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合作学习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模式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所利用。本文对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由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甚至很难与人相处和交往,因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合作式学习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大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根本上达不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误区的造成从本质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新理念认识不够,总认为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完整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尊重学生意愿,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理论上讲,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还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性格方面,有的心思缜密,有的情感细腻;在行为方面,有的干练果断,有的慢条斯理;在知识能力方面,有的基础扎实,有的相对薄弱,等等。因此,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成绩差异等诸方面因素,由学生自由结合构成合作小组。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其中一名是学优生,一名是学困生,2—4名中等生,每个小组应该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每人在组内均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并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抽样调查各个小组的学习合作情况,并提出建议,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促使学生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任务明确,落实到人,分工合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惰性心理,没有能够承担起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因此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有合作意识,积极地互动、互助,主动承担起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做到“三会”,即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看法不同,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惟我独尊”的怪圈中走出来,形成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4.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但是,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择最恰当的合作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才能保证交流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学生往往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效果适得其反。
5.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怀,给予更多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似乎给那些性格外向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机会,而那些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由于有自卑怕错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往往不主动参与,袖手旁观,这不是合作学习所期望的。合作学习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与学优生一起给予弱势群体多方面的关怀、鼓励,更多地创造机会,使他们相信“我能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其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使师生都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0.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16-20.
[3]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学硕士论文.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5]沈翠莲.教学原理与设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
关键词: 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 实施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研究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一项重大的科研项目往往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而是由许多科研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目前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惟我独尊,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懂得,甚至很难与人相处和交往,因此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渗透合作式学习的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何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
在当今的学校教育教学中,大多存在这样一个误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时,有的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的学生则利用这个机会说闲话。这样的小组讨论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教师使用它,只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完成教师对教学的设计(以教师为中心)。这种小组讨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在根本上达不到“课标”中所要求的“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个误区的造成从本质上讲是由于教师对新理念认识不够,总认为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完整理解合作学习的意义,正确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在合作学习中注意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合作学习的监控,深入到学习小组中,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注意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
2.尊重学生意愿,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理论上讲,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不仅有共同的年龄特征,还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性格方面,有的心思缜密,有的情感细腻;在行为方面,有的干练果断,有的慢条斯理;在知识能力方面,有的基础扎实,有的相对薄弱,等等。因此,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个性特征、能力倾向、学习成绩差异等诸方面因素,由学生自由结合构成合作小组。合作小组一般由4—6人组成,其中一名是学优生,一名是学困生,2—4名中等生,每个小组应该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每人在组内均有不同的角色,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等,并有明确的分工,如组长要掌握小组学习的进程,安排发言顺序;“记录员”要记录小组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检查员”要检查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都完成了学习任务……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让小组成员定期交换分工,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抽样调查各个小组的学习合作情况,并提出建议,不定期地互换角色,以保证学生的积极参与性,促使学生各方面均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任务明确,落实到人,分工合作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喝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分工,产生了相互依赖的惰性心理,没有能够承担起完成共同任务的责任。因此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与目标,学生在小组讨论、合作时才会有集体责任感,有合作意识,积极地互动、互助,主动承担起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如做到“三会”,即会倾听、会质疑、会总结。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看法不同,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惟我独尊”的怪圈中走出来,形成荣辱与共的团队精神。当然,这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4.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选择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学习的保证。小组合作交流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形式,学生参与面广,参与效率高。但是,开展合作学习,不能单凭教师的意愿,想什么时候合作就什么时候合作,教师应当从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选择最恰当的合作时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才能保证交流有效进行。一般说来,学生往往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效果适得其反。
5.给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怀,给予更多的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似乎给那些性格外向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展示机会,而那些平时学习基础较差的弱势群体由于有自卑怕错心理,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往往不主动参与,袖手旁观,这不是合作学习所期望的。合作学习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各展其能,各得其所,在不同的起点上都有新的发展。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与学优生一起给予弱势群体多方面的关怀、鼓励,更多地创造机会,使他们相信“我能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仅仅意味着安排学生按小组坐在一起共同去完成一个任务,它需要教师对小组活动过程的各个方面,尤其结合学科的特点给予认真的思考和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其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合理、更有效,使师生都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0.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贡献[J].课程·教材·教法,2003,23,(8):16-20.
[3]陈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杭州大学教育系1997年教育学硕士论文.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S].2001.
[5]沈翠莲.教学原理与设计.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