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由常务副校长王守聪带领的中央农广校调研组在对陕西省安康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调研后,撰写了题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安康实践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农业部韩长赋部长高度重视,专此批示:“这篇调查报告很有新意,安康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经验很有借鉴意义。”安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上探索出村校合作、园校合作、企校合作等几种成功的培育模式,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本期全文刊登调研报告,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9月2日至5日,我们到陕西省安康市,走村串户、下园区访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总体看,安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认真研究推广。
一、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主体,探索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成功模式。
村(社)校合作的“忠诚模式”。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汉滨区忠诚村和罗家湾村,紧邻安康市区,属汉滨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群众有传统的蔬菜种植习惯。2009年10月在忠诚村党支部主导下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500亩土地开展蔬菜生产,2010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亩,合作社统一土地流转、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建设、设施装备、肥料农药施用、农产品销售,农户反租倒包、分户分散经营。合作社现有社员162户,注册资金280万元,总资产1455万元。园区按照“合作社抓两头,产中搞服务,农民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的模式运行。合作社抓好产前的良种引进和种苗繁育,产后的加工储藏和品牌销售。育苗和耕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还在城里建立本村村民承包的13个销售点,销售差价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半分配。同时,合作社为农户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这样农民成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去年本村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还在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本村农户乃至全区种菜能手在这里学习实训,实现了职业农民实训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园(场)校合作的“隆科模式”。位于旬阳县双河镇高坪村的隆科生态园区,是一种植大户领办的集种养加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生态园区。现有设施蔬菜大棚120个,日光温室 26 个,普通大棚 94 个。120个大棚分别由12名管理型工人承包,按照统一生产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产品品牌,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每个大棚最低可拿到6000元的基本收入。每个管理型工人聘请园区一名技术工人负责所承包大棚的技术指导,也根据需要聘请其他工人。农广校依托农业园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园区设立培训教室和实训基地,围绕园区蔬菜生产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关学习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班的班主任是园区业主,学员是承包大棚的园区工人和技术员。通过对设施蔬菜大户、园区专业技术工人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使之成为园区建设的技术性人才,也可以独立创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获得了高工资及稳定的社会保障,同时给园区带来稳定持续的高效益,形成了利益双赢的格局。
企校合作的“阳晨模式”。位于汉滨区的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拥有7家分公司,2家控股公司,4家直属养殖基地。公司成立了养猪产业联盟,养殖大棚全部由养殖能手承包,公司提供从生产计划、种猪提供、技术承包、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公司把生产环节和利润让给农民,农民成为公司的职业养猪户。汉滨区农广校依托阳晨牧业公司,以生猪养殖产业联盟户、公司一线员工为主要对象,校企合作举办生猪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培训教材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建立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培训思路,将整个教学内容归纳为50多个知识点和20多个技能操作程序,按照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教学,并编写了400多个练习题,供学员进行复习掌握。三个月的培训,即集中教学面授一个月、阳晨猪场实训实习一个月、分散回自己猪场生产实践一个月,教师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农民创业同步。
二、安康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和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同步成长,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同步繁荣。
在农村务农有了稳定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收入低是农民离开土地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首要因素。把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农业对从业者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家门口即可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拥有较高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职业收入。忠诚园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18元,比上年净增1056元,高出全区人均纯收入1298元。在旬阳隆科生态农业园区,承包大棚的管理型工人完成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稳定收益后,超出部分与业主6︰4分成,职业农民再聘用的工人收入每月也有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农,省下交通、食宿费用,跟外出务工收入差不多,还可照顾到家里的农活、老人和孩子。欧才明在园区承包了10个大棚,人不离村一年就能净赚10多万。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园区的袁修隆、城关的永治养殖场场长刘永厚、甘溪的顺兴养殖场场长向忠顺等职业农民的子女上大学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返乡子承父业发展农业产业,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这个职业有了社会地位。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农民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强烈的“离农”价值取向,农民劳动就业也缺乏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让“农民”正逐步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农民”资格需要准入,分了级别,职业农民有了理想的就地就近的工作岗位,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倾斜支持、技术干部的结对帮扶,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保险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成为了被羡慕、有尊严、有地位的群体,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说出了“当职业农民真好!” 转型期农村社会稳定有了保障。农民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环境是由农民主导的。忠诚村返乡务农青壮劳力达150人,约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隆科园区吸收本镇返乡务农青壮劳力约100人。可以预计,如果这些就业岗位充裕,返乡务农将成为当地的大趋势。农村适龄青年的回乡,使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农民家庭完整,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文化发展。收入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且是可持续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稳定下来、安居乐业,承担起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保障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安康创造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对全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使我们得到深刻启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措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必须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实训中成长。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有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农业或农村领域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接轨。有了产业支撑,才能留住农民在农村发展生产;在产业中农民才能提升经营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产业环节专业化服务的扩张,农业多功能效果的显现,专业化的技术岗位对农民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中农民可以得到实训教育,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培训,依托产业战场来练身手,在产业链中成长,再为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是必须与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帮扶中成长。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形态多元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力量。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扩大经营规模,科学组合和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新型经营主体着重产前产后服务,只把生产环节交给农民,消除了农民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决策风险,又直接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成本,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创造优良环境。
三是必须与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建设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系统的教育培训中持续成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到国家战略,属于公益性质,所以政府必须要抓,必须要有一个稳定机构来落实。首先是规划,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不是一事一训,更重要的是系统、持续的教育,需要从上而下的专门机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区域的差异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要有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要和产业布局结合。第二是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组织和整合农业教育资源,不仅是企业的教育资源,更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的作用。培育的主体是责任,多元培育是机制,需要通过专门机构来整合相关资源。第三是调控,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来调控资金、人数和服务,也需要协调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社会保障、技术推广等部门的配合。第四是检验、管理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果需要一个标准来考核和检验,要加强证后或者说培训后的管理,要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特别是要开展“结对帮扶”。安康市各级农广校做了大量细致的规范、指导工作,在各个环节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持续成长。
9月2日至5日,我们到陕西省安康市,走村串户、下园区访企业,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总体看,安康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上走出了一条实用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值得认真研究推广。
一、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依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以农广校为主体,探索形成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的成功模式。
村(社)校合作的“忠诚模式”。忠诚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汉滨区忠诚村和罗家湾村,紧邻安康市区,属汉滨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群众有传统的蔬菜种植习惯。2009年10月在忠诚村党支部主导下成立了汉滨区忠诚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年流转500亩土地开展蔬菜生产,2010年建成设施蔬菜基地1200亩,合作社统一土地流转、规划布局、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大棚建设、设施装备、肥料农药施用、农产品销售,农户反租倒包、分户分散经营。合作社现有社员162户,注册资金280万元,总资产1455万元。园区按照“合作社抓两头,产中搞服务,农民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的模式运行。合作社抓好产前的良种引进和种苗繁育,产后的加工储藏和品牌销售。育苗和耕地全部由合作社负责,合作社还在城里建立本村村民承包的13个销售点,销售差价生产者和销售者对半分配。同时,合作社为农户蔬菜种植提供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生产服务等。这样农民成为生产经营受益主体,去年本村外出打工者纷纷回村承包大棚,当上了名副其实的职业农民。合作社还在村里修建了1500平方米的职业农民教学培训中心,本村农户乃至全区种菜能手在这里学习实训,实现了职业农民实训与合作社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园(场)校合作的“隆科模式”。位于旬阳县双河镇高坪村的隆科生态园区,是一种植大户领办的集种养加相结合的较大规模的生态园区。现有设施蔬菜大棚120个,日光温室 26 个,普通大棚 94 个。120个大棚分别由12名管理型工人承包,按照统一生产安排、统一质量要求、统一产品品牌,产品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每个大棚最低可拿到6000元的基本收入。每个管理型工人聘请园区一名技术工人负责所承包大棚的技术指导,也根据需要聘请其他工人。农广校依托农业园区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园区设立培训教室和实训基地,围绕园区蔬菜生产的不同环节设计相关学习内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班的班主任是园区业主,学员是承包大棚的园区工人和技术员。通过对设施蔬菜大户、园区专业技术工人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培训,使之成为园区建设的技术性人才,也可以独立创业。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获得了高工资及稳定的社会保障,同时给园区带来稳定持续的高效益,形成了利益双赢的格局。
企校合作的“阳晨模式”。位于汉滨区的阳晨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种猪繁育、商品猪饲养、饲料研发生产、生物质能源开发和生态农业示范为一体的科技型龙头企业,拥有7家分公司,2家控股公司,4家直属养殖基地。公司成立了养猪产业联盟,养殖大棚全部由养殖能手承包,公司提供从生产计划、种猪提供、技术承包、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公司把生产环节和利润让给农民,农民成为公司的职业养猪户。汉滨区农广校依托阳晨牧业公司,以生猪养殖产业联盟户、公司一线员工为主要对象,校企合作举办生猪现代养殖技术培训班,免费为学员提供食宿、培训教材和日常生活用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培训。建立了一整套培训方案,坚持理论结合实践、实践巩固理论的培训思路,将整个教学内容归纳为50多个知识点和20多个技能操作程序,按照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进行教学,并编写了400多个练习题,供学员进行复习掌握。三个月的培训,即集中教学面授一个月、阳晨猪场实训实习一个月、分散回自己猪场生产实践一个月,教师全程跟踪服务指导,培训效果好,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农民创业同步。
二、安康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做法,有效地增强了农业农村的吸引力和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探索形成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的同步成长,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同步繁荣。
在农村务农有了稳定收入。农业比较效益低、从事农业收入低是农民离开土地最直接的原因,也是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首要因素。把农民的农业收入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是农业对从业者产生吸引力的前提条件。经过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在家门口即可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拥有较高的、稳定的、可持续的职业收入。忠诚园区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218元,比上年净增1056元,高出全区人均纯收入1298元。在旬阳隆科生态农业园区,承包大棚的管理型工人完成基本工作要求得到稳定收益后,超出部分与业主6︰4分成,职业农民再聘用的工人收入每月也有3000元左右。在家门口务农,省下交通、食宿费用,跟外出务工收入差不多,还可照顾到家里的农活、老人和孩子。欧才明在园区承包了10个大棚,人不离村一年就能净赚10多万。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园区的袁修隆、城关的永治养殖场场长刘永厚、甘溪的顺兴养殖场场长向忠顺等职业农民的子女上大学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农业相关专业,毕业后返乡子承父业发展农业产业,成为高学历、高素质的新一代新型职业农民。
农民这个职业有了社会地位。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农民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学校教育到家庭和社会教育,都有着强烈的“离农”价值取向,农民劳动就业也缺乏制度公平和机会公平。而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让“农民”正逐步实现从“身份”向“职业”的转变。“农民”资格需要准入,分了级别,职业农民有了理想的就地就近的工作岗位,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倾斜支持、技术干部的结对帮扶,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保险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等实实在在的实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在当地成为了被羡慕、有尊严、有地位的群体,让他们发自肺腑地说出了“当职业农民真好!” 转型期农村社会稳定有了保障。农民是农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农村社会环境是由农民主导的。忠诚村返乡务农青壮劳力达150人,约占全村劳动力的80%以上,隆科园区吸收本镇返乡务农青壮劳力约100人。可以预计,如果这些就业岗位充裕,返乡务农将成为当地的大趋势。农村适龄青年的回乡,使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农民家庭完整,缓解了农村空心化的问题,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文化发展。收入和社会地位明显提高,且是可持续的,从源头上减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让留在农村的农业劳动力稳定下来、安居乐业,承担起了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保障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的稳定,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为农村改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安康创造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可行路径,对全国具有典型的借鉴意义,使我们得到深刻启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和主要措施,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将伴随现代农业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必须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实训中成长。农民增收致富必须有特色主导产业支撑,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现代经济中,农业产业化归根结底就是扩大农产品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在农业或农村领域实现农业生产与市场的接轨。有了产业支撑,才能留住农民在农村发展生产;在产业中农民才能提升经营理念,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业产业规模,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农民收入得到持续稳定的提高;产业环节专业化服务的扩张,农业多功能效果的显现,专业化的技术岗位对农民素质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中农民可以得到实训教育,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培训,依托产业战场来练身手,在产业链中成长,再为产业的发展和扩张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二是必须与新型经营主体建设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帮扶中成长。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形态多元化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规模经营比例明显上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大量涌现,逐步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军力量。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扩大经营规模,科学组合和集约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新型经营主体着重产前产后服务,只把生产环节交给农民,消除了农民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决策风险,又直接降低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成本,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农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一体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程度低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民面临的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创造优良环境。
三是必须与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建设相结合,让职业农民在系统的教育培训中持续成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涉及到国家战略,属于公益性质,所以政府必须要抓,必须要有一个稳定机构来落实。首先是规划,新型职业农民需要的不是一事一训,更重要的是系统、持续的教育,需要从上而下的专门机构针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区域的差异制定详细的培育计划,要有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要和产业布局结合。第二是协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必须组织和整合农业教育资源,不仅是企业的教育资源,更要充分发挥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和推广部门的作用。培育的主体是责任,多元培育是机制,需要通过专门机构来整合相关资源。第三是调控,根据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来调控资金、人数和服务,也需要协调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社会保障、技术推广等部门的配合。第四是检验、管理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成果需要一个标准来考核和检验,要加强证后或者说培训后的管理,要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特别是要开展“结对帮扶”。安康市各级农广校做了大量细致的规范、指导工作,在各个环节均发挥了显著作用,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