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及修复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技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综述了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等不同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重金属污染土壤各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土壤修复 重金属污染 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R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03-02
  前言
  土壤环境中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业活动的排放,其他来源还包括污灌和污泥滥用、农药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农用薄膜和化石类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等。国务院于2011年2月18日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因此,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是当前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重点介绍国内外有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木研究进展。
  1.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
  1.1 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不像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废弃物污染那样直观。
  1.2 具有累积性。重金属污染物质在土壤中不易迁移,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
  1.3 具有不可逆转性。在土壤中,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由于土壤地球物理化学的自然形成过程极其缓慢,一般每百年以0.5-2.0cm厚度的速率进行,这就意味着土壤资源一旦遭到污染或人为干扰后将很难在短时期内得以恢复。
  1.4 具有难治理性。土壤重金属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2.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2.1 生物修复
  生物修复是指利用特定的生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动物修复等。
  (1)植物修复
  植物萃取技术是目前研究及应用最多的植物修复技术。近年来,陈同斌等通过田间试验发现蜈蚣草具有富集As、Pb的能力。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耐As,pb,Zn,Cu毒性能力,是一种修复多种重金属污染土壤(As,Pb污染为主)的优良品种。扶杂草植物中筛选出3种Cd超富集植物:龙葵、球果薄菜、三叶鬼针草。3种植物在土壤中Cd质量分数为25—50mg/kg时。地上部中Cd质量分数均能达到l00mg/kg,并且在污染区试验中也取得了较好效果。
  (2)微生物修复
  微生物对重金属的生物吸附与富集作用是指土壤微生物可通过带电荷的细胞表面吸附重金属离子。2007年,王瑞兴等选取到一种土壤菌,利用其在底物诱导下产生的酶化作用,分解产生CO32-矿化固结土壤中的有效态重金属(以Cd2+的处理为代表),使其沉积为稳定态的碳酸盐;对被复合重金属(Cd,Cu,Pb,Zn等)污染的土壤样进行微生物修复的实验中,有效态重金属去除率达50%~70%。杜立栋等从Pb矿区土壤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青霉菌,对人工培养基中有效Pb的最大去除率达96.54%。而且富集效果比较稳定,可应用于Pb矿区土壤生物修复。
  (3)动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在国外有较长的研究史,国内研究则处于摸索阶段。它包括将生长在污染土壤上的植物体、果实等饲喂动物,通过研究动物的生化变异来研究土壤污染状况,或者直接将土壤动物,如虹蝴、线虫饲养在污染土壤中进行有关研究。同时,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放养蚯蚓,待其富集重金属后,采用电激、清水等方法驱出蚯蚓,集中处理,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土壤生态恢复措施。
  2.2 物理修复
  (1)置换法
  置换法主要分为客土法、换土法,可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减少重金属对土壤一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从而使农产品达到食品卫生标准。客土法和换土法则是用于重污染区的常见方法,在这方面日本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2)玻璃化技术
  玻璃化技术是指把重金属污染区土壤置于高温高压下,使之形成玻璃态物质,将重金属固定其中,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消除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目的。该技术方法工程量大,费用偏高,其最大的特点是见效快,适用于对受到重金属污染严重的土壤进行抢救性修复工作。
  2.3 化学修复
  化学钝化多用于原位土壤修复,是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施人一些钝化剂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含量,从而减少迁移及对农作物的毒害。
  (1)化学钝化技术
  A.无机改良剂的应用
  近年来,石灰石、天然沸石、赤泥、骨粉、钙镁磷肥等作为改电剂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逐步成熟。其中石灰作为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固定的常用物质,其对重金属的固定主要通过提高土壤pH值,使重金属生成氧化物或以碳酸盐的形态沉淀起作用,明显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含量;天然沸石作为一种优良的铅污染土壤修复材料,通过调节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抑制重金属铅的生物活性;赤泥可通过提高土壤pH影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骨粉可有效降低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酸度,提高pH,增强土壤的吸刚性能,促使+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和生物可给性降低;钙镁磷肥是酸性土壤中常用的修复材料,可降低土壤交换态镉含量,使其向缓效态转化。
  B.有机改良剂的应用
  对于矿区酸性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养分流失严重和有机质缺失的特点,合理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土壤养分,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机物料有助予恢复土壤微生态环堍系统,降低土壤中有毒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从而减少对作物的毒害。常见的有机固化物包括禽畜粪便、无害化后的作物秸秆、豆科绿肥和污泥等。
  C.螯合技术
  螯合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活化作用主要是通过螯合剂与土壤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结合,降低土壤液相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促进重金属在植物地上部的积累:并且对重金属Pb、cu、zn、cd、Ni等有很强的活化能力。   3.技术路线概述
  3.1 土壤污染特征调查
  通过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评价,掌握修复区详细的污染状况,为下阶段土壤修复提供依据,土壤特征调查可分现有资料收集和修复区污染状况前期调查两个步骤进行。
  3.2 修复区污染状况调查主要内容
  (1)样点布设。根据前期收集的资料,由于前期采样调查取样点较少,针对这种状况,根据综合污染型土壤监测单元布点要求,采取网格布点的方法,对土壤污染进行全面的评价。
  (2)现场勘查校正。通过现有资料确定的调查区域内理论监测点位,还要通过必要的现场勘查,最终对理论布点数目和位置进行检验和优化。现场环境条件不具备采样条件需要调整点位的,现场点位调整后要对地图网格所布点进行调整,最终形成调查区域内实际需要实施监测的点位集。
  (3)采样检测。采样采表层样及深层样,网格布点样品采样深度为20 cm,深层取样分五层取样:0~20 cm;20~40 cm;40~60 cm,土壤样品采集1 kg左右,装入样品袋,如潮湿样品可内衬塑料袋(供无机化合物测定)。采样的同时,由专人填写样品标签、采样记录;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入袋中,一份系在袋口,标签上标注采样时间、地点、样品编号、监测项目、采样深度和经纬度。采样结束,需将底土和表土按原层回填到采样坑中,方可离开现场,并在采样示意图上标出采样地点,避免下次在相同处采集剖面样。
  (4)污染评价。土壤重金属评价采用内梅罗指数法。根据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规定,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
  (5)绘制修复场地污染物分布图。根据样品测试结果,结合我国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毒性物质含量鉴别(GB5085.6-2007)》,对典型污染场地的污染现状、污染程度及范围以及污染迁移转化的趋势及规律等进行剖析,根据潜在重点污染区域的检测结果,得到重金属浓度在不同位置变异,进一步确定修复区污染特征,明确污染浓度及范围。
  (6)修复方案设计。根据修复区修复的土地利用功能,确定了药剂比例及土壤调理剂的配比及过程的控制条件。得到后期大规模修复所需要的运行参数,进而做出具体的详细的修复方案。具体修复方案如下:
  A、修复区不同污染程度划分方案:确定修复区域位置,可根据污染情况将修复区根据污染程度,划定高、中、低浓度区,根据污染程度的不同,做不同的设计。
  B、土壤污染治理实施方案:确定药剂配方、加药比、选择最合适的原位稳定剂施加方式和控制条件。
  C、修复后农作物恢复种植方案:为了探究稳定化修复对农产品安全的保护情况,预计选择2种当地常见作物在修复区种植。
  D、修复验收方案:目前稳定化修复还没有成熟的验收体系,本项目选用土壤浸出为验收方法,但最终标准需根据场地调查情况及小试情况做调整。
  4.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的综述,可以看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其在重金属去除方面的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研究发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做好修复试点,逐步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示范,在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进行污染评估,因地制宣地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开展重金属污染土壤治理。
  4.2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探求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与景观美化、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治理模式。
  4.3注重重金属污染防治管理、制度、措施及方法创新,逐步建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和重金属污染物产生、排放详细档案。
  参考文献
  [1] 梁彦秋,潘伟,刘婷婷,邢志强,臧树良,沈阳污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2期.
  [2] 王瑞兴,钱春香,吴淼,成亮.微生物矿化固结土壤中重金属研究[J];功能材料;2007年09期.
  [3] 郝晓伟,黄益宗,崔岩山,胡莹,刘云霞.赤泥和骨炭对污染土壤As化学形态及其生物可给性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0年03期.
  作者简介
  金德辉(—),1981年出生,男,汉族,从事环境工程研究。
其他文献
[摘 要]煤炭行业是一个高危行业,所以规范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行为对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大多数煤矿是地下作业,煤层赋存条件复杂多变导致了频繁发生灾害事故,因此,煤矿要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切实的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文章对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安全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TD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
期刊
[摘 要]本文重点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在防治措施上提出了选用“三稻”良种、采取“三不”措施、选择“三适”的栽培密度、合理施用“三肥”、科学管好“三水”、补救措施喷好“三药”等。  [关键词]水稻 纹枯病 发生特点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11-01  2013年9月10日,笔者来到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张
期刊
[摘 要]目前随着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油藏开发表现"低采出、高含水、递减大"的特征,油藏平面、剖面矛盾加剧,油藏水驱状况日益复杂,水驱油效率降低,剩余油分布状况日趋复杂,挖潜难度增大,油藏控水稳油形势日益严峻,调驱或三次采油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为此,根据低渗透油藏储层特征和流体特征,在广泛调研和室内实验评价的基础上,借鉴油田内外提高采收率的技术思路,开展微生物驱油技术试验,通过矿场实践有效提
期刊
[摘 要]电梯作为一种垂直交通工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本身结构的复杂化和安装、使用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导致了一些事故的发生。电梯的门系统是电梯重要的组成系统之一,因此门系统是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的重点检验内容。本文主要讨论了电梯的门系统中的安全保护装置以及如何依据检规对这些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验。  [关键词]门系统;安全保护装置;检验;分析  中图
期刊
[摘 要]采煤工作面是煤矿生产的中心,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整个矿井的生产安全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本文结合洛碛煤矿2102回采工作面各方面的因素,提出了适合本采煤工作面的采煤方法及采煤工艺,且取得了较好的生产实践效果。  [关键词]柔性掩护支架 采煤方法 支护  中图分类号:T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247-01  一、前言  合理的
期刊
[摘 要]在水电站施工过程中,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是施工测量中最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施工工序的质量,特别是大型金属结构安装的质量,就必须严格保证平面基准和高程基准的统一性。其中难度较大的就是高程基准,利用全站仪竖直传高方法有效的保证了基准传递精度和提高了作业效率。  [关键词]水电施工测量 全站仪 竖直传高 高程基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
期刊
[摘 要]本设计利用气动枢纽和PLC控制技术,采用整体化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了软、硬件的特点并进行互补优化。最终实现了蜡模的“涂料——淋砂——涂料——淋砂”的循环工作。经实验证明该系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提高了经济效率。  [关键词]PLC;涂料机械手;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14-02  0 引言  应用机械手代替人手进
期刊
[摘 要]采用氨水对废酸进行除硅,利用絮凝剂技术加快生产效率,通过实验对生产中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较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果。结果表明:在PH值用压缩空气及氨水调节为10.5 时,加入絮凝剂,按50mg/l 加入,静置12h后过滤,其除硅效果可达到82 %。  [关键词]酸洗废酸;胶体吸附;硅含量  中图分类号:TQ13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1
期刊
[摘 要]智能化是水电厂的发展趋势,一套合适的人机语音交互系统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运用,可化繁为简,大大降低人力和精力的投入,更好的实现现代化水电厂“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设计理念。本文对人机语音交互系统在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实际运用进行初步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智能化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智能化,人机语音交互系统,识别系统,确认权限。  中图分类号:TV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TP18;TP3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117-01  六子棋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类版图游戏。是一种双人对弈搏杀的一种游戏,交战双方棋子数均为六颗,故称六子棋。六子棋的棋盘为3乘以3的方格。棋子可信手拿来,只要互相区分即可。 现在的六子棋,又名连六棋,为改良自五子棋一般规则及连珠棋规中“先手必胜”之不合理情况及国际棋规中之繁复规则,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