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诉诸于人的听觉器官,却能直接打动心灵,是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有别于其他艺术种类的特征。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人类表情达意的重要方式,不论是古典音乐还是通俗流行音乐都从不同的角度彰显着音乐的精彩。时至今日我们不难发现,不同的音乐流派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较大差别。放眼全球,如今通俗流行音乐毫不例外地占据了音乐界的半壁江山,相比之下古典音乐几乎成为了世人眼中的“高岭之花”,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社会影响力远不及前者。在笔者看来,这种悬殊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推动力使这种现象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固定趋势。本文从大众的认知行为(内力)和大众媒介传播作用(外力)两个角度简要阐述古典音乐的现状和导致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大众媒介
古典音乐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被无数耳朵聆听,万众心灵被洗礼,它们被反复欣赏和打磨,最终被奉为传世经典。通俗流行音乐是现当代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射,年轻人情感充沛,需要抒发,这种流派此时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每个时代固有其主流音乐,主流音乐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时代交替,古典音乐似乎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鲜有营养和深刻内涵的通俗流行音乐。造成这一现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一、主观“内力”推动主流音乐的出现
“‘古典’一词运用于音乐,含义相当模糊,但是作为音乐系统中的类别划分,它的含义是相对于轻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指出,古典音乐是具有持久价值而非仅仅流行一时的音乐。”①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发展迅速,以至于成为当时真正意义上的主流音乐,她游走于宗教和世俗之间,成为文化过渡时期的重要桥梁。古典音乐的持久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其本身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古典音乐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至今走过漫长的几个世纪,涌现出诸如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著名的音乐家,他们从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个人情感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古典音乐素有“高雅”一说,其创作手法精致洗练,成曲需要听众细细冥想,理性感悟,换句话说,古典音乐对于听众的音乐感知水平要求较高,但与此同时可以让听众在用心欣赏之后获得来自古典音乐的独特感受,提升音乐的审美品位。关于通俗流行音乐,这种类型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流行”,即“红极一时”。通俗流行音乐本身的评判尺度稍低于古典音乐的高标准高要求,只要是有胆量的且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听众或者鉴赏者。通俗流行音乐由此在本质上扩大了与人们接触的面积,其更新速度快、曲库充盈、创作者队伍庞大、拥有大量的追随者等特点在当今社会也愈发显现。通俗流行音乐与其说是某种音乐类型,不如称其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任何一种受欢迎的音乐都可能是流行音乐,但“狭义的流行音乐专指那些为了迎合市场,由唱片公司为歌手量体裁衣包装制作成的商品化音乐。由于其他元素的融入导致音乐处在从属地位,所以它可能将任何的音乐元素夹在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在被精心地调配着。”②
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和大众对于音乐的内心需求之外,大众对于音乐之间还有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我们在批判性思维中称这种向心力为“集体主义”思维。“集体”代表大多数,“个体”代表极少数,当个体的观点因为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撑,且与集体的统一观点相悖时,个体会动摇自身观点向集体靠拢,久而久之集体支持的观点会逐渐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引导趋势,这种趋势继而催生出一种心理状态: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驱动使得某一类型的音乐流派受到绝大多数人的热力追捧,不论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都会集大成造就出以这一流派为主导的主流音乐。当下通俗流行音乐已然代替了古典音乐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主流音乐。年轻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利用通俗流行音乐的固有优势满足自己的消遣需求,视其为填补心灵空缺的特殊精神食粮,把鲜明的节奏和浅显的歌词看做“能够映射听众内心的知己”。相比之下,古典音乐正是因为需要深入体会才能获得感悟从而在这一方面稍显逊色,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主力军”的青睐。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在满足大众口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即削弱了大众的音乐感知能力。所谓音乐感知能力,就是以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社会认知水平感受音乐内涵的能力,通俗流行音乐大多浅显易懂,感情浮于表面,正是由于其内涵浅薄,大众在欣赏时逐渐忽略培养挖掘音乐内涵能力的重要性,欣赏水平逐渐下降且惰性加剧。古典音乐与通俗流行音乐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内涵更加丰富,需要听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音乐家寄托其中的丰富情感,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对大众进行一次又一次洗脑,品味音乐的能力与古典音乐的欣赏要求早已不能完全契合,审美能力的缺失使得古典音乐似乎变得愈发高不可攀。
二、客观“外力”稳固主流音乐的根基
在古典音乐流行的时期,人们传播讯息的方式简单,传播范围狭窄,受传者人数少,大众对于古典音乐不够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俗流行音乐应运而生,同时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发现无线电,人们开始通过建设广播网促进信息传播,此类音乐流派开始逐渐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伴随着之后传统媒体的衍生和不断更新的新媒体,她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巩固了主流音乐的地位。古典音乐虽同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但社会影响力远低于前者。由此不难看出大众传播在音乐流行趋势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进步有效地推动了大众对于音乐流行趋势的共识,我们称这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培养人们达成共识的行为叫做“培养分析”。 “传播媒介通过引导使人们形成现实观、社会观,达到‘培养分析’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而传播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③这种共同印象通常会发展成为“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形成某时间段内的固有的主流文化有直接催化作用。从个体间的微观传播逐步发展至今天拥有强大渗透力的宏观传播,不断更新的媒体类型和传播方式为我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上世纪开始,通俗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普通大众的耳朵,大众传播在其中功不可没。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强了大众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其独有的双向性作用愈发突出,传统媒体从中受到启发并积极革新传播方式,既推动了传播,又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而“大众媒介拥有宣传和形成意识形态的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这种功能只有在它们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得到市场消费者承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④其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在众多传统媒体当中脱颖而出。通俗流行音乐的独有魅力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追捧,国内外电视媒体把眼光投向普通大众,通过电视作为主要媒体联合网络等新媒体选拔平民歌手,就此诞生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唱歌选秀节目。不论是美国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还是中国的《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为我们带来更多好听的声音的同时,也让人们敢于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有利于提高全民娱乐化和人际交融程度。但前文所提到,通俗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电视媒体迎合大众心理需求推出此类真人秀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流行音樂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商业化的比赛本身需要经济支持,赞助商会有非音乐元素加入,这些元素的入侵是一种不可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纯粹性。部分比赛还会采取选手网络上传视频竞争人气,最终根据投票数量选出高票位的选手进入下一轮选拔,这样的环节设置目的很明确:与观众形成互动,提高节目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和电信部门多向合作,加强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增加广告商的投资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不难看出这一环节至始至终与音乐毫无关联,此时的流行音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类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成为了商业模式下个别大众传播媒介达到其它目的的垫脚石。
何为纯粹?《辞海》释义:“纯粹,即纯净无杂念,朴实且精纯完美。”音乐的纯粹在我看来唯古典音乐能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美其名曰追随古典音乐的人为“爱乐者”,“他们的音乐讲究形式的精美和情意表达的深邃和阔远,常常是哲学的音响化,尤其受那些思想丰富、情愫深沉的人士挚爱,因为有了规则性的本质,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可能有万古长新的风范和价值”⑤。但是当我们放眼望去,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逐渐忽视了对于内心深处情感的历练,浅阅读等快餐文化成为人们的新宠,通俗流行音乐浅显易懂,在音乐界的地位如同众星捧月。而关于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它的纯粹性极高,需要人们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对音乐反复体会,通过理性思考获得切实的感悟,这一性质与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难以完全吻合,使得在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本身“曲高和寡”的现象更加明顯。大众传播媒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本身传播优势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在传播力度上产生偏颇,成为古典音乐发展前景甚忧的另一大原因。
结语
不论是内在推动力还是外在推动力,通俗流行音乐如今风生水起,人们乐在其中尽情消遣。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歌曲,获得了不胜枚举的新歌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感受,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像一阵风一样,迅疾而来,随后又像退潮的海水一样,在沙滩上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古典音乐却如同高山巨石屹立,其历史地位不容撼动。回头看看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毫无节制的商业化操作让流行音乐渐渐失去了音乐的特性,让音乐变得不像音乐;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文化产业推陈出新,但“新”的侧重点在“量”而并非“质”,快餐文化趁势愈演愈烈,我们的心因为波动浮躁很难安静下来,不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在古典音乐里仔细感受,没有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等于失去了从内心深处认真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变得只会“走马观花”,不再“从长计议”。
世间至乱至杂,唯音乐的世界纯净永恒,我们对待音乐,应当不忘初心尽力尽爱。不论是流行还是古典,在音乐的道路上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时间长河中凝练出的精粹,需要每个人细心呵护,但绝不是束之高阁让人敬而远之,我们应当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古典音乐历久弥新,让人们懂得古典音乐并非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不应当因一时的喜好偏颇让通俗流行音乐发展的毫无章法,使古典音乐这样的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音乐流派被时代忽视;我们热爱的音乐,不应该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世人的绝对肯定让音乐变得庸俗,更不应该为了昙花一现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地利用音乐;我们应通过音乐寄托情感,让音乐以经典的身份永存。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应当加以甄别:对其中的上品佳作,应当妥善呵护;对泥沙俱下的平庸之作,不妨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不是流行一时,而是百世流芳。□
参考文献
①⑤鲁成文:《爱上古典音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7
②吴南:《古典之外·欧美流行音乐大观》[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70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9、15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古典音乐流行音乐大众媒介
古典音乐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精华,被无数耳朵聆听,万众心灵被洗礼,它们被反复欣赏和打磨,最终被奉为传世经典。通俗流行音乐是现当代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射,年轻人情感充沛,需要抒发,这种流派此时恰到好处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每个时代固有其主流音乐,主流音乐也从另一个角度映射着这个时代的文化环境。时代交替,古典音乐似乎逐渐被人们抛在脑后,取而代之的是鲜有营养和深刻内涵的通俗流行音乐。造成这一现象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一、主观“内力”推动主流音乐的出现
“‘古典’一词运用于音乐,含义相当模糊,但是作为音乐系统中的类别划分,它的含义是相对于轻音乐和通俗流行音乐的。《牛津简明音乐词典》指出,古典音乐是具有持久价值而非仅仅流行一时的音乐。”①文艺复兴时期古典音乐发展迅速,以至于成为当时真正意义上的主流音乐,她游走于宗教和世俗之间,成为文化过渡时期的重要桥梁。古典音乐的持久价值是与生俱来的,其本身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古典音乐历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至今走过漫长的几个世纪,涌现出诸如巴赫、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著名的音乐家,他们从自己对于社会的认知和个人情感生活的体验中获得灵感,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古典音乐素有“高雅”一说,其创作手法精致洗练,成曲需要听众细细冥想,理性感悟,换句话说,古典音乐对于听众的音乐感知水平要求较高,但与此同时可以让听众在用心欣赏之后获得来自古典音乐的独特感受,提升音乐的审美品位。关于通俗流行音乐,这种类型的音乐最大的特点在于“流行”,即“红极一时”。通俗流行音乐本身的评判尺度稍低于古典音乐的高标准高要求,只要是有胆量的且对音乐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成为流行音乐的创作者、听众或者鉴赏者。通俗流行音乐由此在本质上扩大了与人们接触的面积,其更新速度快、曲库充盈、创作者队伍庞大、拥有大量的追随者等特点在当今社会也愈发显现。通俗流行音乐与其说是某种音乐类型,不如称其为一种文化现象,几乎任何一种受欢迎的音乐都可能是流行音乐,但“狭义的流行音乐专指那些为了迎合市场,由唱片公司为歌手量体裁衣包装制作成的商品化音乐。由于其他元素的融入导致音乐处在从属地位,所以它可能将任何的音乐元素夹在其中,但是这些因素都在被精心地调配着。”②
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和大众对于音乐的内心需求之外,大众对于音乐之间还有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我们在批判性思维中称这种向心力为“集体主义”思维。“集体”代表大多数,“个体”代表极少数,当个体的观点因为没有足够的依据支撑,且与集体的统一观点相悖时,个体会动摇自身观点向集体靠拢,久而久之集体支持的观点会逐渐形成一种强有力的引导趋势,这种趋势继而催生出一种心理状态:从众心理。从众心理的驱动使得某一类型的音乐流派受到绝大多数人的热力追捧,不论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什么,最终都会集大成造就出以这一流派为主导的主流音乐。当下通俗流行音乐已然代替了古典音乐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主流音乐。年轻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利用通俗流行音乐的固有优势满足自己的消遣需求,视其为填补心灵空缺的特殊精神食粮,把鲜明的节奏和浅显的歌词看做“能够映射听众内心的知己”。相比之下,古典音乐正是因为需要深入体会才能获得感悟从而在这一方面稍显逊色,一定程度上无法得到“主力军”的青睐。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在满足大众口味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副作用,即削弱了大众的音乐感知能力。所谓音乐感知能力,就是以自己的情感积累和社会认知水平感受音乐内涵的能力,通俗流行音乐大多浅显易懂,感情浮于表面,正是由于其内涵浅薄,大众在欣赏时逐渐忽略培养挖掘音乐内涵能力的重要性,欣赏水平逐渐下降且惰性加剧。古典音乐与通俗流行音乐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内涵更加丰富,需要听众静下心来细细品味音乐家寄托其中的丰富情感,然而通俗流行音乐对大众进行一次又一次洗脑,品味音乐的能力与古典音乐的欣赏要求早已不能完全契合,审美能力的缺失使得古典音乐似乎变得愈发高不可攀。
二、客观“外力”稳固主流音乐的根基
在古典音乐流行的时期,人们传播讯息的方式简单,传播范围狭窄,受传者人数少,大众对于古典音乐不够了解。随着时代的发展,通俗流行音乐应运而生,同时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家发现无线电,人们开始通过建设广播网促进信息传播,此类音乐流派开始逐渐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伴随着之后传统媒体的衍生和不断更新的新媒体,她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渐巩固了主流音乐的地位。古典音乐虽同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了解,但社会影响力远低于前者。由此不难看出大众传播在音乐流行趋势上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众传播的进步有效地推动了大众对于音乐流行趋势的共识,我们称这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逐步培养人们达成共识的行为叫做“培养分析”。 “传播媒介通过引导使人们形成现实观、社会观,达到‘培养分析’的目的。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现实观和社会观的‘主流’,而传播媒介在‘主流形成’(mainstreaming)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③这种共同印象通常会发展成为“共识”,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形成某时间段内的固有的主流文化有直接催化作用。从个体间的微观传播逐步发展至今天拥有强大渗透力的宏观传播,不断更新的媒体类型和传播方式为我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从上世纪开始,通俗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普通大众的耳朵,大众传播在其中功不可没。当今社会新媒体的出现更加强了大众传播与受传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使其独有的双向性作用愈发突出,传统媒体从中受到启发并积极革新传播方式,既推动了传播,又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而“大众媒介拥有宣传和形成意识形态的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这种功能只有在它们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得到市场消费者承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④其中电视媒体行业的创新在众多传统媒体当中脱颖而出。通俗流行音乐的独有魅力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自发追捧,国内外电视媒体把眼光投向普通大众,通过电视作为主要媒体联合网络等新媒体选拔平民歌手,就此诞生了一系列广为人知的唱歌选秀节目。不论是美国的《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还是中国的《中国好声音》,这类节目为我们带来更多好听的声音的同时,也让人们敢于在公众场合展现自己,有利于提高全民娱乐化和人际交融程度。但前文所提到,通俗流行音乐本质上是商业性的音乐消遣娱乐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工业”现象。它的商品性是主要的,艺术性是次要的,电视媒体迎合大众心理需求推出此类真人秀节目的根本目的在于利用流行音樂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商业化的比赛本身需要经济支持,赞助商会有非音乐元素加入,这些元素的入侵是一种不可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纯粹性。部分比赛还会采取选手网络上传视频竞争人气,最终根据投票数量选出高票位的选手进入下一轮选拔,这样的环节设置目的很明确:与观众形成互动,提高节目知名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收视率;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和电信部门多向合作,加强大众传播媒介之间的联系;增加广告商的投资渠道,提高经济效益。不难看出这一环节至始至终与音乐毫无关联,此时的流行音乐不再是一种纯粹的音乐类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成为了商业模式下个别大众传播媒介达到其它目的的垫脚石。
何为纯粹?《辞海》释义:“纯粹,即纯净无杂念,朴实且精纯完美。”音乐的纯粹在我看来唯古典音乐能够诠释得淋漓尽致。我们美其名曰追随古典音乐的人为“爱乐者”,“他们的音乐讲究形式的精美和情意表达的深邃和阔远,常常是哲学的音响化,尤其受那些思想丰富、情愫深沉的人士挚爱,因为有了规则性的本质,一部作品一旦面世,就可能有万古长新的风范和价值”⑤。但是当我们放眼望去,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物质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逐渐忽视了对于内心深处情感的历练,浅阅读等快餐文化成为人们的新宠,通俗流行音乐浅显易懂,在音乐界的地位如同众星捧月。而关于古典音乐,正是因为它的纯粹性极高,需要人们有较高的审美素养对音乐反复体会,通过理性思考获得切实的感悟,这一性质与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难以完全吻合,使得在普及和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本身“曲高和寡”的现象更加明顯。大众传播媒介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利用本身传播优势迎合大众审美需求,对于不同的音乐流派在传播力度上产生偏颇,成为古典音乐发展前景甚忧的另一大原因。
结语
不论是内在推动力还是外在推动力,通俗流行音乐如今风生水起,人们乐在其中尽情消遣。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歌曲,获得了不胜枚举的新歌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感受,但是,它们中的大部分都像一阵风一样,迅疾而来,随后又像退潮的海水一样,在沙滩上消失的无影无踪。而古典音乐却如同高山巨石屹立,其历史地位不容撼动。回头看看在流行音乐的世界里我们是否失去了什么?毫无节制的商业化操作让流行音乐渐渐失去了音乐的特性,让音乐变得不像音乐;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文化产业推陈出新,但“新”的侧重点在“量”而并非“质”,快餐文化趁势愈演愈烈,我们的心因为波动浮躁很难安静下来,不愿意利用更多的时间在古典音乐里仔细感受,没有这样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等于失去了从内心深处认真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变得只会“走马观花”,不再“从长计议”。
世间至乱至杂,唯音乐的世界纯净永恒,我们对待音乐,应当不忘初心尽力尽爱。不论是流行还是古典,在音乐的道路上是相通的。古典音乐是时间长河中凝练出的精粹,需要每个人细心呵护,但绝不是束之高阁让人敬而远之,我们应当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古典音乐历久弥新,让人们懂得古典音乐并非想象中那么神秘;我们不应当因一时的喜好偏颇让通俗流行音乐发展的毫无章法,使古典音乐这样的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音乐流派被时代忽视;我们热爱的音乐,不应该是为了让自己获得世人的绝对肯定让音乐变得庸俗,更不应该为了昙花一现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地利用音乐;我们应通过音乐寄托情感,让音乐以经典的身份永存。但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我们应当加以甄别:对其中的上品佳作,应当妥善呵护;对泥沙俱下的平庸之作,不妨摒弃,只有这样,才能使音乐不是流行一时,而是百世流芳。□
参考文献
①⑤鲁成文:《爱上古典音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6、7
②吴南:《古典之外·欧美流行音乐大观》[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70
③④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29、158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