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610000
摘要:因成都地铁进入BT建设模式,施工阶段发生总工期变更,导致马鞍北路站在施工过程中增加变设计,增加轨排井基地。由于车站周边条件和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再增加轨排井孔洞,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巨大挑战。本文对马鞍北路站的设计、计算和监测数据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引言
在地铁建设中,轨道铺设的钢轨需从地面调入地铁车站和隧道底板上,单节钢轨达25米长,一般要求在结构板设置5mX30m临时孔洞,这样的孔洞称为轨排井。轨排井孔洞狭长,轨排井范围内不能阻挡物,一般在轨排井处,只考虑基坑支护(围护桩+锚索)独立受力,不将土压力传递到主体结构。因3号线一期总工期调整,原有铺轨基地设置无法满足短轨通的工期要求,故提出需在马鞍北路站站增设轨排井基地的要求。但马鞍北路站围护桩已施工完毕,基坑周边房屋密集,房屋基础距基坑距离为3米左右,基础埋深4~6米,结构外轮廓无法调整,不能采用桩+锚索围护支护形式,故采用了加强主体结构形式设计轨排井孔洞。
二、工程概况
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由城市东北走向西南,全长20.35km,全为地下线,共设置17座车站,马鞍北路站是一期工程中间站。本站为地下二层明挖车站,采用11m岛式站台。车站总长227m,标准段宽度为19.7m,带临时停车线242m,标准宽度10.2m。由于场地受限,在车站大里程端渡线处设置轨排井,轨排井孔洞大小为4mX27m,车站大里程端右线为盾构调出井孔洞7X11m。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经勘察查明[1],在本车站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土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基岩组成。各层土的构成和特征分布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1-1)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新近回填的碎石、砖块、近期拆迁遗留的建筑垃圾及原建筑基础和地坪残迹为主。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3-1-2)粘土:褐黄色,褐色,可塑。含铁锰质氧化物,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含少量灰白色粘土。
(3-2)粉质粘土:褐黄、灰褐、灰黄色,可塑。含铁锰质氧化物,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手搓砂感明显,裂隙不发育。
(3-5)中砂: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由长石、石英、云母细片、暗色矿物及岩屑组成,含少量卵石,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层间。
(3-6-2)稍密卵石:灰黄色~黄褐色,稍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8cm,个别达10cm,呈亚圆形。含55%~65%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性土。N120修正击数[2]一般为4~7击。
(3-6-3)中密卵石:褐黄色~黄色,中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4~10cm,呈亚圆形。含65%~70%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土。N120修正击数一般为7~10击。
(3-6-4)密实卵石:黄~黄褐色,密实,饱和,卵石粒径一般4~10cm,个别大于15cm,呈亚圆形。含70%~80%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土。N120修正击数大于10击。
2、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及应对措施
本车站范围无不良地质,存在的特殊岩土为人工填筑土、膨胀土。
<1> 人工填筑土
本车站人工填筑土为杂填土。杂填土以卵石土和碎石土为主,充填大量建筑垃圾。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
施工范围内全部挖除该层土,
<2> 膨胀土
(3-1-2)粘土自由膨胀率(FS)=44~48%,平均值为46%,蒙托石平均含量为11.52%,阳离子交换量平均为177.0mmol/Kg,(3-1-2)粘土判定为膨胀土[3],具弱~中等膨胀性,膨胀力为48.5~81.5kPa,平均值为69.0kPa,分级变形量sc为13.7~21.6mm,地基胀缩等级为Ⅰ级。膨胀土具有遇水软化、膨胀、崩解,失水开裂、收缩的特点。成都市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大气影响深度为3.0m。应对措施:及时封闭降低该土层含水率和膨胀力。
3、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1>地表水
该车站周边无地表水系流过。
<2>地下水
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土层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赋存于填土里的上层滞水,二赋存于卵石层的孔隙潜水。
(1)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粘土层之上的填土层中,受大气降水、沟渠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
由于其水量相对小,对地下工程基本无影响。
(2)砂、卵石土层中的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中砂(3-5)、卵石层(3-6)中。勘察期间测得本车站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6.9~7.3m、标高为496.31~497.29m.(3-6)层渗透系数约为18m/d,属强透水性[1]。
车站采用坑外降水至底板下0.5m。
<3>抗浮水位
抗浮为地表下3m。
4、地质参数建议值表
设计结构尺寸:结构顶板900mm、中板400mm、夹层板200mm、内隔墙300mm、底板1000mm、侧墙700、800mm,围护桩A1200@2000mm,钢支撑
A609,壁厚14mm,横向间距3500mm,纵向支撑在顶板、夹层板和中板位置。 轨排井孔洞旁为车站盾构调出孔洞,盾构孔洞封堵前需用钢支撑A609,壁厚14mm临时支撑轨排井孔洞。盾构孔洞封闭后拆除临时钢支撑,吊装钢轨。在轨排井开洞范围内中板永久孔洞全部临时封堵,轨排井孔洞封堵后再凿开封闭永久孔洞。
五、轨排井结构计算
1、工况一:盾构孔未封堵
在盾构井封堵前,轨排井须架设临时钢支撑,保证结构的稳定。计算采用sap2000进行结构分析,板采用shell单元模拟,梁,柱、支撑采用框架模拟。整体计算选取轨排井向两端各取15m进行建模,车站地基采用文克尔地基模型,土体对结构的弹性反力用弹簧代替,弹簧刚度依据详勘资料中的垂直基床系数和水平基床系数选取。由于车站在纵向上刚度十分大,在整体模型两端对车站的纵向位移进行约束。为安全起见,此次计算不考虑围护桩的有利作用。
荷载计算:
顶板、中板,风道板上施工荷载:5kN/m2;
土压力:FCT1=20×3.5X0.35=24.5 kN/ m2;
FCT2=0.35×12.48×20+24.5=112kN/ m2;
盾构施工期间端墙上超载:75*0.35=26.25 kN/ m2
先建立三维整体几何模型,再对板单元,框架单元赋予属性,施加荷载,对模型使用自动网格划分,最后进行计算。
2、工况二:盾构孔封堵,拆除轨排井内支撑,进行轨排施工
在盾构井封堵后,轨排井架设的临时钢支撑须拆除,进行轨排施工。计算采用sap2000进行结构分析,板采用shell单元模拟,梁,柱、支撑采用框架模拟。整体计算选取轨排井向两端各取15m进行建模,车站地基采用文克尔地基模型,土体对结构的弹性反力用弹簧代替,弹簧刚度依据详勘资料中的垂直基床系数和水平基床系数选取。由于车站在纵向上刚度十分大,在整体模型两端对车站的纵向位移进行约束。为安全起见,此次计算不考虑围护桩的有利作用。
荷载计算:
顶板、中板,风道板上施工荷载:5kN/m2;
土压力:FCT1=20×3.5X0.35=24.5 kN/ m2;
FCT2=0.35×12.48×20+24.5=112kN/ m2;
先建立三维整体几何模型,再对板单元,框架单元赋予属性,施加荷载,对模型使用自动网格划分,最后进行计算。
六、轨排井结构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为轨排井拆撑过程孔洞周边横梁横向变形值,符合计算预期值,结构安全。
七、结语
1、采用结构加强形式满足轨排井基地设置需求,但结构需进行严格建模计算,避免结构刚度小变形大产生裂缝。
2、采用此种结构加强形式比锚索+围护桩形式工期快,所需施工场地小,但后期凿除混凝土量大,成本高,浪费交大。
今后设计轨排井还需综合各种因素选择轨排井围护和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 马鞍北路站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年8月)
[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3]《铁路工程特殊性岩土工程勘察规程》(TB10038-2001,J126-2001)
摘要:因成都地铁进入BT建设模式,施工阶段发生总工期变更,导致马鞍北路站在施工过程中增加变设计,增加轨排井基地。由于车站周边条件和自身结构的复杂性,再增加轨排井孔洞,对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巨大挑战。本文对马鞍北路站的设计、计算和监测数据进行阐述和总结。
一、引言
在地铁建设中,轨道铺设的钢轨需从地面调入地铁车站和隧道底板上,单节钢轨达25米长,一般要求在结构板设置5mX30m临时孔洞,这样的孔洞称为轨排井。轨排井孔洞狭长,轨排井范围内不能阻挡物,一般在轨排井处,只考虑基坑支护(围护桩+锚索)独立受力,不将土压力传递到主体结构。因3号线一期总工期调整,原有铺轨基地设置无法满足短轨通的工期要求,故提出需在马鞍北路站站增设轨排井基地的要求。但马鞍北路站围护桩已施工完毕,基坑周边房屋密集,房屋基础距基坑距离为3米左右,基础埋深4~6米,结构外轮廓无法调整,不能采用桩+锚索围护支护形式,故采用了加强主体结构形式设计轨排井孔洞。
二、工程概况
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由城市东北走向西南,全长20.35km,全为地下线,共设置17座车站,马鞍北路站是一期工程中间站。本站为地下二层明挖车站,采用11m岛式站台。车站总长227m,标准段宽度为19.7m,带临时停车线242m,标准宽度10.2m。由于场地受限,在车站大里程端渡线处设置轨排井,轨排井孔洞大小为4mX27m,车站大里程端右线为盾构调出井孔洞7X11m。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经勘察查明[1],在本车站钻探揭露深度范围内,场地土由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基岩组成。各层土的构成和特征分布从上至下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
(1-1)杂填土:杂色,松散,稍湿。主要以新近回填的碎石、砖块、近期拆迁遗留的建筑垃圾及原建筑基础和地坪残迹为主。
<2>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3al+pl):
(3-1-2)粘土:褐黄色,褐色,可塑。含铁锰质氧化物,稍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局部含少量灰白色粘土。
(3-2)粉质粘土:褐黄、灰褐、灰黄色,可塑。含铁锰质氧化物,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夹少量铁、锰质氧化物,局部手搓砂感明显,裂隙不发育。
(3-5)中砂: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中密,由长石、石英、云母细片、暗色矿物及岩屑组成,含少量卵石,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卵石土层间。
(3-6-2)稍密卵石:灰黄色~黄褐色,稍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3~8cm,个别达10cm,呈亚圆形。含55%~65%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性土。N120修正击数[2]一般为4~7击。
(3-6-3)中密卵石:褐黄色~黄色,中密,饱和,卵石粒径一般4~10cm,呈亚圆形。含65%~70%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土。N120修正击数一般为7~10击。
(3-6-4)密实卵石:黄~黄褐色,密实,饱和,卵石粒径一般4~10cm,个别大于15cm,呈亚圆形。含70%~80%的卵石,充填中砂、砾石和少量粘土。N120修正击数大于10击。
2、不良地质与特殊岩土及应对措施
本车站范围无不良地质,存在的特殊岩土为人工填筑土、膨胀土。
<1> 人工填筑土
本车站人工填筑土为杂填土。杂填土以卵石土和碎石土为主,充填大量建筑垃圾。该层土均匀性差,多为欠压密土,结构疏松,多具强度较低、压缩性高、受压易变形的特点。
施工范围内全部挖除该层土,
<2> 膨胀土
(3-1-2)粘土自由膨胀率(FS)=44~48%,平均值为46%,蒙托石平均含量为11.52%,阳离子交换量平均为177.0mmol/Kg,(3-1-2)粘土判定为膨胀土[3],具弱~中等膨胀性,膨胀力为48.5~81.5kPa,平均值为69.0kPa,分级变形量sc为13.7~21.6mm,地基胀缩等级为Ⅰ级。膨胀土具有遇水软化、膨胀、崩解,失水开裂、收缩的特点。成都市大气影响急剧深度为1.35m,大气影响深度为3.0m。应对措施:及时封闭降低该土层含水率和膨胀力。
3、地下水类型及富水性
<1>地表水
该车站周边无地表水系流过。
<2>地下水
根据成都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场地土层及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地下水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赋存于填土里的上层滞水,二赋存于卵石层的孔隙潜水。
(1)上层滞水
上层滞水主要赋存于粘土层之上的填土层中,受大气降水、沟渠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为其主要补给源。
由于其水量相对小,对地下工程基本无影响。
(2)砂、卵石土层中的孔隙潜水
孔隙潜水赋存于中砂(3-5)、卵石层(3-6)中。勘察期间测得本车站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为6.9~7.3m、标高为496.31~497.29m.(3-6)层渗透系数约为18m/d,属强透水性[1]。
车站采用坑外降水至底板下0.5m。
<3>抗浮水位
抗浮为地表下3m。
4、地质参数建议值表
设计结构尺寸:结构顶板900mm、中板400mm、夹层板200mm、内隔墙300mm、底板1000mm、侧墙700、800mm,围护桩A1200@2000mm,钢支撑
A609,壁厚14mm,横向间距3500mm,纵向支撑在顶板、夹层板和中板位置。 轨排井孔洞旁为车站盾构调出孔洞,盾构孔洞封堵前需用钢支撑A609,壁厚14mm临时支撑轨排井孔洞。盾构孔洞封闭后拆除临时钢支撑,吊装钢轨。在轨排井开洞范围内中板永久孔洞全部临时封堵,轨排井孔洞封堵后再凿开封闭永久孔洞。
五、轨排井结构计算
1、工况一:盾构孔未封堵
在盾构井封堵前,轨排井须架设临时钢支撑,保证结构的稳定。计算采用sap2000进行结构分析,板采用shell单元模拟,梁,柱、支撑采用框架模拟。整体计算选取轨排井向两端各取15m进行建模,车站地基采用文克尔地基模型,土体对结构的弹性反力用弹簧代替,弹簧刚度依据详勘资料中的垂直基床系数和水平基床系数选取。由于车站在纵向上刚度十分大,在整体模型两端对车站的纵向位移进行约束。为安全起见,此次计算不考虑围护桩的有利作用。
荷载计算:
顶板、中板,风道板上施工荷载:5kN/m2;
土压力:FCT1=20×3.5X0.35=24.5 kN/ m2;
FCT2=0.35×12.48×20+24.5=112kN/ m2;
盾构施工期间端墙上超载:75*0.35=26.25 kN/ m2
先建立三维整体几何模型,再对板单元,框架单元赋予属性,施加荷载,对模型使用自动网格划分,最后进行计算。
2、工况二:盾构孔封堵,拆除轨排井内支撑,进行轨排施工
在盾构井封堵后,轨排井架设的临时钢支撑须拆除,进行轨排施工。计算采用sap2000进行结构分析,板采用shell单元模拟,梁,柱、支撑采用框架模拟。整体计算选取轨排井向两端各取15m进行建模,车站地基采用文克尔地基模型,土体对结构的弹性反力用弹簧代替,弹簧刚度依据详勘资料中的垂直基床系数和水平基床系数选取。由于车站在纵向上刚度十分大,在整体模型两端对车站的纵向位移进行约束。为安全起见,此次计算不考虑围护桩的有利作用。
荷载计算:
顶板、中板,风道板上施工荷载:5kN/m2;
土压力:FCT1=20×3.5X0.35=24.5 kN/ m2;
FCT2=0.35×12.48×20+24.5=112kN/ m2;
先建立三维整体几何模型,再对板单元,框架单元赋予属性,施加荷载,对模型使用自动网格划分,最后进行计算。
六、轨排井结构监测数据
监测数据为轨排井拆撑过程孔洞周边横梁横向变形值,符合计算预期值,结构安全。
七、结语
1、采用结构加强形式满足轨排井基地设置需求,但结构需进行严格建模计算,避免结构刚度小变形大产生裂缝。
2、采用此种结构加强形式比锚索+围护桩形式工期快,所需施工场地小,但后期凿除混凝土量大,成本高,浪费交大。
今后设计轨排井还需综合各种因素选择轨排井围护和结构形式。
参考文献:
[1]《成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 马鞍北路站详细勘察阶段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2年8月)
[2]《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01)
[3]《铁路工程特殊性岩土工程勘察规程》(TB10038-2001,J12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