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不等闲 义务打扫廿三年

来源 :老来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47470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汪清县烈士陵园附近,人们总会看到一位老人手拿铁锹,清理路上的垃圾。她叫金莲顺,今年已经78岁了。自从退休后,金莲顺一直义务扫街扫厕,至今已有23年,她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雷锋老人”。
  背着家人打扫公厕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在全国上下最早开展向雷锋、焦裕禄、王进喜等先进人物学习时,金莲顺老人就开始将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到笔记本上,一学就是40多年,金莲顺老人的学习笔记足有14厘米厚。1989年,金莲顺从单位汪清县林业局退休,就开始学雷锋,为社会做些有益的事。金莲顺在生活中发现,县内部分公厕无人打扫,便决定承担起打扫公厕卫生的任务。对此,她的家人都很反对。因为金莲顺常年患有冠心病、丙肝、神经衰弱等疾病,家人都很担心打扫公厕会影响她的健康。
  尽管如此,金莲顺还是背着家人,隔三差五拿着清扫工具到附近公厕,默默地割除杂草、收拾垃圾等,直到她把自己给自己制定的工作量全部完成之后才去休息。就这样,清扫公厕的活,她一干就是20多年。
  多年修路扫街
  用坏扫帚五六十把
  2004年,老人在街上散步时发现,在汪清县江北街汪清二中到啤酒厂路段布满泥土沙石,杂草丛生,路很不好走。于是,金莲顺又担当起了这段道路的义务“保洁员”。因为该路段土质坚硬,打扫起来难度很大,杂草只能等到土质松软之后才能处理。于是,金莲顺就等到雨后地面被浸湿松软了,再拿着镰刀和锄头去清理。有时,雨停了会又下了起来,她就冒雨坚持除草。在这样的天气里干活,她没少滑倒、摔倒,甚至还因摔倒受过几次伤,但她一直坚持修路扫街,直到2006年11月这段道路维修完成。
  2009年,金莲顺又发现,通往县烈士陵园的道路特别脏,除了路边一丛丛的杂草和一堆堆的垃圾之外,还有人畜粪便。她就又拿着铲子和扫帚等工具,来到此处清扫。到了秋天,从路旁的杨树上掉落下来的树叶满地都是,刚扫完一遍,一阵风吹过,地上就又堆满了树叶。那段日子,她基本上一天要清理出将近两小翻斗车的树叶。除了打扫卫生,她还在一些道路两旁的空闲地种植花草,每年都要种上千株的花木。为保护花草成活,天旱时,金莲顺就自己挑水浇灌花草,每次都需要上千斤水,她就一桶桶、一趟趟地来回拎……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做着卫生清洁的工作,笤帚和扫帚用坏了五六十把,铁铲子用坏了10多把。
  奉献爱心
  为贫困户捐款6000余元
  多年来,每次有捐款活动,金莲顺都积极参与,捐款捐物。几年下来,她累计为灾区和贫困户捐款达6000余元,捐衣物600多件。金莲顺说,只要她有一口气在,就要为社会多做一些好事。
  
其他文献
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印发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为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口户籍迁移管理政策,老年人将有望随着子女迁移户口,以便于子女赡养老人。  规划称,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
期刊
俗话说:夏日炎炎正好眠。每到炎热的夏季来临,不少人都有睡不醒的感觉。殊不知,老年人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如果在夏季总是感觉身体没力气,睡不醒,就需要格外留心了,或许这是身体给你发出了报警信号。    警报一:心脏病  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时刻指挥和协调着人体进行的所有活动。由于大脑在工作时所需的氧和营养物质主要靠心脏泵到大脑的血液(在心脏每收缩一次射出的血液中,有1/5流向了大脑)来提供
期刊
北京王府井华灯初放,一个佝偻的身影慢慢挪向街边的垃圾桶,伸手去里面摸塑料瓶。这位李老太来自无为县,已经94岁了,她每晚都要来捡废品,攒点钱,给74岁的女儿侯老太看病吃药。她们的故事感动很多人,一些北京市民专门赶到王府井给她们送瓶子、捐东西。  半小时挪动百余米  拖着铁架,从一个垃圾桶挪向另一个垃圾桶,停下来伸手去摸里面的塑料瓶。王府井的夜色里,李老太的身影依然很容易引起注意。她走得很慢,半小时才
期刊
家住丹阳姜家园新村的87岁老人戴璧城,27年坚持参加自学考试,并以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啃”完了近60门大学课程,并先后获得省广播电视大学金融专业、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南京大学联合颁发的经济管理专科和经济学本科毕业证书,相当于读完了3所大学。如今,这位年龄最大的自考毕业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日语专业的自学考试,而且13门课程已经通过8门。  花甲之年欲圆大学梦  走近丹阳这位了不起的老人,我们
期刊
清晨,当和煦的春风透过阳光吹遍无锡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开始了又一天忙碌的生活。无锡公花园的东门外依旧聚集着一些手艺人。其中有一位老人在踩耳,老人衣着简陋,工具箱也很落伍。但是,他的很多客人的话让我们触动,“我在这儿掏了十年耳朵。”简单的言语中,我们感受到了老顾客对手艺人的肯定和赞许,这是普通的百姓生活。  但老人和继承他的技艺的儿子们都同样对生活有着梦想。他们想开个店,我们看到了老人和其儿子对真正融
期刊
“看到子女一天到晚这里聚会、那里应酬,我却只能呆在家里做做家务,我可不能这么‘out’下去了。”家住临港新城的谭凤英今年61岁,近日,我们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和几个老姐妹聚完会回来,“我上午10点多就去参加聚会了,一直吃到下午2点多才各自回家。”谭凤英还带回来了半个蛋糕,“一个退休的老教师买了一个大蛋糕过来,我们吃不完,就打包带点回来给孙子吃吃。”  谭凤英说,年纪大了,接受新事物的水平比不上年轻
期刊
在天津南开区延生里有一个名为“路姐发屋”的社区理发室。这是一间13平方米的简陋小屋,其主人是现年54岁的理发师路俊英。10余年来,“路姐发屋”的主人美名远播。这美名来自她精湛的美发技艺,来自她一直保持同行业最低位的收费标准,来自她对那些孤老病残和新生婴儿不分远近、不计报酬地上门服务,更来自她近百次热心为临终者整理容貌的非凡之举。    为近百名临终者服务    有些饱受疾病折磨后的患者,临终时身体
期刊
青山区有一对普通夫妇,从1989年搬到友谊社区后,23年如一日照顾对门的一对老夫妇,不管是修炉子、晒被子,还是交水电费、退休年审……事无巨细,甚至谁敲婆婆家的门,都是他们先开门看看,“把个关”,他们认可了,婆婆才会开门。夫妇俩说,“我们一起住了二十几年,当一家人了。”  提起欧阳夫妇,街坊邻里无不竖起大拇指。    【故事】  1989年欧阳夫妇从工人村搬到冶金街友谊社区35街56门8号,与芦兰香
期刊
没有婚礼、没有喜宴、甚至都没有亲友的祝福,40年前,如花年龄的李世凤毅然放弃城市安逸舒适的工作和生活,随心爱的男人到贫穷艰苦的农村安家落户。  40年来,李世凤无怨无悔地付出。在艰难的岁月里,她用最纯真、最衷情的爱默默支持着丈夫,让他从一个山村的无名小伙成长为全国响当当的“故事大王”;她用最温暖的胸怀哺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让她们长大成人,并双双拥有了幸福的家庭。  而这一切,她的丈夫与女儿们铭记于
期刊
华灯初上的街道,那疾驶的车辆闪着高高低低、若明若暗的灯,犹如故乡年迈者熟悉而慈祥的目光。其中,那一双最低、最暗的灯,仿佛是奶奶的眼睛。  忘不了,黎明时分,那一声声轻轻的呼唤。似童年上空日日与我为伴的云朵,伴着清晨暖暖的和风,飘入我少年甜甜的梦乡。当我和弟弟、妹妹开始穿衣起床时,喷香的葱油饼、浓浓的米粥和星月馋嘴的目光早已聚齐。饱餐过后,当我们打起饱嗝时,奶奶已经把每人的书包和成串的叮咛挂在我们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