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的体香
一直不喜欢小城福鼎的空气,其实福鼎的空气也不是太差,然而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回到小镇沙埕,回到海边,我才发现,福鼎的空气缺少海水的味道,那种咸咸腥腥的水的气味。
一直不喜欢小城福鼎的夜晚,每每辗转反侧于午夜,望着空洞而染着怪异颜色的天空,听着市侩的嘈杂,总觉得,少了什么。回到小镇沙埕,回到家,我睡得无比安适,透过薄薄窗帘淡淡投入房间的月白,港湾中挂机船的声音伴着虫声,这才安心了啊。
我爱这片海。
吃完饭一不小心就散步到了码头,海风里有薄薄的盐霜,墨绿色的渔网毫无规则地铺在码头上,像是海水的嫁衣,蟹笼则安静地趴在退潮的滩涂上,有一个中年女人在拾螺。
海朝我柔软地笑着,时间在这里巧妙地更迭。
干净的地方
小镇沙埕有许多的村落,其中有11个海上的小村落统称“下片”。古朴的瓦房,保护完好的古城门、小堡、古树,湛蓝的海水,小岛,怪石,山丘上的杜鹃茅草……
据村民说,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趣规:哪个妇女家里的活计最有男人帮忙,就说明哪个妇女最有“魅力”,就多了“骂街”的资本。像张婶儿和王姨吵架了,端起架势在街头巷口开骂,开口便可以说自己干活儿有多少毛头囝仔来帮忙,而对方……之类的话。
千万不要误会,在这些小村子里,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出海捕鱼去,回来的时间也少,村里女人们干点活不容易,村里少数的男人便来帮个忙,只是至于这些最终为什么能成为“骂街”的资本,就不得而知了。
那些妇女都是纯朴而美丽的,几个同学的母亲就来自那里,她们个个素面朝天,一口亲切的方言。她们极为好客,每每去到她们家里串门,大大的搪瓷茶缸就被抱上了堂屋中间的大桌,总是会用讲得十分勉强的普通话来招呼我,让我喝点茶水,有时候鱼鲜捕得多了,就送我一两袋。更多时候,可以看到她们在纺线织网,绿色的网绳像是她们初嫁刚青葱美丽的容颜,而白色的细网,则是她们逐年苍老,头上结成的“趼”,心里抽出的丝。
想象中的海
记忆里总有那么一片海,和现在的港湾不同,没有崭新的码头和灯光船,那是一片,我从未见过却存于记忆中的。
是呓语,从父母唇齿间不经意的幻梦般的流泻,那是遥望去的一港湾湖蓝色,而靠近端详则是一掬透明的绿。
童年的他们,坐在破旧码头,小脚丫子浸在水里,小小的白晶鱼调皮地围绕:嘴里嘎嘣嘎嘣咀嚼着廉价的零嘴儿,贫穷却有着清贫的快乐:盐腥味的小镇面茶,味道比藕粉还要好;蒜块状的糖果,一分钱的甜蜜;土制的炒豆子,用手帕仔细包好揣进兜里……
小舢板,大渔船,墨绿色的网,亚麻色的网,大篾筐里满当当的鱼,从海里捞上来的时候还泛着光,像银锭子也像元宝。
那时候的渔民虽谈不上富裕,但吃食方面却是极不错的。别的人家可能得折腾到集市上去买鱼,渔民家里的鱼都快堆成小山了,吃都吃不完,余下的卖点钱,日子过得挺滋润,真正的“年年有余”。
当年的奶奶还是个年轻并勤劳的妇人,她仔细地料理爸爸和伯伯的生活,带鱼像一圈圈盘绕的银色腰带,摆在扁扁的小篾筐中,悬在矮屋的横梁,大青蟹塞满了许多篓子,这些青蟹通常会送给山上干农活的亲戚,过意不去的他们不会让篓子空着回来,地瓜油菜会重新把它塞满……爸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有柔和得像水一样且粼粼的微光。
我是渔民的后代,我家往上数三代,都是渔民。户口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和家人所在的村落:沙埕镇水生村。水生,多妥帖的名字,水里生出,依水而长,我知道,我的血管里淌着海。
编辑/梁宇清
一直不喜欢小城福鼎的空气,其实福鼎的空气也不是太差,然而总感觉少了点儿什么。回到小镇沙埕,回到海边,我才发现,福鼎的空气缺少海水的味道,那种咸咸腥腥的水的气味。
一直不喜欢小城福鼎的夜晚,每每辗转反侧于午夜,望着空洞而染着怪异颜色的天空,听着市侩的嘈杂,总觉得,少了什么。回到小镇沙埕,回到家,我睡得无比安适,透过薄薄窗帘淡淡投入房间的月白,港湾中挂机船的声音伴着虫声,这才安心了啊。
我爱这片海。
吃完饭一不小心就散步到了码头,海风里有薄薄的盐霜,墨绿色的渔网毫无规则地铺在码头上,像是海水的嫁衣,蟹笼则安静地趴在退潮的滩涂上,有一个中年女人在拾螺。
海朝我柔软地笑着,时间在这里巧妙地更迭。
干净的地方
小镇沙埕有许多的村落,其中有11个海上的小村落统称“下片”。古朴的瓦房,保护完好的古城门、小堡、古树,湛蓝的海水,小岛,怪石,山丘上的杜鹃茅草……
据村民说,当地有一个不成文的趣规:哪个妇女家里的活计最有男人帮忙,就说明哪个妇女最有“魅力”,就多了“骂街”的资本。像张婶儿和王姨吵架了,端起架势在街头巷口开骂,开口便可以说自己干活儿有多少毛头囝仔来帮忙,而对方……之类的话。
千万不要误会,在这些小村子里,大多数青壮年男子都出海捕鱼去,回来的时间也少,村里女人们干点活不容易,村里少数的男人便来帮个忙,只是至于这些最终为什么能成为“骂街”的资本,就不得而知了。
那些妇女都是纯朴而美丽的,几个同学的母亲就来自那里,她们个个素面朝天,一口亲切的方言。她们极为好客,每每去到她们家里串门,大大的搪瓷茶缸就被抱上了堂屋中间的大桌,总是会用讲得十分勉强的普通话来招呼我,让我喝点茶水,有时候鱼鲜捕得多了,就送我一两袋。更多时候,可以看到她们在纺线织网,绿色的网绳像是她们初嫁刚青葱美丽的容颜,而白色的细网,则是她们逐年苍老,头上结成的“趼”,心里抽出的丝。
想象中的海
记忆里总有那么一片海,和现在的港湾不同,没有崭新的码头和灯光船,那是一片,我从未见过却存于记忆中的。
是呓语,从父母唇齿间不经意的幻梦般的流泻,那是遥望去的一港湾湖蓝色,而靠近端详则是一掬透明的绿。
童年的他们,坐在破旧码头,小脚丫子浸在水里,小小的白晶鱼调皮地围绕:嘴里嘎嘣嘎嘣咀嚼着廉价的零嘴儿,贫穷却有着清贫的快乐:盐腥味的小镇面茶,味道比藕粉还要好;蒜块状的糖果,一分钱的甜蜜;土制的炒豆子,用手帕仔细包好揣进兜里……
小舢板,大渔船,墨绿色的网,亚麻色的网,大篾筐里满当当的鱼,从海里捞上来的时候还泛着光,像银锭子也像元宝。
那时候的渔民虽谈不上富裕,但吃食方面却是极不错的。别的人家可能得折腾到集市上去买鱼,渔民家里的鱼都快堆成小山了,吃都吃不完,余下的卖点钱,日子过得挺滋润,真正的“年年有余”。
当年的奶奶还是个年轻并勤劳的妇人,她仔细地料理爸爸和伯伯的生活,带鱼像一圈圈盘绕的银色腰带,摆在扁扁的小篾筐中,悬在矮屋的横梁,大青蟹塞满了许多篓子,这些青蟹通常会送给山上干农活的亲戚,过意不去的他们不会让篓子空着回来,地瓜油菜会重新把它塞满……爸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有柔和得像水一样且粼粼的微光。
我是渔民的后代,我家往上数三代,都是渔民。户口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我和家人所在的村落:沙埕镇水生村。水生,多妥帖的名字,水里生出,依水而长,我知道,我的血管里淌着海。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