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B-C-N有机聚合物形成非晶陶瓷的机制研究

来源 :第十三届全国高技术陶瓷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w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用FTIR及微区拉曼光谱等方法,研究了Si-B-C-N有机聚合物在不同热裂解温度下最终形成非晶陶瓷的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从常温到600℃这个区域内,有小分子溢出,伴随着质量的大幅度失去,而在600℃~800℃范围内形成自由碳,表明Si-B-C-N材料已完成从有机到无机的转变,形成非晶陶瓷.
其他文献
通过淬火工艺制备了4AgI.Ag2WO4材料,并使用X射线衍射、热示差等分析方法研究了该种材料的结构和导电性。结果表明,4AgI.Ag2WO4材料是非晶态的玻璃,并具有很高的离子导电率。
根据最小自由能原理和向下凸曲面性质推导出估算三元系和二元系金属间化合物热力学数据的判断式,并以Mo-Si-C三元系为例,估算了三元相T(Mo5Si3C)的Gibbs生成自由能。
采用交流微弧氧化方法,在铝酸盐溶液中的TA2纯钛表面沉积一层厚度达30μm的氧化物陶瓷膜,并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Raman光谱研究了氧化膜的成分和
实验测试了经热环化处理后聚酰亚胺膜的红外谱图,分析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其酰亚胺化程度的影响.并用紫外-可见光分析仪测试该薄膜的光学性能.结果表明,经过低温长时和高温短时的2个阶段热酰亚胺化处理程序(第1阶段:80℃~90℃,2h;第2阶段:380℃~400℃,3min~5min),可以提高大分子活性,同时降低副反应配合物的稳定性,加速酰亚胺化过程.所制备的聚酰亚胺膜,可见光区域透过率和光敏感度高,可用
采用人工植入Al2O3夹杂的试样,通过SEM下的原位试验,动态跟踪及分析了拉-拉疲劳载荷下P/MRene95合金中表面或近表面夹杂物的微观行为.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夹杂物的尺度范围内
通过流变学实验分析了添加剂滑石、苏州土对水基氧化铝陶瓷料浆流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有滑石、苏州土水基氧化铝料浆的流变性具有明显的触变性.进一步研究表明主要与滑石
采用X射线分析方法中的一种线对法研究了LaNi4.75Al0.25合金及氢化物的晶胞参数及其随氢含量的变化规律,并将实验结果与La-Ni-Al系列的文献值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在LaNi4.
通过对浅射过程中辉光放电现象及薄膜沉积速率的研究,发现随着氮浓度的增大,靶面上形成一层不稳定的AlN层,由于AlN的溅射速率远小于Al,从而使薄膜的沉积速率显著下降。同时还研究
用'反应法'制备纳米TiO2/UPR,在反应过程中纳米TiO2粉发生轻微水解反应,产生的羟基与不饱和聚酯中的羧基反应,成功地将纳米TiO2粒子接入不饱和聚酯长链,这种新的结构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多种掺杂CeO2纳米粉,并研究其烧结性能,发现不同类型的金属氧化物掺杂对CeO2纳米粉的烧结性能有不同的影响.CdO有助于CeO2的烧结生长,而Al2O3,ZrO2则阻碍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