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2月11日凌晨,在来自200多个国家和机构的代表进行了近14天的“马拉松”式谈判和数十小时最后的“加时冲刺”之后,南非德班气候大会的四份决议终于艰难降生。
大会通过的四份决议,一方面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根本诉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在2012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减排承诺;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照顾到欧盟主张,即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负责2020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安排。
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给予的评价是 “终于得到了我们满意的结果”。
然而,“终于”二字里包含了无数曲折和艰辛。
气候谈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国际多边参与的全球治理行为。如果说世界是公平的话,发展中国家应该拥有发展的权利;而发达国家应该为自己从工业革命就开始产生的碳排放,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买单。然而,有限的资源和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已容不得发展中国家再走发达国家那样肆意挥霍资源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应该在自己努力减排的同时,为不具备减排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世界显然是不公平的。减排的后果是经济发展减速和世界权力局势的更迭,这是发达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面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要求,发展中国家为求保全局势,也不得不妥协。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只能是在发展和减排的“两难”中艰难前行了。
12月3日,记者在迪拜转机前往德班的途中巧遇解振华。已经在旅途中颠簸近15个小时的他告诉记者,“路途虽远,但很值得”。
落地德班,在大会的最后一周“冲刺”时刻,面对加拿大、日本等国扬言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负面影响,和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提出的“搅局”要求,为了不让德班大会无果而终,解振华的日程表上大会、小会排得满满当当,奔走在会场和不同的会议室之间,与基础四国、77国集团、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反复多边或双边磋商。他的两位翻译为此也常常吃不上饭。
“中国代表团是本着积极、建设、开放的态度来的,希望与各国代表团一起努力,争取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积极进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会尽最大的努力,承担起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应尽义务,承担与能力相适应的进一步的减排目标。”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字字落地有声。
12月9日午夜,大会再次被拖入“加时赛”,德班会议无果而终的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最后时刻还在“搅局”而不是想“办成事”的一些西方国家,解振华怒了,还拍了桌子:“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给我讲道理?”
午夜时分的德班国际会议中心,掌声为中国雷动。
德班气候会议,一方面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而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对策;另一方面,它更是对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除了气候,全球还有诸如反恐、缉毒、抗击艾滋病等诸多事务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方式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是德班留给世界的一个范例:大家是自觉地遵守已经形成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气候框架公约,还是根据各自的利益肆意破坏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的“游戏规则”,是德班给每一个人的“选择题”。幸运的是,在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京都议定书》在德班逃过一劫。
当飞机从德班地面腾空的一瞬间,记者突然感到了一种喜悦:美丽的德班最终还是成为了通向未来的桥头堡,而不是国际多边合作历史中的“伤心地”。
大会通过的四份决议,一方面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根本诉求:发达国家从2013年起执行《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并在2012年5月1日前提交各自减排承诺;正式启动“绿色气候基金”,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照顾到欧盟主张,即成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负责2020年后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安排。
对于这样的结果,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给予的评价是 “终于得到了我们满意的结果”。
然而,“终于”二字里包含了无数曲折和艰辛。
气候谈判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国际多边参与的全球治理行为。如果说世界是公平的话,发展中国家应该拥有发展的权利;而发达国家应该为自己从工业革命就开始产生的碳排放,为自己的历史责任买单。然而,有限的资源和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已容不得发展中国家再走发达国家那样肆意挥霍资源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应该在自己努力减排的同时,为不具备减排能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世界显然是不公平的。减排的后果是经济发展减速和世界权力局势的更迭,这是发达国家所不能接受的。而面对发达国家的减排要求,发展中国家为求保全局势,也不得不妥协。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只能是在发展和减排的“两难”中艰难前行了。
12月3日,记者在迪拜转机前往德班的途中巧遇解振华。已经在旅途中颠簸近15个小时的他告诉记者,“路途虽远,但很值得”。
落地德班,在大会的最后一周“冲刺”时刻,面对加拿大、日本等国扬言退出《京都议定书》的负面影响,和一些西方国家不断提出的“搅局”要求,为了不让德班大会无果而终,解振华的日程表上大会、小会排得满满当当,奔走在会场和不同的会议室之间,与基础四国、77国集团、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代表反复多边或双边磋商。他的两位翻译为此也常常吃不上饭。
“中国代表团是本着积极、建设、开放的态度来的,希望与各国代表团一起努力,争取德班气候大会取得积极进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会尽最大的努力,承担起与中国发展阶段相对应的应尽义务,承担与能力相适应的进一步的减排目标。”解振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字字落地有声。
12月9日午夜,大会再次被拖入“加时赛”,德班会议无果而终的风险不断加大。面对最后时刻还在“搅局”而不是想“办成事”的一些西方国家,解振华怒了,还拍了桌子:“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发展,我们要消除贫困,我们要保护环境,该做的我们都做了,我们已经做了,你们还没有做到,你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给我讲道理?”
午夜时分的德班国际会议中心,掌声为中国雷动。
德班气候会议,一方面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而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对策;另一方面,它更是对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次重大考验。除了气候,全球还有诸如反恐、缉毒、抗击艾滋病等诸多事务需要通过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的方式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将是德班留给世界的一个范例:大家是自觉地遵守已经形成的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气候框架公约,还是根据各自的利益肆意破坏已经具备法律效力的“游戏规则”,是德班给每一个人的“选择题”。幸运的是,在中国、印度等基础四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努力下,《京都议定书》在德班逃过一劫。
当飞机从德班地面腾空的一瞬间,记者突然感到了一种喜悦:美丽的德班最终还是成为了通向未来的桥头堡,而不是国际多边合作历史中的“伤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