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我国文言文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抒写着祖先的喜怒哀乐,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文言文的独特语法体系与当今西化的现代文语法相去甚远,这就是现在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感到枯燥吃力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情况,多数语文教师管用的办法不多,教学时,一般都在文言文的串讲上下功夫,而考试时,则训练学生大量做题。这样的教学不但学生学不好文言文,考试成绩也不会理想。诚然,文言文教学中固然需要串讲,习题训练也有必要,但一味地串译和做题,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和效果。那么,文言文教学应怎么做,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抓好文言文朗读是关键。
注重朗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书不厌千遍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耳熟能详的老话,都是在说朗读的作用。一代代大师巨匠都是在朗读中成长起来的,千百年的古代教学成就证明,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简单地说,文言文朗读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言写在纸上是死的,但是一旦读出来就是有声的。特别是古代汉语,尤其讲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有一种音乐感。这种音乐美感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会唤起他们的审美感受。人都是爱美的事物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当他们读起文言文的时候,即使暂时不懂其中意思,但语言的音乐美就已经把他们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油然而生。
二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此激发学生创造力。大家都知道,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多是写景文章,文章里优美的景色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会让学生更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朗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她)的心早已融化在那一片灿烂的云霞里;当学生诵读“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志听而下泪矣。”他(她)的想象早已和袁宏道一起飞到虎丘山,沉醉在那一片迷人的月色里。
三是可以让学生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深刻体会文章内容。古代作者在写文章时,是很讲究语言的平仄和抑扬顿挫的,此种妙处非朗读不能体会,光靠教师的讲会让这种趣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会离作者越来越远,更不要说把握文章的内容了。比如袁枚的《祭妹文》中,作者最后写到:“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老师只需深情读出,不要讲,学生只怕早已泣不成声了。这时候,教师适当分析文章内容,学生就会一下子抓住要点,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
那么,怎样进行朗读呢?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也是总说纷纭,但是我想有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规律及技巧,并进行文言文朗读强化训练。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以下四条路径:
1、读准字音,就是通过教师范读,或者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明读音,使学生准确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2、读得流畅顺达,就是教学时,在语气、语调及重音上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及训练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内容意义的基础上,对文章各种句式的读法加以指导。如陈述句要读得平缓,疑问句、祈使句要读得语调上扬,感叹句要语调降抑等等。这是对读的进一步要求,只有这一关过去了,才能在下一步读出文章的韵味。这一步要求学生断句正确,但不一定要有很准确的语气和语调。
3、读出情感和韵味,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融为一体,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这是比较高级的诵读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关键一步。一般说来,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做到读出文章的味道是不难达到的。
4、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背诵下来,只要前三步做好了,这一步一般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文章已经被学生全部理解,并装进自己的脑子,成了他(她)一生的财富。
文言文朗读教学方法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快读、慢读、夸张读等多种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环节,灵活运用,文言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朗读时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用心去引导学生用美的语气语调诵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注重朗读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书不厌千遍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耳熟能详的老话,都是在说朗读的作用。一代代大师巨匠都是在朗读中成长起来的,千百年的古代教学成就证明,朗读法是文言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简单地说,文言文朗读有以下几个好处:
一是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语言写在纸上是死的,但是一旦读出来就是有声的。特别是古代汉语,尤其讲究音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音乐性很强,有一种音乐感。这种音乐美感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会唤起他们的审美感受。人都是爱美的事物的,高中学生更是如此。当他们读起文言文的时候,即使暂时不懂其中意思,但语言的音乐美就已经把他们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自然就会油然而生。
二是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借此激发学生创造力。大家都知道,文质兼美的文章,大多是写景文章,文章里优美的景色就会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会让学生更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当学生朗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他(她)的心早已融化在那一片灿烂的云霞里;当学生诵读“比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志听而下泪矣。”他(她)的想象早已和袁宏道一起飞到虎丘山,沉醉在那一片迷人的月色里。
三是可以让学生更贴近作者的心灵,深刻体会文章内容。古代作者在写文章时,是很讲究语言的平仄和抑扬顿挫的,此种妙处非朗读不能体会,光靠教师的讲会让这种趣味消失得无影无踪,只会离作者越来越远,更不要说把握文章的内容了。比如袁枚的《祭妹文》中,作者最后写到:“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老师只需深情读出,不要讲,学生只怕早已泣不成声了。这时候,教师适当分析文章内容,学生就会一下子抓住要点,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
那么,怎样进行朗读呢?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也是总说纷纭,但是我想有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作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规律及技巧,并进行文言文朗读强化训练。
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以下四条路径:
1、读准字音,就是通过教师范读,或者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及工具书查明读音,使学生准确掌握文言文字词的正确读音、停顿方法。如在长句中的主谓间、较长的动宾间、较长的附加成分与中心语间、较长的并列间停顿等等,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
2、读得流畅顺达,就是教学时,在语气、语调及重音上能更准确地表达出文章的思想,要求教师注意指导及训练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内容意义的基础上,对文章各种句式的读法加以指导。如陈述句要读得平缓,疑问句、祈使句要读得语调上扬,感叹句要语调降抑等等。这是对读的进一步要求,只有这一关过去了,才能在下一步读出文章的韵味。这一步要求学生断句正确,但不一定要有很准确的语气和语调。
3、读出情感和韵味,就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将自己的感情与文章的感情融为一体,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感。这是比较高级的诵读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课文内容的关键一步。一般说来,只要教师指导到位,做到读出文章的味道是不难达到的。
4、熟读成诵,就是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把文章背诵下来,只要前三步做好了,这一步一般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至此,文章已经被学生全部理解,并装进自己的脑子,成了他(她)一生的财富。
文言文朗读教学方法不止以上这些,还有快读、慢读、夸张读等多种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朗读这个关键环节,灵活运用,文言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朗读时文言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真正用心去引导学生用美的语气语调诵读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在语文学习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