钱”。“其法:入见钱于婺州,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请钱,每千搭十钱为优润”。④见钱关子上有“户部印押”。商人入见钱于婺州,执关子赴杭、越榷货务取现钱,可获得百分之一的优厚利润回报。榷货务发挥了信用机关的作用。
榷货务还带动了民间金融业的迅猛发展。当时金银盐钞引交易铺的大量涌现,正好能说明这一点。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五章,将这些店铺称之谓“宋朝的兑换机关”。据成书于端平二年(1235)的《都城纪胜·铺席》记载:“都城天街(按杭州御街)……自五间楼北至官巷(寿安坊)南街,两行多是上户金银钞引交易铺,仅百余家”。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大内西右掖门外街巷):“过街北即旧宜城楼,近西去金梁桥街西大街……王家金银铺”。南宋,“金银钞引交易铺”有多种称呼。《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十月称“交引铺”;《梦粱录》称“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同时还称“金银交引铺”,也简称“金银铺”;这类上户金银铺仅在一条只有几百米的大街上就聚集了“百余家”之多,足见当时金银钞引业务之兴盛。当时的金银与铜钱都有一定的比价,铜钱与铁钱、铜钱与会子也有相应的比价。比价高低,随市场波动。这些发生在交易铺的业务,属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兑换,是特殊商品的买卖,而不是一般商品的交易行为。
宋代的金银铺,跟唐代的金银铺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都前进了一大步。我们不想排除金银铺具有加工制造金银器饰的能力,然而它们主要的还是金融业务,并且与榷货务有密切的关系。“(金银铺)前列金银器皿及见钱,谓之‘看垛钱’,此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⑤用金银或现钱交易专卖证券——钞引是金银铺的一项主要业务,所以列在业务之首。“此钱(看垛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的意思,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三年(1133)十月已亥条:“交引铺户先次纳钱,给空名文钞,俟入纳拥拼日,旋填姓名,出纳不公”。
说明铺户对钞引有垫资代售(兑换)功能。南宋金银铺是交易人户自设的商铺,与官方贸易机关榷货务不存在联带关系。但业务性质如同榷货务设在民间的销售网点。金银铺代售榷货务的专卖证券——钞引,售出后用看垛钱“备准榷货务算请盐钞引”,复购入各种钞引再进行交易。宋代茶、盐、香料、矾都是民间生活和经营的必需品,不仅数量大,有持续性,而且是交易中的热门货。所以,这类专卖凭证的买卖交易成为事实上的“有价证券”兑换业务,这是主业。
金银铺从事金银的兑换买卖,在宋代金银的货币化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宋代流通的金银锭多出自金银铺,大量出土带有年号、地名、铺号、成色、重量、人名铭文的金铤、金牌、金叶子和银铤可以证明,当时流通的条块状金银称量货币都出自金银铺。南宋钱币博物馆馆藏的“陈二郎”金铤、金叶子及自铭“重贰拾伍两”纪重银铤中,刻有地名“铁线巷”三字,均可证明是此巷金银铺的销铸之物。
考地名“铁线巷”,即南宋杭州坊巷名,位于今邮电路东端。《梦粱录》卷七,有“铁线巷西曰水巷桥”之记载。“铁线巷”又名“修文坊”。《武林坊巷志》引《约略说》曰:“铁线巷(将作监巷)在崔佳北”。又《咸淳临安志》和《梦粱录》记载,修文坊即将作监巷,以将作监在巷内而获名。为此,《万历杭州府志》有“修文坊,又铁线巷”之称。南宋《京城图》御街西侧的寿安坊(即官巷)以北,有“修文坊”的文字标识。直至民国初年出版的清光绪十八年(1892)《浙江省城图》中,原先的修文坊位置还有“铁线巷”三个字。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铁线巷于民国初建路,取名花市路,后为纪念宋教仁,改名教仁路,1966年至今,改称邮电路。
1955年,湖北西塞山出土的292件宋代银铤中,有一件刻有杭州地名“铁线巷”的银铤,内有铭文21字:“潮州经总银鄂州交纳重贰拾伍两铁线巷南朱二郎。”铭文中的“铁线巷南朱二郎”是全文的落款。为什么在这枚“重贰拾伍两”由“鄂州(今湖北南昌)交纳的“潮州经总银”上会打上杭州地名“铁线巷”的落款呢?答案就是:这是一枚在杭州铁线巷金银铺用朝廷向地方征调的财税银销铸而成的银铤。据传,2004年某地发现铭刻“铁线巷·陈二郎”的一两型金铤千余条,由此推想,当时金银铺已具有相当的业务能力和经营规模。从而也证明这些戳印“铁线巷”地名的金铤、金叶子及纪重银铤,均出自南宋京城御街的金银铺,是中国宋代从事金融业的原生态遗物。除铁线巷外,其它刻有当时杭州地名还有柴木巷、水巷、朝天门里、霸头裹角、霸北街西、霸北街东、霸东街南、猫儿桥等等,内容非常丰富,是金融史上极为难得的历史文化遗存。
南宋时期,官方榷货务的其它金融业较前也有增无减。它不仅继承北宋兑换纸币的功能,还承担着纸币发行和回笼的职能。
1.对两种不同地区的纸币实施兑换
乾道二年,“诏别印二百、三百、五百、一贯交子三百万,止于两淮州县行使,其日前旧会听对换。凡入纳买卖,并以交子、见钱中半。如往来不便,诏给交子、会子各二十万,付镇江、建康府榷货务,使淮人之过江、江南人之渡淮者,皆得对换循环使用。”⑥是说江淮人(使用交子)或江南人(使用会子)到各自的对方去,都必须到榷货务将自己携带的纸币“对换”(兑换)成对方的纸币,以便“循环使用”。
2.回笼纸币
孝宗乾道三年一月,度支郎唐NFDA3因大量会子留存民间,导致金融市场出现混乱局面时说:“所以六务(指榷货务)支取拥并喧闹。今欲给降度牒及诸 州助教帖各五千道付榷货务,召人依见立价例,全以会子进纳。庶几少息拥并之弊,而会子在民间亦不过数月便可收尽。”⑦乾道五年,“令行在榷货务都茶场将请算茶、盐、香、矾钞引,权许收换第一界(会子)。自后每界收换如之。”⑧可见在南宋初期,榷货务都茶场已承担起对东南地区会子的回笼工作。
3.印行纸币
(1)建交子务印造交子
绍兴六年(1136)二月甲辰,即行在榷货务都茶场移临安府仅二个月,南宋政府便置交子务于行在,并印造交子:“今行在建务之初,印造(交子)三十万,令榷货务桩发见钱矣。续降指挥,印造和籴本钱交子。”⑨这次创置交子,得到旨意,是由榷货务以储备现钱作为准备金的。
(2)造会子置会子务
绍兴三十年(1160),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于城内外流转。”“明年,诏会子务隶都茶场”。⑩
据南宋人李传心记载:“(绍兴)三十一年(1161)春,遂置行在会子务(二月丙辰)。后隶都茶场……中经省并,以榷务门官兼领。”(11)这是说户部侍郎钱端礼领旨主持印制会子,储存现钱,让会子在城内外流通。第二年,诏令会子务隶都茶场,并由榷货务门官兼职提领。
由此可知,自绍兴三十一年始,会子务和会子库都隶属榷货务都茶场,前后均发行纸币。如绍兴三十一年二月,“行在会子务悉视川钱引之法,印行会子,分一千、二千、三千三等,流通于东南诸 路,凡上供、军需并同见钱。”(12)又“隆兴元年(1163)诏会子以‘隆兴尚书户部官印会子印’为文,更造五百文会,又造二百、三百文会。”(13)
乾道四年,“会子始行用”。行在都茶场对会子库的监管,可以在用印上得到体现。《宋史·舆服志》载:“行在都茶场会子库,每界给印二十五:国用司印三钮,各以‘三省户房国用司会子印’为文;检察印五钮,各以‘提领会子库检察印’为文;库印五钮,各以‘会子库印造会子印’为文;合同印十二钮,内一贯文二钮,各以‘会子库一贯文合同印’为文,五百文、二百文准此。”(14)从这段文献记载,充分反映出对都茶场会子库在印造、储存、发行会子等诸多方面的监管作用。
“……中经省并,会子库在榷货务,以榷务门官兼领。十八界(按原文“月”误)止于(咸淳)三年三月。”(15)
榷货务都茶场自绍兴三十一(1131)起至咸淳三年(1267)止,在这130年间,共发行十八界会子,总数达十四亿贯。(16)
现代纸币的信用机关是现代银行。目前,普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银行是十六世纪后叶(1580)意大利在威尼斯成立的银行。其后,荷兰在阿姆斯特丹、德国在汉堡、英国在伦敦都相继设立银行。到十七世纪末(1690)瑞典开始出现纸币,欧洲至少晚于中国500年。这是说欧洲人在出现银行(1580)后100多年才有纸币。然而,中国早在十一世纪初就发明了纸币,十三世纪已作为纯纸币在全国各地通行,这是历史事实。杭州发现的这枚“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质官印,是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条件下的一件历史遗物,与古代纸币关系密切。这枚“行在榷货务都茶场”铜印的出现,对研究八百多年前中国古代金融业很有意义。
注释:
①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
② 《南宋“买钞库”印考》、《买卖二字应区分》,见《中国钱币》2002年1期,2003年1期。
③ 《宋会要辑稿·职官》27之18。
④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六《东南会子》。
⑤ 《梦粱录》卷十三《铺席》。
⑥ 《文献通考》卷九,《钱币考》。
⑦ 《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46。
⑧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卷16,《东南收兑会子》。
⑨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一,绍舆六年三月癸已。
⑩(13)《宋史》卷181,《食货》。
(11)《咸淳临安志》卷九,《行在所榷货务》。
(12)《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八丙辰。
(14)《宋史》卷一五四,《舆服志·印》。
(15)《咸淳临安志》卷九,《行在所榷货务》。
(16)屠燕治《南宋会子纸局今何在》,《中国钱币》2004年第一期。
(责任编辑 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