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处理在克罗恩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yi03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罗恩病术后常面临较高的复发风险和再手术率。随着对肠系膜认识的加深,术中肠系膜的处理在改善克罗恩病预后中的作用愈发受到关注。本文总结并讨论肠系膜对CD外科治疗的影响。

其他文献
克罗恩病(CD)术后易复发,影响复发的因素包括遗传、病理生理因素、手术及药物治疗等。我们对CD术后复发的风险因素进行综述。
脂肪组织不仅是能量的储存场所,也是重要的免疫器官,与多种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爬行脂肪,或称为肠系膜脂肪增生,是克罗恩病(CD)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爬行脂肪与CD肠道炎症反应、纤维化等并发症形成密切相关,术中切除受累肠系膜脂肪甚至可明显降低CD术后复发风险。CD肠系膜脂肪的相关研究已成为炎症性肠病领域的一个学术新热点。本文将对该领域相关基础研究进行总结,分析该领域存在的研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消化道炎症性疾病。胃肠道超声(GIUS)检查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无辐射而成为IBD患者长期随访的理想检查手段。我们围绕传统超声、超声造影、弹性超声、腔内超声造影等超声技术在IBD中的应用现状和展望进行论述。
近年来小肠溃疡的检出率逐渐增加,部分孤立回肠末端溃疡病因不明,其临床疾病过程及预后如何,是否有发展为克罗恩病的可能及如何预判仍无统一结论,尤其对于无临床症状或仅有轻微临床表现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疗仍存在争议。我们将总结现有研究,从多个方面对病因不明的孤立回肠末端溃疡进行分析和论述。
克罗恩病是发生在消化道的慢性透壁性肠炎,近20余年来其就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已成为我国消化内外科共同的常见疾病。肠系膜脂肪炎性肥厚是影响克罗恩病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病变结构,但是目前尚无针对肠系膜炎症反应的定量评估和治疗方式。本文旨在探讨量化肠系膜脂肪的可行性,以肠系膜作为评估疗效及指导治疗的指标,对量化肠系膜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论述。
目的总结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PPG)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治的7例PPG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为2019年6月30日。总结PPG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PPG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36.0(23.0,37.0)岁。7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克罗恩病(4例)、白塞病(2例)和外伤后直肠肛管
炎症性肠病患者妊娠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容忽视。患者宣教、妊娠前的优化治疗、妊娠期疾病管理、分娩方式、哺乳期管理与婴儿疫苗接种等问题,均需要专业的指导意见。重视上述妊娠相关问题,规范妊娠期疾病管理,改善妊娠结局,是炎症性肠病学组制定相关共识意见的主要宗旨。
目的评估全结直肠切除(TPC)联合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IPA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储袋功能和性功能的情况。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3月至2018年1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断为UC并行TPC+IPAA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截止至2018年6月。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储袋功能有无障碍(存在大便失禁或大便次数>8次/d)、性功能有无障碍(勃起、性唤起或射精障碍)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患病率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12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的IBD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KD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KD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2499例IBD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9 ± 18)个月,CKD 151例,总体患病率为6.04%。克罗恩病(CD)患者
本文报道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高压氧治疗克罗恩病(CD)肠造口旁溃疡的病例。采用高压氧治疗CD肠造口旁溃疡的案例国内少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