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球表面的植物按一定规律组合成不同的植物群落,一个区域植物群落的总和即为该区域的植被。它的形成与许多因素相关,本文主要是从地形因素引起气候条件的变化或者地形自身的变化使植被产生分化,来说明植被与地形存在着重要的联系。
[关键词] 植被;山地;山脉;地形变化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也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它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以下主要是阐述植被与地形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或者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地形。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候带的分布而起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平原的2/3,东半部以广阔的平原和低山为主,平原海拔多在1000m以下,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地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2000m。其他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m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m和3000m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m和6000m。比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山地气候和山地植被的特点是垂直变化很明显。而且高大的山脉对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分异也有影响。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兴安岭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恰与夏季东南季风方向垂直,因而这些山地东侧较西侧湿润,成为植被上东西分区的界线。而东西走向的山地,则是不同温度带的界线,如秦岭,是亚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天山是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等等。东半部这些低山丘陵主要是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少数为东西走向,他们的存在对温度和水分的再分配起一定作用,但不会对由纬度和海陆位置造成的气候带起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东半部的植被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对应,山地的存在对地带性植被影响不大。
我国西半部不仅远离海洋,而且气候受到众多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影响。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温度带及其相对应的植被带分布的界线起着明显的作用。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秦岭、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水汽北进,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山脉,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冷空气,使高原内部少受寒潮影响,新疆境内中部的天山,既阻挡了北来的寒流又阻挡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气的南进,北疆四周环山,远离海洋,湿气难以进入。受这些对温度带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影响,我国西部从北向南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对应的栽培植被和耕作制度为温带半荒漠:一年一熟以喜涼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甜菜等为主;暖温带半荒漠:两年三熟以冬小麦、玉米为主;高寒荒漠带:无栽培植被;高寒草原带:局部可种植青稞;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一年一熟以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的青稞、豌豆为主。
地形除东西走向的山脉对气候有显著影响外,高山的坡向气候也不相同,所形成的植被类型也各不同,即不同朝向坡面的植被也有很大差异。
许多的因素会导致地形的变化,同时地形的变化又引起植被的变化(以我国南方为例)。
一、散流作用下,坡面侵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华南山地暴雨特强,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坡面发育常使地形迅速改变,在花岗岩山坡上,每年可冲蚀去2cm土层。一般日雨量大于20mm时,即可冲蚀坡面。每年这种强度雨日在25d以上,故山坡表土常易流失,使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土质脊薄,使本来生长白茅的草坡,可渐渐为耐旱的青香茅、金茅等所代替。土壤流失严重的地方,更为低矮的耐旱的华三芒和匍匐喜沙蜈蚣等所代替,只有不怕牛畜践踏啃食的,有臭味的臭根子才能生存下来。
在堆积或加积的坡面上,由于沙泥、有机质的积聚,白茅草坡则有野古草、石珍芒等侵入,成为高达的茅草群落。并且更发展成为石珍芒、野谷草、鸭嘴草群落以及杂生枫香树、银木荷等苗木。
二、暴流作用下,坡面沟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暴雨是一定天气形势的产物,但地形对于暴雨的强度,落区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特大暴雨往往是在特定的地形下产生的。地形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山脉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作用;喇叭口地形的辐合作用;地形通过影响云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对对流系统的组织合增强作用;产生地形性尺度系统等。
暴流是大雨时在坡面上进行线状冲蚀的流水,一次暴雨可在坡面上冲出浅沟。土壤冲刷严重坡面,60年可冲出一条长100m,宽20m,深10m的冲沟(广东德庆)。广东五华的暴流冲沟,长50m以上的,一般不过100m。冲沟发育的密度,如江西宁都黄坡,每平方公里中有冲沟长度6.2km,冲沟面积占总坡面面积34%,这种坡面地貌的变迁即成为植被分化的依据。如腐殖质累积厚的芒萁群落,由于土质肥厚,向阳处每为桃金娘灌丛。芒萁群落向桃金娘、岗松群落转变。
在具有完整暴流地形的沟谷中,沟脑部分的集水盆每成为崩岗地形(即崩口)。这时,崩口冲出的沙泥,在沟口处堆成冲积扇,可埋没植被,使山坡成为不毛之地。 三、溪流作用下,溪谷和山坡面植被的分化
暴流冲沟切割山坡,不断深入,当切到地下水面深度时,地下水流出成泉,使沟谷中出现流水,称为溪谷。这时,多水阴湿的溪谷就和向阳的干旱山坡面分化成为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华南山地常表现为沟谷中常绿阔叶林和山坡面上的马尾松草坡植被的分化。溪谷地带成为水源林区,而山坡则成为水土流失地段。
溪谷两坡由于日照较少,水分湿气充足,(下转第231页)灌丛草坡中,可以见到喜光耐旱的散生木棉树,至于喜光常绿树如鸭脚木、鸟榄、重阳木、黄杞等则更是各地常见的植物。
此外,从地理学上看,华南是热带季风气候,从植被类型看来,是“雨林”类型,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丘陵、山地等。
对于丘陵来说,丘陵区草坡、马尾松林最多,只有在村前、村后受人为保护下或沿溪谷湿润地带的次生林中,才看出一些雨林景色。因为丘陵区地势低,在300m以下,水源缺乏,小河也不多,河流多为过境河。在山坡上多为草坡或松林,马尾松在华南丘陵地上还不是稳定群落,如苗木生长补好,要人工除草,芒萁也对苗木有害,林间不见幼苗,伐后不能萌生,发育慢。
山地的植被类型的显著特征就是垂直分带现象。它不同于丘陵,其表现为气温的降低。山地在300m以上,如按上升每100m,下降0.6℃计,山地气温比平地低上1.8℃。上升气流由不饱和变成饱和,水汽拆出成云成雨,越高越冷,故植被也随山地高度而分成几带。山地雨林特点是亚热带树种较多,因山地较冷有利亚热带树种下移。落叶树种较少,因山地云雾大,木本蕨类增加,如树蕨即常见。上层树种中,椎、桢楠等多见。山上为山地常绿林,又称山地照叶林。这里地温、多湿、大风,故林内结构简单,树形变矮,树种较简单,每有苔藓类发育。在山顶部位且可发展为山地苔藓林。山顶矮林是强风影响为主。较高山地在山地照叶林上即出现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灌丛草地,可见植被的分化是受地形因素而产生。
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但却不是植被。毛主席说有些人“只是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見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因此,看待植被的问题时,不能只看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它相互关联的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 曾昭璇.植被的地形分化论[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88~102
[2] 申云霞.气候、地形、植被、与西部环境重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317~320
[3] 孙建华,赵思雄,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J].大气科学,2002,26(5):633~646
[关键词] 植被;山地;山脉;地形变化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内所覆盖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可按地理环境特征划分,如高山植被、温带植被;也可按不同地域划分,如天山植被、中国植被;还可依植物群落类型划分,如草甸植被、森林植被等。
陆地表面分布着由许多植物组成的各种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灌丛、荒漠、草甸、沼泽等,总称为该地区的植被。它还可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栽培)植被。自然植被是出现在一地区的植物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组成植被的单元是植物群落,某一地区植被可以由单一群落或几个群落组成,如长白山植被主要由森林群落组成,而华北植被则由森林、灌丛和草甸群落组成。植被是基因库,保存着多种多样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并为人类提供各种重要的、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植被与气候、土壤、地形、动物界及水状况等自然环境要素密切相关。以下主要是阐述植被与地形这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物和地貌的总称或者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称为地形。按其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五种类型。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效果,它时刻在变化着。此外,还有受外力作用而形成的河流、三角洲、瀑布、湖泊、沙漠等。
地形对植被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气候带的分布而起作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平原的2/3,东半部以广阔的平原和低山为主,平原海拔多在1000m以下,如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江汉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山地和丘陵海拔多在1000~2000m。其他还有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等,海拔多在1000~2000m以上,对植被也有一定的影响。同时我国有许多超过海拔2000m和3000m的山地,在高原面上的山地有很多超过5000m和6000m。比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形成了独特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寒荒漠植被。山地气候和山地植被的特点是垂直变化很明显。而且高大的山脉对气候和植被的区域分异也有影响。例如,川西山地、太行山地、大兴安岭等,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恰与夏季东南季风方向垂直,因而这些山地东侧较西侧湿润,成为植被上东西分区的界线。而东西走向的山地,则是不同温度带的界线,如秦岭,是亚热带与温带的界线,天山是温带与暖温带的界线等等。东半部这些低山丘陵主要是东北、西南走向或南北走向,少数为东西走向,他们的存在对温度和水分的再分配起一定作用,但不会对由纬度和海陆位置造成的气候带起根本性的改变。因此,东半部的植被与之相应的气候带对应,山地的存在对地带性植被影响不大。
我国西半部不仅远离海洋,而且气候受到众多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影响。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温度带及其相对应的植被带分布的界线起着明显的作用。山脉主要有喜马拉雅山、秦岭、昆仑山、阿尔金山和天山等。起决定作用的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水汽北进,青藏高原北缘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等山脉,挡住了冬季北来的冷空气,使高原内部少受寒潮影响,新疆境内中部的天山,既阻挡了北来的寒流又阻挡了大西洋和北冰洋湿气的南进,北疆四周环山,远离海洋,湿气难以进入。受这些对温度带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走向高大山脉的影响,我国西部从北向南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可分为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其对应的栽培植被和耕作制度为温带半荒漠:一年一熟以喜涼作物如春小麦、马铃薯、甜菜等为主;暖温带半荒漠:两年三熟以冬小麦、玉米为主;高寒荒漠带:无栽培植被;高寒草原带:局部可种植青稞;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一年一熟以耐寒、耐旱、生长期短的青稞、豌豆为主。
地形除东西走向的山脉对气候有显著影响外,高山的坡向气候也不相同,所形成的植被类型也各不同,即不同朝向坡面的植被也有很大差异。
许多的因素会导致地形的变化,同时地形的变化又引起植被的变化(以我国南方为例)。
一、散流作用下,坡面侵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华南山地暴雨特强,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严重;坡面发育常使地形迅速改变,在花岗岩山坡上,每年可冲蚀去2cm土层。一般日雨量大于20mm时,即可冲蚀坡面。每年这种强度雨日在25d以上,故山坡表土常易流失,使土层变薄,有机质流失,土质脊薄,使本来生长白茅的草坡,可渐渐为耐旱的青香茅、金茅等所代替。土壤流失严重的地方,更为低矮的耐旱的华三芒和匍匐喜沙蜈蚣等所代替,只有不怕牛畜践踏啃食的,有臭味的臭根子才能生存下来。
在堆积或加积的坡面上,由于沙泥、有机质的积聚,白茅草坡则有野古草、石珍芒等侵入,成为高达的茅草群落。并且更发展成为石珍芒、野谷草、鸭嘴草群落以及杂生枫香树、银木荷等苗木。
二、暴流作用下,坡面沟蚀引起植被的变化
暴雨是一定天气形势的产物,但地形对于暴雨的强度,落区等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一些特大暴雨往往是在特定的地形下产生的。地形的作用主要有几个方面:山脉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作用;喇叭口地形的辐合作用;地形通过影响云中微物理过程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对对流系统的组织合增强作用;产生地形性尺度系统等。
暴流是大雨时在坡面上进行线状冲蚀的流水,一次暴雨可在坡面上冲出浅沟。土壤冲刷严重坡面,60年可冲出一条长100m,宽20m,深10m的冲沟(广东德庆)。广东五华的暴流冲沟,长50m以上的,一般不过100m。冲沟发育的密度,如江西宁都黄坡,每平方公里中有冲沟长度6.2km,冲沟面积占总坡面面积34%,这种坡面地貌的变迁即成为植被分化的依据。如腐殖质累积厚的芒萁群落,由于土质肥厚,向阳处每为桃金娘灌丛。芒萁群落向桃金娘、岗松群落转变。
在具有完整暴流地形的沟谷中,沟脑部分的集水盆每成为崩岗地形(即崩口)。这时,崩口冲出的沙泥,在沟口处堆成冲积扇,可埋没植被,使山坡成为不毛之地。 三、溪流作用下,溪谷和山坡面植被的分化
暴流冲沟切割山坡,不断深入,当切到地下水面深度时,地下水流出成泉,使沟谷中出现流水,称为溪谷。这时,多水阴湿的溪谷就和向阳的干旱山坡面分化成为两种不同的生态环境,在华南山地常表现为沟谷中常绿阔叶林和山坡面上的马尾松草坡植被的分化。溪谷地带成为水源林区,而山坡则成为水土流失地段。
溪谷两坡由于日照较少,水分湿气充足,(下转第231页)灌丛草坡中,可以见到喜光耐旱的散生木棉树,至于喜光常绿树如鸭脚木、鸟榄、重阳木、黄杞等则更是各地常见的植物。
此外,从地理学上看,华南是热带季风气候,从植被类型看来,是“雨林”类型,它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比如丘陵、山地等。
对于丘陵来说,丘陵区草坡、马尾松林最多,只有在村前、村后受人为保护下或沿溪谷湿润地带的次生林中,才看出一些雨林景色。因为丘陵区地势低,在300m以下,水源缺乏,小河也不多,河流多为过境河。在山坡上多为草坡或松林,马尾松在华南丘陵地上还不是稳定群落,如苗木生长补好,要人工除草,芒萁也对苗木有害,林间不见幼苗,伐后不能萌生,发育慢。
山地的植被类型的显著特征就是垂直分带现象。它不同于丘陵,其表现为气温的降低。山地在300m以上,如按上升每100m,下降0.6℃计,山地气温比平地低上1.8℃。上升气流由不饱和变成饱和,水汽拆出成云成雨,越高越冷,故植被也随山地高度而分成几带。山地雨林特点是亚热带树种较多,因山地较冷有利亚热带树种下移。落叶树种较少,因山地云雾大,木本蕨类增加,如树蕨即常见。上层树种中,椎、桢楠等多见。山上为山地常绿林,又称山地照叶林。这里地温、多湿、大风,故林内结构简单,树形变矮,树种较简单,每有苔藓类发育。在山顶部位且可发展为山地苔藓林。山顶矮林是强风影响为主。较高山地在山地照叶林上即出现混交林、针叶林到高山灌丛草地,可见植被的分化是受地形因素而产生。
一棵树木、一株草、一棵玉米等都是植物,但却不是植被。毛主席说有些人“只是树木,不见森林”,是比喻“只見局部,不见全部”,所以植被对植物个体来说,它是一个整体,全面的概念。因此,看待植被的问题时,不能只看一方面,要考虑到与它相互关联的多种因素。
参考文献
[1] 曾昭璇.植被的地形分化论[J].华南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2):88~102
[2] 申云霞.气候、地形、植被、与西部环境重建[J].西北植物学报,2000,20(2):317~320
[3] 孙建华,赵思雄,华南“94.6”特大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其环境场研究[J].大气科学,2002,26(5):63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