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宏观调控在稳增长方面继续发挥明显效果,经济增长呈现走稳态势。与之联系,就业形势平稳,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737万人,为实现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不少于1000万人的预期目标奠定了较好基础。就业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基础性支持。上半年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同比增加307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同比增长10.3%。
在就业和保障基本民生各项政策支持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收入增长和基本民生的稳定,也表现在消费平稳增长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此外,在稳定投资、支持出口各项政策引导下,投资增长由落转稳,出口增长低位趋升。市场需求的“三驾马车”平稳运行,拉动了经济增长趋稳,使国民经济总体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状态。
应该看到,仅仅使经济维持在7%~8%平稳运行,还不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本任务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新常态从微观方面看,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度和性价比明显提高;从结构方面看,是供需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内外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均衡;从宏观方面看,是发展空间可持续拓展,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缓解,产品、服务、资金通过市场交换顺畅有效益地循环;从经济发展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看,是形成的各类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不动产的品质明显提高,系统配套性、布局合理性、耐久性和可传承性明显增强。达到这些标准,还有明显差距。因此,当前经济转型和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
还应该看到,经济增速换挡,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一个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这样一个新模式转变,这就形成了市场根据新的标准重新选择企业的活动。从企业来看,面对的市场竞争比过去激烈了,要取得订单比过去变得不容易了,成本压力也不断加大了,企业必须努力从过去“有没有”的标准转向现在“好不好”的标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这样一个转变对于企业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必然会引起兼并重组和一些低水平生产能力的退出,进而会引起与之关联的金融资产和债务链条的复杂调整。企业退出会约束就业和收入,进而约束消费需求;金融坏账会影响到贷款能力,也会引起谨慎发放贷款心理的增强,进而约束投资需求。如果形成企业退出—就业压力加大—金融坏账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收缩—企业订单减少、退出企业增加的循环,则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持续下行态势。这表明转型升级可能引起结构性震荡,产生经济下行压力。此外,房地产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引起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为直接地形成了经济下行压力。这些因素使经济增长持续存在下行压力,转型升级也面临多方面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7%~8%区间的时间已经有两年多了,围绕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也积累了较多经验。从落实稳中求进的要求看,攻坚的重点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即“求进”这个方面。
第一,促进市場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坚持放管并重,实行宽进严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就业创业。法不禁止的,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未授权的,政府部门不能为。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市场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落实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责任、部门市场监管责任和属地政府领导责任。通过进出顺畅、监管严格、竞争有序的市场,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把适应当前发展环境的优秀企业不断选拔出来并推动其发展壮大。
第二,针对过剩产能、地方债等难点问题,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结合,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损失;重点集中在相关制度规则建设方面。加快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优化破产重整、和解、托管、清算等规则和程序,强化债务人的破产清算义务,推行竞争性选任破产管理人的办法,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者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积极探索地方发债制度的建设途径。
第三,针对既有城镇化模式——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的困难,要尽快加强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大城市规划和布局,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在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方面的整体联系,加快公共服务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均等化进程,促进城市群加快形成和良性发展,支持产业、人口布局合理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人口布局及发展趋势不合理的矛盾,为经济发展开辟可持续拓展的广阔空间。
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新时期,正在从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为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增长正在不断趋向新常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
在就业和保障基本民生各项政策支持下,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3%。收入增长和基本民生的稳定,也表现在消费平稳增长方面。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8%,增速比一季度加快0.1个百分点。此外,在稳定投资、支持出口各项政策引导下,投资增长由落转稳,出口增长低位趋升。市场需求的“三驾马车”平稳运行,拉动了经济增长趋稳,使国民经济总体形成可持续的循环状态。
应该看到,仅仅使经济维持在7%~8%平稳运行,还不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根本任务是解决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切实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够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常态。笔者认为经济增长新常态从微观方面看,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度和性价比明显提高;从结构方面看,是供需结构、区域布局结构、内外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合理均衡;从宏观方面看,是发展空间可持续拓展,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缓解,产品、服务、资金通过市场交换顺畅有效益地循环;从经济发展流量与存量的关系看,是形成的各类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不动产的品质明显提高,系统配套性、布局合理性、耐久性和可传承性明显增强。达到这些标准,还有明显差距。因此,当前经济转型和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
还应该看到,经济增速换挡,客观上是由于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改变,集中反映在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成本水平提高。这些变化正在推动中国经济从一个做得快、做得多向做得好、做得优、做得省这样一个新模式转变,这就形成了市场根据新的标准重新选择企业的活动。从企业来看,面对的市场竞争比过去激烈了,要取得订单比过去变得不容易了,成本压力也不断加大了,企业必须努力从过去“有没有”的标准转向现在“好不好”的标准,必须从低水平、低成本扩张,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这样一个转变对于企业来说难度是非常大的,必然会引起兼并重组和一些低水平生产能力的退出,进而会引起与之关联的金融资产和债务链条的复杂调整。企业退出会约束就业和收入,进而约束消费需求;金融坏账会影响到贷款能力,也会引起谨慎发放贷款心理的增强,进而约束投资需求。如果形成企业退出—就业压力加大—金融坏账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收缩—企业订单减少、退出企业增加的循环,则经济增长就会出现持续下行态势。这表明转型升级可能引起结构性震荡,产生经济下行压力。此外,房地产开始进入转型调整期,引起了房地产投资增速下降,更为直接地形成了经济下行压力。这些因素使经济增长持续存在下行压力,转型升级也面临多方面风险。
到目前为止,我国经济增长保持在7%~8%区间的时间已经有两年多了,围绕稳增长的宏观调控也积累了较多经验。从落实稳中求进的要求看,攻坚的重点越来越多地集中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完善相关的体制和机制,即“求进”这个方面。
第一,促进市場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坚持放管并重,实行宽进严管,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就业创业。法不禁止的,市场主体即可为;法未授权的,政府部门不能为。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市场监管职责;建立健全监管制度,落实市场主体行为规范责任、部门市场监管责任和属地政府领导责任。通过进出顺畅、监管严格、竞争有序的市场,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把适应当前发展环境的优秀企业不断选拔出来并推动其发展壮大。
第二,针对过剩产能、地方债等难点问题,将市场与政府的作用密切结合,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减少损失;重点集中在相关制度规则建设方面。加快完善企业破产制度,优化破产重整、和解、托管、清算等规则和程序,强化债务人的破产清算义务,推行竞争性选任破产管理人的办法,探索对资产数额不大、经营地域不广或者特定小微企业实行简易破产程序。积极探索地方发债制度的建设途径。
第三,针对既有城镇化模式——人口过度集中于大城市,以及由此带来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发展的困难,要尽快加强政府在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一方面完善大城市规划和布局,加强配套基础设施特别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综合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大中小城市之间在规划布局和基础设施体系方面的整体联系,加快公共服务在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均等化进程,促进城市群加快形成和良性发展,支持产业、人口布局合理调整,从根本上解决城镇人口布局及发展趋势不合理的矛盾,为经济发展开辟可持续拓展的广阔空间。
我国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重大的历史新时期,正在从转变发展方式、完善体制机制、提高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为更高水平、更小代价、更可持续的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增长正在不断趋向新常态。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