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历腊月二十二,舍烹村村民张松一家宰杀了一头400余斤的年猪,虽然仅5口人,张松一家却经营着一处超市和一家客栈,加上工资和入股分红,收入已然可观。
舍烹村,地处乌蒙山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普古乡娘娘山下。曾经,这里是贫困村寨、“穷乡僻壤”的代表,也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张松一家生活的改观,正得益于“三变”改革。
“保守估计,通过‘三变’改革,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娘娘山旅游公司董事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说。
一条宽阔平整的公路,拉近了娘娘山与外界的距离。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娘娘山附近的村民进趟城都不是一件易事。
13岁那年,张松坐上大伯的中巴车到最近的县城,早上4点出发,晚上12点才能回到家。如今,单程仅需一个半小时。
随着交通的改善,娘娘山的游客量也迅速增加。除本地人外,张松发现外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很多来自云南、四川、广东、重庆、北京等地。”
谈及目前的生活状态,张松的话语中透着满足,“如今出行很便利,快递可以送到乡镇,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购买物品,了解外界发展情况。”
《民生周刊》记者看到,舍烹村的特色农业园、科技示范园已初具规模。据了解,5年前这里还只是苞谷地和荒山。
2011年,六盘水市舍烹村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00多元。和其他贫困山村面临着类似问题一一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门路,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叶利军,曾是六盘水本地记者,他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来采访时的印象:“当时这里什么产业都没有,村民住的是草房和土房,泥泞的山路隔绝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
经过几年发展,娘娘山附近的村民已实现脱贫。“几年前村民多数出去务工,留守人员仅占全部人口约30%;如今,70%的村民回乡发展,在家创业的小老板很多。”陶正学说。
不仅是村民,因为“三变”改革富起来的还有村集体。“目前,每个自然村村集体至少都有20多万元,多者7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村集体经济空壳的尴尬局面。”陶正学透露。
山还是从前的山,水还是从前的水,是什么让娘娘山有了如此巨变?
拥有资源,却无资本,守着绿水青山却忍受贫穷,这是几年前娘娘山面临的尴尬局面。
2012年5月,陶正学带着3亿多元回到家乡,与陶永川、郭跃、杜关红等7人成立了银湖合作社。如何激活沉睡的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他当时要解决的难题。
陶正学找到的办法是:通过合作社或公司运作,娘娘山附近村庄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村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农民的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简而言之,就是“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也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三变”改革。其中,村民可用土地或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为提高村民入股的积极性,可以多人合入一股,农户自己筹集10万元,陶正学垫资10万元。
按照“三变”改革的制度设计,农民一般可获得3种收入:一是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领取工资;二是土地租金;三是按股返利,农民股东可以参与分红。
陶正学发现,农村存在着资源分散、资金分散、思想不统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他又带头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占股20%,娘娘山周边的8个村形成“联村”,抱团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資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目前,娘娘山景区已完成了218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依托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将娘娘山打造成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观光园,这是陶正学的设想,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记者采访中获悉,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领导以及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学者曾到娘娘山展开调研。
作为“三变”发起人,陶正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殊荣。2017年9月,经贵州省政府推荐,并经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审议,农业部同意增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
从2014年起,六盘水市探索推广“三变 特色农业”、“三变 乡村旅游”等10多种模式。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从资产资源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从而成为“股份农民”。
如今,“三变”已成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鼓励性政策。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发布,由六盘水市娘娘山发端的“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
舍烹村,地处乌蒙山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普古乡娘娘山下。曾经,这里是贫困村寨、“穷乡僻壤”的代表,也是“三变”改革的发源地。张松一家生活的改观,正得益于“三变”改革。
“保守估计,通过‘三变’改革,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内,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娘娘山旅游公司董事长、普古乡娘娘山联村党委书记陶正学说。
山村之变
一条宽阔平整的公路,拉近了娘娘山与外界的距离。曾经,因为交通闭塞,娘娘山附近的村民进趟城都不是一件易事。
13岁那年,张松坐上大伯的中巴车到最近的县城,早上4点出发,晚上12点才能回到家。如今,单程仅需一个半小时。
随着交通的改善,娘娘山的游客量也迅速增加。除本地人外,张松发现外地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游客很多来自云南、四川、广东、重庆、北京等地。”
谈及目前的生活状态,张松的话语中透着满足,“如今出行很便利,快递可以送到乡镇,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购买物品,了解外界发展情况。”
《民生周刊》记者看到,舍烹村的特色农业园、科技示范园已初具规模。据了解,5年前这里还只是苞谷地和荒山。
2011年,六盘水市舍烹村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只有700多元。和其他贫困山村面临着类似问题一一缺资金、缺技术、缺产业、缺致富门路,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
叶利军,曾是六盘水本地记者,他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来采访时的印象:“当时这里什么产业都没有,村民住的是草房和土房,泥泞的山路隔绝了村民与外界的交流。”
经过几年发展,娘娘山附近的村民已实现脱贫。“几年前村民多数出去务工,留守人员仅占全部人口约30%;如今,70%的村民回乡发展,在家创业的小老板很多。”陶正学说。
不仅是村民,因为“三变”改革富起来的还有村集体。“目前,每个自然村村集体至少都有20多万元,多者70多万元,彻底改变了村集体经济空壳的尴尬局面。”陶正学透露。
山还是从前的山,水还是从前的水,是什么让娘娘山有了如此巨变?
“三变”改革
拥有资源,却无资本,守着绿水青山却忍受贫穷,这是几年前娘娘山面临的尴尬局面。
2012年5月,陶正学带着3亿多元回到家乡,与陶永川、郭跃、杜关红等7人成立了银湖合作社。如何激活沉睡的资源,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这是他当时要解决的难题。
陶正学找到的办法是:通过合作社或公司运作,娘娘山附近村庄的荒山、河流、洞穴、森林、水域、河滩、自然风光和村民的土地等自然资源,被量化成集体和村民的资产,农民的闲散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变成了股金,农民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
简而言之,就是“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这也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三变”改革。其中,村民可用土地或现金入股,每股20万元。为提高村民入股的积极性,可以多人合入一股,农户自己筹集10万元,陶正学垫资10万元。
按照“三变”改革的制度设计,农民一般可获得3种收入:一是在合作社打工,每月领取工资;二是土地租金;三是按股返利,农民股东可以参与分红。
陶正学发现,农村存在着资源分散、资金分散、思想不统一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他又带头创办了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公司,合作社占股20%,娘娘山周边的8个村形成“联村”,抱团发展。
穷则变,变则通。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村的土地、劳动力、資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目前,娘娘山景区已完成了21800余亩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
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依托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将娘娘山打造成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观光园,这是陶正学的设想,如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记者采访中获悉,国务院扶贫办、农业部、财政部等部委领导以及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校学者曾到娘娘山展开调研。
作为“三变”发起人,陶正学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等多项殊荣。2017年9月,经贵州省政府推荐,并经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审议,农业部同意增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承担农村“三变”改革试验任务。
从2014年起,六盘水市探索推广“三变 特色农业”、“三变 乡村旅游”等10多种模式。通过“三变”改革,让农民从资产资源中获得财产性收入,从而成为“股份农民”。
如今,“三变”已成为全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鼓励性政策。2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文件发布,由六盘水市娘娘山发端的“三变”改革连续两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