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班幼儿告状是社会化程度的表现,具有频发性、重复性。幼儿告状动机是什么?告状内容偏向哪些方面?教师该如何应对?为了理清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对杭州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调查,以小见大,探讨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并对教师应对策略给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中班幼儿 ; 告状行为;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一)概况介绍
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是师幼互动中发生最频繁的行为。此阶段师幼关系仍占幼儿社会关系的主要地位,教师往往在幼儿眼中代表权威,其处理的态度与方法对幼儿影响很大。笔者企图通过放大幼儿“告状”现象,更深刻窥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影响,整理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
(二)概念界定
幼儿告状行为:即幼儿觉得他人行为与集体规范不符合,或感觉自己受委屈,主动向老师发起的互动行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去约束、改变同伴行为。
教师应对策略: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反应,目的是解决幼儿反馈的具体问题。
(三)调查意义
探讨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揭示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状况,分析与思考、改善教师的应对策略,减少幼儿无意义告状,提高幼儿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同时能对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杭州市某幼儿园中二班31名幼儿,其中男幼15名,女幼16名;中三班30名幼儿,其中男幼14名,女幼16名。
(二)调查时间
中二班:2019年4月22日至26日,共5天。
中三班:2019年5月13日至17日,共5天。
(三)调查工具
1.文献法:查找文献资料,了解中班幼儿存在告状情况及教师解决策略。
2.观察法:本调查研究采取最主要的方法,自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调查报告观察表》,观察并填写幼儿告状情况及教师应对策略。
3.访谈法:自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访谈提纲》对中二班、中三班四位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
(四)调查内容
1.观察并记录幼儿告状情况及教师应对策略情况。
2.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提出适当措施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告状行为类型划分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助型告状
幼儿年龄尚小,遇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自己无法解决,转而向成人告状,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保护。
如:彬彬琪琪是对瘦弱的双胞胎,一遇到生气的事就会红着脸对教师说“XX欺负我”、“XX打我头”,希望得到教师的保护。
2.求罚型告状
主要是同伴的行为与幼儿认同的规则发生背离,或因嫉妒同伴产生的报复行为,幼儿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去惩罚对方,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如:洗手时吴欣总会跑来告状“张凌在玩水”、“张凌把袖子洗湿了”等,希望通过告状借助教师的力量来惩罚对方。
3.求赏型告状
主要是幼儿发现同伴违反规则的行为,或帮助他人后,立即告诉教师,希望教师表扬自己。
如:孙枫小朋友经常在纸上涂画,赵元就向老师告状“孙枫又在纸上乱畫,我没有画”等,希望老师多关注、表扬自己。
4.试探型告状
幼儿为了试探教师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原告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如:午睡前张予来告状:“老师,陈恩把外套放柜子里了。”在得到教师“如果起来不穿外套可以把它放柜子里”的回答后,张予也照做 “那我也要放”。目的是试探教师对“把外套放进柜子”的看法。
5.陈述型告状
指幼儿能向教师陈述一件事情、用语言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多为消极性评价。
如:吃饭时毛毛的碗掉在地上,恰好教师经过,同桌的小艾就对教师说“老师,毛毛碗又掉了,他碗一直掉,饭也掉。”此时幼儿是在向教师陈述这一件事情,并非要求教师对同伴进行惩罚。
(二)告状行为特点分析
1.告状内容多指向同伴行为规范
中班幼儿道德感以及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其规则意识也在发展。小班幼儿告状多以争抢玩具、食物为主,而中班这一现象慢慢减少,告状趋向于“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纠正、惩罚同伴不良行为”为主。
2.以体验告状过程为主,对结果关注不大
随着社会性加强,幼儿越来越注重他人看法,尤其是教师的看法,需要教师的赞扬与认可,对一件事情也是满足其过程。对于告状,只要老师表示“知道了”,幼儿都表现的很知足,即使是没有后续措施,幼儿也很少会再次向教师告状。
(三)告状行为原因分析
1.幼儿因素
中班阶段幼儿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特点,思考问题从自我感受出发,不善于站在他人立场与感受思考问题,也无法达到相互的合作与商量,多是寻求成人帮助与保护。同时规则意识和道德感的发展使幼儿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告状也多指向于同伴的行为规范。
2.教师因素
从幼儿告状类型划分来看,幼儿的告状并不全是坏的,有些是幼儿自我能力有限向成人求助,有些是幼儿规则性认识的反应。但不同教师对待幼儿不同类型的告状方式有异,没有采取合理方式,比如采取漠视或是敷衍的态度,可能导致幼儿是非观混淆等,对告状一味支持可能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等。
3.家庭因素
现今许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教育观念参差不齐,比如“被人欺负了要告老师”、“有什么事情先跟老师说”等,过度强化教师的作用,无形中给幼儿暗示:老师会帮我解决任何事情。还有幼儿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导致幼儿间产生问题、矛盾第一反应是找教师解决,而不是商量、合作。 (四)教师应对策略探讨研究
1.宽容对待,对症下药
3~6岁幼儿,尤其是中班幼儿爱告状是社会性发展表现。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将教师当做最信任、亲近、权威的人,因此教师对待告状不要不耐烦,要耐心倾听幼儿,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完整,尤其是胆小的幼儿,鼓励其与同伴、教师交流,这样幼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
同时,教师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告状,了解其动机和目的,才能对症下药。针对求助型的告状,教师在平时要多鼓励、表扬,树立其自信心,教师可在旁边指导,慢慢让其自己解决问题;针对求罚型的告状,教师要及时教育,让幼儿懂得宽容,正确抒发自己的情绪;针对求赏型告状,教师要判断是否幼儿有这方面的需要,如果是无意义告状,就要冷处理,如果是单纯求欣赏,教师可肯定幼儿良好行为但要避免幼儿胡乱告状;针对试探型告状,教师要及时给出回复;针对陈述型告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与其进行语言沟通。
2.培养独立,减少告状
幼儿多数告状是由于独立性不够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分享所导致。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独立与分享空间,培养其独立意识,通过谈话等方式让幼儿自主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判断是非能力,从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交流、谦让,其告状次数必然大大减少。
3.家园合作,更新理念
家长尤其是祖辈要接受育儿新理念,学会适时放手,尊重幼儿成长规律,适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独立处理事时,家长不要心急幼儿做不好而一手包办,要让幼儿自己尝试,也不要给幼儿灌输“不会做先跟大人讲”、“什么事情先要跟大人讲”等的观念。对待告状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目的与原因,加以区分,同时以身作则,做到家园共育。
四. 附录
附录2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调查报告访谈提纲
老师您好!我正在进行一项有关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想对您做一个访谈,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同时我向您保证,对您所说的内容保密,不会除我之外的任何人谈及您的回答,谢谢您的合作。
1.您所在班级幼儿告状行为有哪些特点?
2.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价值是怎么认识判断的?对其持什么看法?
3.您在什么情况下会应对告状,什么情况下不会应对告状?
4.您通常在幼儿告状行为中扮演什么角色?
5.您认为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结论
在中班上幼儿告状行为会增多,至下学期后半段会慢慢减少,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幼儿告状行为,用专业、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平稳渡过此时期,帮助其更加健康成长。幼儿告状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可忽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以幼为主。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孙文杰.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2]郭云.教師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3]陈秀丽.3岁~6岁幼儿告状内容研究 [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05).
关键词:中班幼儿 ; 告状行为; 应对策略
一、引言
(一)概况介绍
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是师幼互动中发生最频繁的行为。此阶段师幼关系仍占幼儿社会关系的主要地位,教师往往在幼儿眼中代表权威,其处理的态度与方法对幼儿影响很大。笔者企图通过放大幼儿“告状”现象,更深刻窥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和师幼互动对幼儿的影响,整理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与建议。
(二)概念界定
幼儿告状行为:即幼儿觉得他人行为与集体规范不符合,或感觉自己受委屈,主动向老师发起的互动行为,目的是借助教师权威去约束、改变同伴行为。
教师应对策略:师幼互动中教师对幼儿做出的反应,目的是解决幼儿反馈的具体问题。
(三)调查意义
探讨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揭示幼儿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状况,分析与思考、改善教师的应对策略,减少幼儿无意义告状,提高幼儿独立处理矛盾的能力。同时能对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对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调查方法
(一)调查对象
杭州市某幼儿园中二班31名幼儿,其中男幼15名,女幼16名;中三班30名幼儿,其中男幼14名,女幼16名。
(二)调查时间
中二班:2019年4月22日至26日,共5天。
中三班:2019年5月13日至17日,共5天。
(三)调查工具
1.文献法:查找文献资料,了解中班幼儿存在告状情况及教师解决策略。
2.观察法:本调查研究采取最主要的方法,自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调查报告观察表》,观察并填写幼儿告状情况及教师应对策略。
3.访谈法:自制《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访谈提纲》对中二班、中三班四位教师进行开放式访谈。
(四)调查内容
1.观察并记录幼儿告状情况及教师应对策略情况。
2.分析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提出适当措施与建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告状行为类型划分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告状动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求助型告状
幼儿年龄尚小,遇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自己无法解决,转而向成人告状,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与保护。
如:彬彬琪琪是对瘦弱的双胞胎,一遇到生气的事就会红着脸对教师说“XX欺负我”、“XX打我头”,希望得到教师的保护。
2.求罚型告状
主要是同伴的行为与幼儿认同的规则发生背离,或因嫉妒同伴产生的报复行为,幼儿希望借助教师的力量去惩罚对方,以此来获得满足感。
如:洗手时吴欣总会跑来告状“张凌在玩水”、“张凌把袖子洗湿了”等,希望通过告状借助教师的力量来惩罚对方。
3.求赏型告状
主要是幼儿发现同伴违反规则的行为,或帮助他人后,立即告诉教师,希望教师表扬自己。
如:孙枫小朋友经常在纸上涂画,赵元就向老师告状“孙枫又在纸上乱畫,我没有画”等,希望老师多关注、表扬自己。
4.试探型告状
幼儿为了试探教师态度而产生的告状行为,如教师对此持肯定态度,那么原告也会马上做出类似的行为。
如:午睡前张予来告状:“老师,陈恩把外套放柜子里了。”在得到教师“如果起来不穿外套可以把它放柜子里”的回答后,张予也照做 “那我也要放”。目的是试探教师对“把外套放进柜子”的看法。
5.陈述型告状
指幼儿能向教师陈述一件事情、用语言对同伴的行为进行评价,多为消极性评价。
如:吃饭时毛毛的碗掉在地上,恰好教师经过,同桌的小艾就对教师说“老师,毛毛碗又掉了,他碗一直掉,饭也掉。”此时幼儿是在向教师陈述这一件事情,并非要求教师对同伴进行惩罚。
(二)告状行为特点分析
1.告状内容多指向同伴行为规范
中班幼儿道德感以及认知能力不断发展,其规则意识也在发展。小班幼儿告状多以争抢玩具、食物为主,而中班这一现象慢慢减少,告状趋向于“希望得到老师关注”、“纠正、惩罚同伴不良行为”为主。
2.以体验告状过程为主,对结果关注不大
随着社会性加强,幼儿越来越注重他人看法,尤其是教师的看法,需要教师的赞扬与认可,对一件事情也是满足其过程。对于告状,只要老师表示“知道了”,幼儿都表现的很知足,即使是没有后续措施,幼儿也很少会再次向教师告状。
(三)告状行为原因分析
1.幼儿因素
中班阶段幼儿其思维具有自我中心化特点,思考问题从自我感受出发,不善于站在他人立场与感受思考问题,也无法达到相互的合作与商量,多是寻求成人帮助与保护。同时规则意识和道德感的发展使幼儿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因此告状也多指向于同伴的行为规范。
2.教师因素
从幼儿告状类型划分来看,幼儿的告状并不全是坏的,有些是幼儿自我能力有限向成人求助,有些是幼儿规则性认识的反应。但不同教师对待幼儿不同类型的告状方式有异,没有采取合理方式,比如采取漠视或是敷衍的态度,可能导致幼儿是非观混淆等,对告状一味支持可能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等。
3.家庭因素
现今许多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教育观念参差不齐,比如“被人欺负了要告老师”、“有什么事情先跟老师说”等,过度强化教师的作用,无形中给幼儿暗示:老师会帮我解决任何事情。还有幼儿作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缺乏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导致幼儿间产生问题、矛盾第一反应是找教师解决,而不是商量、合作。 (四)教师应对策略探讨研究
1.宽容对待,对症下药
3~6岁幼儿,尤其是中班幼儿爱告状是社会性发展表现。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将教师当做最信任、亲近、权威的人,因此教师对待告状不要不耐烦,要耐心倾听幼儿,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完整,尤其是胆小的幼儿,鼓励其与同伴、教师交流,这样幼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
同时,教师要注意区分不同的告状,了解其动机和目的,才能对症下药。针对求助型的告状,教师在平时要多鼓励、表扬,树立其自信心,教师可在旁边指导,慢慢让其自己解决问题;针对求罚型的告状,教师要及时教育,让幼儿懂得宽容,正确抒发自己的情绪;针对求赏型告状,教师要判断是否幼儿有这方面的需要,如果是无意义告状,就要冷处理,如果是单纯求欣赏,教师可肯定幼儿良好行为但要避免幼儿胡乱告状;针对试探型告状,教师要及时给出回复;针对陈述型告状,教师要耐心倾听并与其进行语言沟通。
2.培养独立,减少告状
幼儿多数告状是由于独立性不够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分享所导致。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独立与分享空间,培养其独立意识,通过谈话等方式让幼儿自主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判断是非能力,从而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交流、谦让,其告状次数必然大大减少。
3.家园合作,更新理念
家长尤其是祖辈要接受育儿新理念,学会适时放手,尊重幼儿成长规律,适时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幼儿独立处理事时,家长不要心急幼儿做不好而一手包办,要让幼儿自己尝试,也不要给幼儿灌输“不会做先跟大人讲”、“什么事情先要跟大人讲”等的观念。对待告状不要随意表态,要搞清楚目的与原因,加以区分,同时以身作则,做到家园共育。
四. 附录
附录2 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调查报告访谈提纲
老师您好!我正在进行一项有关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及教师应对策略的调查研究,想对您做一个访谈,请您根据实际情况回答下列问题,同时我向您保证,对您所说的内容保密,不会除我之外的任何人谈及您的回答,谢谢您的合作。
1.您所在班级幼儿告状行为有哪些特点?
2.您对幼儿告状行为的价值是怎么认识判断的?对其持什么看法?
3.您在什么情况下会应对告状,什么情况下不会应对告状?
4.您通常在幼儿告状行为中扮演什么角色?
5.您认为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结论
在中班上幼儿告状行为会增多,至下学期后半段会慢慢减少,这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正视幼儿告状行为,用专业、科学的态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平稳渡过此时期,帮助其更加健康成长。幼儿告状不是洪水猛兽,但也不可忽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以幼为主。
参考文献
[1]向海英,孙文杰.中班幼儿同伴冲突应对策略及教师干预态度[J].学前教育研究,2014(10).
[2]郭云.教師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5.
[3]陈秀丽.3岁~6岁幼儿告状内容研究 [J].早期教育(教科研版),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