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年级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提高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wa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的课程理念解放了教师的思想,解放了孩子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语文课以其独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显示出巨大的魅力。
  然而,改革的进程总是伴生着遗憾。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我总是觉得,在我所上的每一堂语文课,总是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没有解决。学生的思维开放了,但因其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终是较弱,感悟得总是较浅,不全面,对于教师的一些重点问题的回答,大多涉及皮毛,不甚了了,虽然是七嘴八舌,但精彩的回答总是只有那么几个同学,这对于全班整体的发展无疑是不利的,无形中还浪费了课堂的宝贵的时间,也影响了对文本的掌握。本学期开学后,我针对此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一、精读课文,以点带面
  
  我主张简化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因为如果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让学生接受太多的形式和内容,搭太多的教学模块,学生在每一块内容上的理解就会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我反对把一篇课文变得支离破碎,分解得面目全非,而是喜欢让一到二个问题统领全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和思,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如:在教学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时,对于这篇篇幅较长、内容较丰富的课文,我在备课时,试图寻找到一个文章的突破点,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中心。这个点在哪儿呢?看到本文的中心句: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我想,何不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在下文中寻找能体现法布尔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词句?于是,我布置了学生回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在书上作出相应批注,力争详细全面。
  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围绕着这个问题在全班展开了讨论,效果竟出奇地好。同学们对问题把握得很到位,几乎每一个要点都谈到了,在讨论中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对于同学的意见作出了补充、质疑、反驳和讨论,气氛非常活跃。这种单一却深入的探讨,有效提高了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
  
  二、拓展阅读,延伸内涵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不应该是孤立的,不管是人物还是事件,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课前寻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对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课文的内涵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学《在大海中永生》,学生们没有对邓小平生前事迹的了解,是激不起学生与作者情绪上的共鸣的。在学习《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了解法布尔的生平,也许对他小时候对昆虫的这种执着更能理解了。
  因此,我布置同学们每次预习课文前,都试着查找本文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相关资料,在课前或课上交流。这样,就能使同学们对文章的兴趣更浓,把握也更加到位。当然,不要求人人都查,每次几个,同学们之间也可以共享资源。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实在查不到的,可以由教师来提供,但基本上还是以学生查为主,因为他们自己找的,印象就格外深。记得上《变色龙》一课时,一个学生有声有色地读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其它同学听得格外认真,上课也就更投入了。
  
  三、佳文赏读,情感互动
  
  在我的语文课上,常常会开辟一块佳文诵读的时间,随时随地,不作规定,只要达到了情感上的需要,只要在心灵彼此寻找共鸣。我常给学生读《读者》上的一些文章,因为我经常会在上面看到一些让我感动的文章,或让人深思,或给人启迪,或使人心动。那时,我就急切地想着要与人分享。因此,我把它带到课堂上。我声情并茂地给学生朗读,用我的声音和情感去感染他们。同学们似乎也特别喜欢我给他们读文章,在我朗读之时,他们或是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是涌出同情的泪珠,或是陷入深思、进行对人性的拷问,听得异常投入。我读过让人流泪的叙述母子情深、挑战命运的《两地书》,读过充满了温馨的《两只兔子》,读过直逼生命本真的《亚马逊蝌蚪》……在静静的教室,在同学们的眼神里,我分明地感受到了流动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真诚的理解、一种瞬间的共鸣、一种情感的升华。我喜欢这样的时光,它让我经常走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处,这是在学习课文时所感受不到的。
其他文献
班主任工作是辛苦而又繁琐的的工作,虽说是学校里最小的“主任”,却承担着最大的责任。尤其我们在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担任班主任,语言不通,工作的难度更可见一斑。怎样才能使这份工作痛并快乐着,以微笑面对压力呢?这就需要我们调节好心态,做一个有“心”的班主任。    一、对学生要有“爱心”    霍懋征老师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教育中我们要以一颗仁爱之心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要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问
期刊
常听有些中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鼓励学生,作文就是用笔说话,会说话就会作文。而要想有话说,就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切忌胡编乱造、闭门造车。由于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头脑中缺乏材料,因而才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这里我想谈两点:    一、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动机,任何学习都不
期刊
我们应该认识到写字训练不仅仅是技能训练,还是一个形成良好习惯、培养高尚品质的过程,是一个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学习做人的过程,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最基本手段之一。人生识字聪明始,识字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基础。
期刊
赏识教育就是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树立自信,以此转化“差生”观念,激发班干部的工作热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下面具体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赏识教育转化后进生     几乎在每个班集体中,都有几个不听话、好捣乱、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即所谓的“后进生”。许多教师教育他们时。总是绷着脸、目光严厉,振振有词地逐一指出其身上存在的种种缺点,然后一一要求其改正,并威胁如果没有改正,将
期刊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身为教师,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因为我们心里时刻装着学生,惦记着班级。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就象一个家庭的
期刊
21吐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我认为,要实施创新教育,应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更新观念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我们国家要在世界上立于不败之地,最重要的就是国民素质的提高。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不仅要传授知识,也要注意
期刊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新大纲将“提高审美情趣”列入教学目标基本构成因素之一,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施行审美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培养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力发掘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恰当把握初中语文
期刊
[摘要]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的作文教学理念为参照,结合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实际,本文提出了“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对搞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 作文教学    作文
期刊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应是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学习者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必然有其显著的特征。“阅读教学是诸多环节中的第一环节。”阅读是学生的权利;阅读是学生走进文本、建构文本的基础:阅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认真搞好阅读教学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重大职责。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以课内阅读为基础,在课外阅读中求发展。花大力气培
期刊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等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