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私募产品接连“清盘”背后是业绩的不尽如人意。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所有可参考阳光私募的业绩回报为-6.65%,基本复制大盘同期业绩。
在公募基金之后,阳光私募产品、基金专户也逐渐走下“神坛”。由于业绩持续下跌,不少阳光私募和基金专户产品净值纷纷逼近“70/80”止损线,今年以来已有不少私募产品清盘。
分析人士认为,清盘危机中业绩下滑是主要原因,但从行业角度看,清盘理应成为市场常态,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
阳光私募清盘之忧
对于阳光私募行业来说,2011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是业绩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是时而传来的“清盘”消息让行业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
5月27日,鼎弘义投资在网站发布公告,宣布解散旗下唯一信托产品鼎弘义1期,这并不是今年以来唯一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据私募排排网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有12只,其中包括新东风成长、深蓝1号、以太5号、以太3号、宝华1号、鼎弘义1期、新华同威1号。而结构化产品中,今年以来也有多只产品清盘,其中包括新泉1期。
随着市场的下跌,更有上百只阳光私募产品净值逼近清盘红线,阳光私募正面临一波清盘浪。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众多人士涌进这个行业。据朝阳永续的数据,截至6月20日,阳光私募存续中的产品规模达1623亿元,较去年底1473亿元的测算规模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成立的产品多达322只,为阳光私募带来约300亿元-4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私募产品接连“清盘”背后是业绩的不尽如人意。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所有可参考阳光私募的业绩回报为-6.65%,基本复制大盘同期业绩。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大多数阳光私募产品收益为负,不少产品净值已逼近“70/80”产品清盘线。
所谓“70/80”线,是信托公司在私募产品成立之初设立的业绩止损线,“当业绩跌至这一水平,产品就会无条件清盘。”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有结构化产品中有这样的规定,净值跌破0.85元就会清盘,而近两年来非结构化产品中也开始引入止损线,一般定为0.7元或者0.8元,所以被称作“70/80”线。
在最新披露的私募产品净值中,共有24只非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7元以下。此外有13只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85元或以下。按照一般止损线非结构化产品0.7元、结构化产品0.85元来考量,上述私募产品正面临清盘的风险。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产品净值在逼近止损线之前,信托公司一般会提示投资者警惕清盘风险。“比如止损线是0.8元,当净值跌至0.85元时,投资者就可以选择赎回或者持有,但各产品之间的规定各有不同。”
除了净值跌至止损线被强制清盘外,大幅赎回导致产品规模过低也会被清盘。鼎弘义1期就将“清盘”归结于渠道原因,而6月初,一家深圳私募的新产品由于规模不足2000万元而宣布发行失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方表示,由于一些产品一段时间规模达不到标准,缩水严重,因此清盘。
当然,也应该看到,阳光私募近几年的累计收益非常可观,远远跑赢沪深300指数。
朝阳永续私募基金指数显示,私募基金今年的业绩走势基本形成了一个斜下的整理平台,但相对沪深300指数的走势仍相对平稳。从该指数基期2006年12月31日至今,私募基金跑赢沪深300指数80多个百分点,而且已经突破了2007年底市场在6124点顶部形成的收益率高点,但沪深300指数还处于6124点下跌以来的腰部以下。这或许是阳光私募产品发行规模依然大于清盘规模的主要原因。
多只专户逼近0.8元防线
在近期市场泥沙俱下的大跌中,遭遇冲击的远不止私募基金,部分基金“一对多”产品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跌破面值的产品比比皆是,个别产品的净值更是距离0.8元“防线”一步之遥。
从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公布的40多只一对多产品单位净值可以看到,相当部分的专户产品在暴跌中受伤惨重。截至6月20日,有1只一对多产品单位净值为0.807元,亏损幅度近20%,另有3只一对多产品的单位净值徘徊在0.85元上方。另一些银行渠道也反映,在当前惨淡的市况下,多只产品净值分布在0.8元-0.9元区间。
一位基金研究员表示,本轮基金一对多净值的集中下跌发生在今年4月中下旬,5月底6月初之后问题集中爆发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一对多配置重点多在中小盘股。渠道数据显示,此前一月间净值跌幅超过5%的产品不在少数,个别产品的跌幅甚至超过了8%。
部分专户理财产品会在合同中约定,在资产净值下行到一定位置,强制要求该产品将股票仓位降至一定区域,锁住进一步下行的风险。虽然并不是所有产品都和客户有类似止损线的约定,但是在实际操作纪律中,0.8元基本是业内坚守的底线。一般在净值跌到0.9元以下或者0.85元左右的时候,专户投资经理就会强制减仓,避免专户净值触及0.8元的底线。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旗下几只专户产品在3000点左右就将仓位降到了两至三成,因此目前几只产品的净值仍维持在0.9元以上。但他同时也坦言,在实际操作中,对踏空反弹行情的担忧同样存在,因此选择完全空仓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继续下探,一对多产品仍将承受巨大压力。
如果看得更远一些,即使暂时不会像阳光私募那样面临清盘近忧,基金一对多产品也面临产品到期后客户不愿再续而被迫终止的远虑。如果市场不能呈现赚钱效应,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继续困绕基金一对多业务。
相对于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清盘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基金专户还是阳光私募甚至是公募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清盘都将成为常态。
“做得好继续生存,做得不好被市场淘汰,这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公司人士认为,近年来私募行业扩充太快,风险控制和公司建设都没跟上,“只要你当半年的投资冠军,资金规模就能很快从5000万元变成5亿元,但你能管好吗?清盘的制度就是你如果管不好,摔下来的速度同样快。”
如果把清盘当成是投资行业“市场淘汰”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在另一程度上促进着行业的创新发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私募开始尝试将对冲等机制引入产品设计,目前市场中性、宏观策略等多类型对冲基金形式已经在国内投资市场出现。分析人士认为,引入做空设计可以让产品真正实现“绝对收益”,利于解决在熊市中为客户赚钱的难题。
在公募基金之后,阳光私募产品、基金专户也逐渐走下“神坛”。由于业绩持续下跌,不少阳光私募和基金专户产品净值纷纷逼近“70/80”止损线,今年以来已有不少私募产品清盘。
分析人士认为,清盘危机中业绩下滑是主要原因,但从行业角度看,清盘理应成为市场常态,有利于促进行业发展。
阳光私募清盘之忧
对于阳光私募行业来说,2011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是业绩大幅下滑,另一方面是时而传来的“清盘”消息让行业有些风雨飘摇的感觉。
5月27日,鼎弘义投资在网站发布公告,宣布解散旗下唯一信托产品鼎弘义1期,这并不是今年以来唯一清盘的阳光私募产品。据私募排排网提供的数据,今年以来,清盘的非结构化产品有12只,其中包括新东风成长、深蓝1号、以太5号、以太3号、宝华1号、鼎弘义1期、新华同威1号。而结构化产品中,今年以来也有多只产品清盘,其中包括新泉1期。
随着市场的下跌,更有上百只阳光私募产品净值逼近清盘红线,阳光私募正面临一波清盘浪。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众多人士涌进这个行业。据朝阳永续的数据,截至6月20日,阳光私募存续中的产品规模达1623亿元,较去年底1473亿元的测算规模有所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今年成立的产品多达322只,为阳光私募带来约300亿元-400亿元的增量资金。
私募产品接连“清盘”背后是业绩的不尽如人意。根据Wind资讯统计,截至6月20日,今年以来所有可参考阳光私募的业绩回报为-6.65%,基本复制大盘同期业绩。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大多数阳光私募产品收益为负,不少产品净值已逼近“70/80”产品清盘线。
所谓“70/80”线,是信托公司在私募产品成立之初设立的业绩止损线,“当业绩跌至这一水平,产品就会无条件清盘。”一位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一开始只有结构化产品中有这样的规定,净值跌破0.85元就会清盘,而近两年来非结构化产品中也开始引入止损线,一般定为0.7元或者0.8元,所以被称作“70/80”线。
在最新披露的私募产品净值中,共有24只非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7元以下。此外有13只结构化产品的净值在0.85元或以下。按照一般止损线非结构化产品0.7元、结构化产品0.85元来考量,上述私募产品正面临清盘的风险。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产品净值在逼近止损线之前,信托公司一般会提示投资者警惕清盘风险。“比如止损线是0.8元,当净值跌至0.85元时,投资者就可以选择赎回或者持有,但各产品之间的规定各有不同。”
除了净值跌至止损线被强制清盘外,大幅赎回导致产品规模过低也会被清盘。鼎弘义1期就将“清盘”归结于渠道原因,而6月初,一家深圳私募的新产品由于规模不足2000万元而宣布发行失败。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袁方表示,由于一些产品一段时间规模达不到标准,缩水严重,因此清盘。
当然,也应该看到,阳光私募近几年的累计收益非常可观,远远跑赢沪深300指数。
朝阳永续私募基金指数显示,私募基金今年的业绩走势基本形成了一个斜下的整理平台,但相对沪深300指数的走势仍相对平稳。从该指数基期2006年12月31日至今,私募基金跑赢沪深300指数80多个百分点,而且已经突破了2007年底市场在6124点顶部形成的收益率高点,但沪深300指数还处于6124点下跌以来的腰部以下。这或许是阳光私募产品发行规模依然大于清盘规模的主要原因。
多只专户逼近0.8元防线
在近期市场泥沙俱下的大跌中,遭遇冲击的远不止私募基金,部分基金“一对多”产品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跌破面值的产品比比皆是,个别产品的净值更是距离0.8元“防线”一步之遥。
从招商银行网上银行公布的40多只一对多产品单位净值可以看到,相当部分的专户产品在暴跌中受伤惨重。截至6月20日,有1只一对多产品单位净值为0.807元,亏损幅度近20%,另有3只一对多产品的单位净值徘徊在0.85元上方。另一些银行渠道也反映,在当前惨淡的市况下,多只产品净值分布在0.8元-0.9元区间。
一位基金研究员表示,本轮基金一对多净值的集中下跌发生在今年4月中下旬,5月底6月初之后问题集中爆发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一对多配置重点多在中小盘股。渠道数据显示,此前一月间净值跌幅超过5%的产品不在少数,个别产品的跌幅甚至超过了8%。
部分专户理财产品会在合同中约定,在资产净值下行到一定位置,强制要求该产品将股票仓位降至一定区域,锁住进一步下行的风险。虽然并不是所有产品都和客户有类似止损线的约定,但是在实际操作纪律中,0.8元基本是业内坚守的底线。一般在净值跌到0.9元以下或者0.85元左右的时候,专户投资经理就会强制减仓,避免专户净值触及0.8元的底线。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专户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旗下几只专户产品在3000点左右就将仓位降到了两至三成,因此目前几只产品的净值仍维持在0.9元以上。但他同时也坦言,在实际操作中,对踏空反弹行情的担忧同样存在,因此选择完全空仓并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市场继续下探,一对多产品仍将承受巨大压力。
如果看得更远一些,即使暂时不会像阳光私募那样面临清盘近忧,基金一对多产品也面临产品到期后客户不愿再续而被迫终止的远虑。如果市场不能呈现赚钱效应,这个问题将在未来继续困绕基金一对多业务。
相对于近年来资产管理行业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清盘多少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不少分析人士认为,无论是基金专户还是阳光私募甚至是公募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清盘都将成为常态。
“做得好继续生存,做得不好被市场淘汰,这才是正常的市场竞争。”上海一家大型私募公司人士认为,近年来私募行业扩充太快,风险控制和公司建设都没跟上,“只要你当半年的投资冠军,资金规模就能很快从5000万元变成5亿元,但你能管好吗?清盘的制度就是你如果管不好,摔下来的速度同样快。”
如果把清盘当成是投资行业“市场淘汰”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在另一程度上促进着行业的创新发展。2010年下半年以来,不少私募开始尝试将对冲等机制引入产品设计,目前市场中性、宏观策略等多类型对冲基金形式已经在国内投资市场出现。分析人士认为,引入做空设计可以让产品真正实现“绝对收益”,利于解决在熊市中为客户赚钱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