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欣赏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有效的文学阅读积累、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促使学生的文学欣赏从自发走向自觉;另一方面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阶段性目标要求,引导学生深入体验生活,培养自己敏锐、厚重的情感力。
关键词:有效积累;主体意识;阶段要求;情感力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加强有效积累
没有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是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基石。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吸纳——释放”的心理过程,没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吸纳,文学欣赏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来说,积累是基础,这其中还包括社会生活积累、优秀文化积累、情感体验积累、语言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酝酿生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阅读吸收,二是实践体验。文学作品欣赏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积累的重要途径。其独特性在于文学作品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认识生活、感受文化和体验情感的平台,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怎样积累、从哪里着手,则需要教师系统指导。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学生要广读熟背。从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上来说,文质兼美的篇目自然是多多益善,这主要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中加强指导,有针对性地筛选梳理出古今中外不同样式的文学必读书目,成为将来选学的依据,让学生的欣赏有目可依。目前许多语文课程标准上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积累提出了相应的背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阅读篇目。讲清目的和要求,分阶段安排;指导课外阅读,品评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进入由浅入深的文学欣赏训练序列。
第二,加强文学史介绍,指导名著的阅读欣赏。因为每一部名著都是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任何一篇名著的欣赏都离不开社会及文学发展的轨迹,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客观准确地理解文学现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一个需要有量的积累而产生质的突破的过程。
第三,注意生活贮存和语言、情感、体验积累。文学欣赏的积累一方面是作家作品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生活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作者利用自己内在的情感、认识来评判作品的情感及认识的过程。文学欣赏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含义涵盖了整个人生。多组织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体验积累的活动是实现学生文学欣赏积累的重要手段。目前,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已成为有效积累的重要前提,成为培养积累能力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文学欣赏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快速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学生实现良好积累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文学欣赏积累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学欣赏,利用潜在的欣赏时机时时处处进行欣赏积累。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文学欣赏意识大都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而没有得到细心呵护和培养,以至于形不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文学欣赏教学在诸多方面都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促使学生文学欣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学生进行欣赏积累及欣赏能力培养的关键。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欣赏的主体还给学生,也为学生有效提高积累提供了可能。在这里,“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而显示出充分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来实现。
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的认识活动取代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奉送”真理,而缺少自己去发现真理的心理准备;教师则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去瞎摸乱撞,不如“全盘授予”来得省事。整个文学欣赏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头有尾而取消了过程,而文学欣赏积累的效度正在于“过程性”之中。由于整个欣赏缺乏内容感知,缺乏想象发挥和情感共鸣,当然就谈不上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了,积累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把欣赏主体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着眼点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获得认识的飞跃,让学生在不断受到欣赏实践成功的鼓舞下,逐步感受到自己作为欣赏主体的价值而产生欣赏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所构想的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就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予以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的历练,这正是学生在心理上、能力上逐步成为主体的关键。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在文学欣赏积累上得到质和量的提高、欣赏效度的提高,而且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这对学生文学欣赏意识的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要讲究科学性,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是欣赏能力形成的保障。按照由低到高的能力训练体系,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构成一定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说是经过努力训练可以解决的,冲突解决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学欣赏信心的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这种阶段性目标要求同时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近期培养提出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向的培养要求,为学生的文学欣赏实践能力提出近期发展目标,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有线索可依。这种能力发展的“阶梯状”目标,往往由于认知冲突的解决能诱发学生更大的欣赏兴趣,也便于学生的文学欣赏培养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螺旋式能力培养结构,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欣赏要求有能力层次上的差别,便于能力的稳步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及时补充文学欣赏所需的各种社会认知、生活体验、文化积累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促使学生按照近期目标自觉要求自己,有意识地进行欣赏实践和锻炼。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出阶段性要求,一方面要遵循文学欣赏培养的科学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欣赏意志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这是文学欣赏意识培养的关键。
四、训练敏锐、厚重的情感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某种情感的物化实体,具有无可置疑的情感价值。在欣赏过程中,作品的情感信息自然而然会向欣赏者释放,与此相对应,欣赏者就要具备接受这种信息、感应这种情感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力”。文学欣赏是一种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欣赏者对作品内容的情感力决定着欣赏中的情感活动。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艺术修养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运用,所以在文学欣赏中艺术修养的高低、生活阅历的深浅和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情感体验能力的强弱。
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是强烈而粗犷的,满怀激情而又充满多变,但同时会显现出温柔、细腻、敏感的特点。在文学欣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欣赏对象身上时,情感的唤醒、激发就比较敏锐,容易引起情感反应。文学欣赏中面对新奇事物的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对情感的刺激自然感应强烈,感应力也显得更加敏锐活跃。
在文学欣赏中想追求一种对文学内涵的审美把握,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愉悦和思想陶冶,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概括,除了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与文学解读对象有关的基本知识、表现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善感的心,尽其所能去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感体验,加强文学欣赏中情感的厚度和深度。作为有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应该深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广泛地了解生活,体验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获得更多的生活营养和审美情感经验,充实自己文学欣赏中情感体验能力在厚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
责编:许何
关键词:有效积累;主体意识;阶段要求;情感力
一、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加强有效积累
没有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本之木。适当的文学阅读积累是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基石。文学欣赏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吸纳——释放”的心理过程,没有大量的文学作品的吸纳,文学欣赏就无异于缘木求鱼,训练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来说,积累是基础,这其中还包括社会生活积累、优秀文化积累、情感体验积累、语言积累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酝酿生成。积累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阅读吸收,二是实践体验。文学作品欣赏为学生提供了一条积累的重要途径。其独特性在于文学作品为欣赏者提供了一个认识生活、感受文化和体验情感的平台,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怎样积累、从哪里着手,则需要教师系统指导。
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列出必读书目,学生要广读熟背。从艺术价值和认识价值上来说,文质兼美的篇目自然是多多益善,这主要要求教师在学生的阅读积累中加强指导,有针对性地筛选梳理出古今中外不同样式的文学必读书目,成为将来选学的依据,让学生的欣赏有目可依。目前许多语文课程标准上都针对学生某一方面的积累提出了相应的背诵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阅读篇目。讲清目的和要求,分阶段安排;指导课外阅读,品评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使学生进入由浅入深的文学欣赏训练序列。
第二,加强文学史介绍,指导名著的阅读欣赏。因为每一部名著都是独特的历史与社会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地位。任何一篇名著的欣赏都离不开社会及文学发展的轨迹,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客观准确地理解文学现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是一个需要有量的积累而产生质的突破的过程。
第三,注意生活贮存和语言、情感、体验积累。文学欣赏的积累一方面是作家作品的积累,另一方面是生活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文学欣赏的过程就是作者利用自己内在的情感、认识来评判作品的情感及认识的过程。文学欣赏从这个角度上说,其含义涵盖了整个人生。多组织能够加强学生的社会体验积累的活动是实现学生文学欣赏积累的重要手段。目前,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已成为有效积累的重要前提,成为培养积累能力需要着重考虑的关键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使学生具备文学欣赏的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快速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学生实现良好积累的两个重要条件。
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语文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多的是依赖于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的“教”。在文学欣赏积累过程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原则,使学生自觉地进行文学欣赏,利用潜在的欣赏时机时时处处进行欣赏积累。从调查中发现,学生的文学欣赏意识大都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而没有得到细心呵护和培养,以至于形不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文学欣赏教学在诸多方面都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培养学生的欣赏意识,促使学生文学欣赏从自发走向自觉,是学生进行欣赏积累及欣赏能力培养的关键。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欣赏的主体还给学生,也为学生有效提高积累提供了可能。在这里,“主体”指一切实践着、认识着的人。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最终是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和认识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因而显示出充分的主动性。而教师的作用就是促使学生更好地达到预期的认识目标,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的主体。因此,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能通过对学生的因势利导来实现。
文学欣赏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的认识活动取代学生的认识活动,学生习惯于等待教师“奉送”真理,而缺少自己去发现真理的心理准备;教师则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去瞎摸乱撞,不如“全盘授予”来得省事。整个文学欣赏的过程对学生来说有头有尾而取消了过程,而文学欣赏积累的效度正在于“过程性”之中。由于整个欣赏缺乏内容感知,缺乏想象发挥和情感共鸣,当然就谈不上深刻的感悟和认知了,积累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把欣赏主体还给学生,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把着眼点移到学生的实践上来,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在欣赏实践中获得认识的飞跃,让学生在不断受到欣赏实践成功的鼓舞下,逐步感受到自己作为欣赏主体的价值而产生欣赏的热情。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他所构想的从“教”到“不教”的过程,就包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实践予以指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的历练,这正是学生在心理上、能力上逐步成为主体的关键。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在文学欣赏积累上得到质和量的提高、欣赏效度的提高,而且随着学生的独立意识、求知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等心理素质也得到同步发展,这对学生文学欣赏意识的形成将产生重大影响。
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阶段性目标和要求
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要讲究科学性,按照科学的规律进行文学欣赏能力培养是欣赏能力形成的保障。按照由低到高的能力训练体系,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阶段性目标要求,一方面可以与学生的认知构成一定的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说是经过努力训练可以解决的,冲突解决的过程对学生的文学欣赏信心的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另一方面,这种阶段性目标要求同时对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近期培养提出带有一定强制性意向的培养要求,为学生的文学欣赏实践能力提出近期发展目标,使学生的文学欣赏有线索可依。这种能力发展的“阶梯状”目标,往往由于认知冲突的解决能诱发学生更大的欣赏兴趣,也便于学生的文学欣赏培养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的螺旋式能力培养结构,同一作品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欣赏要求有能力层次上的差别,便于能力的稳步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及时补充文学欣赏所需的各种社会认知、生活体验、文化积累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促使学生按照近期目标自觉要求自己,有意识地进行欣赏实践和锻炼。教师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出阶段性要求,一方面要遵循文学欣赏培养的科学性要求;另一方面要对欣赏意志力的培养也起到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这是文学欣赏意识培养的关键。
四、训练敏锐、厚重的情感力
文学作品是作家某种情感的物化实体,具有无可置疑的情感价值。在欣赏过程中,作品的情感信息自然而然会向欣赏者释放,与此相对应,欣赏者就要具备接受这种信息、感应这种情感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感力”。文学欣赏是一种伴随着强烈情感活动的形象思维,欣赏者对作品内容的情感力决定着欣赏中的情感活动。欣赏者的情感体验能力一方面取决于艺术修养和实际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取决于欣赏者想象力的充分运用,所以在文学欣赏中艺术修养的高低、生活阅历的深浅和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决定着情感体验能力的强弱。
在一般情况下,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是强烈而粗犷的,满怀激情而又充满多变,但同时会显现出温柔、细腻、敏感的特点。在文学欣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表现在欣赏对象身上时,情感的唤醒、激发就比较敏锐,容易引起情感反应。文学欣赏中面对新奇事物的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强,对情感的刺激自然感应强烈,感应力也显得更加敏锐活跃。
在文学欣赏中想追求一种对文学内涵的审美把握,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愉悦和思想陶冶,并从中提炼出具有人生意义的哲理性概括,除了具备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与文学解读对象有关的基本知识、表现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储备,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善感的心,尽其所能去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感体验,加强文学欣赏中情感的厚度和深度。作为有积极人生态度的大学生,应该深入自己所处时代的生活,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广泛地了解生活,体验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一颗善感的心和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获得更多的生活营养和审美情感经验,充实自己文学欣赏中情感体验能力在厚度和深度方面的不足。
责编:许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