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初探

来源 :中学理科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高中物理课程体现了物理学自身及其与经济、文化、社会互动发展的时代性要求,成为实现高中新课程总目标和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最佳载体。本文对如何应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关键词: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课堂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育的任务和使命,要求在课程实施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与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课程理论家约瑟夫·施瓦布所倡导的学生有效学习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认为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尝试去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才能在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能力。
  物理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建立在以实验为基础的“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增强实践能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较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在“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课堂教学实践中,“问题”是体现教师的点拨作用与展现学生探究学习有效的载体,“引领”主要是指注意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合作”是指生与生之间、师与生之间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互动关系,“探究”是指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所采用的学习行为方式。“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大致可归纳如下:
  情境构建→猜想并提出问题→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合作与探究(实验)→收集数据→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汇报与交流→测试、反馈与完善。
  一、构建情境,合理猜想,提出问题
  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有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构建一个合理的问题情境十分重要,将学生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设计出一系列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有效知识作铺垫,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正迁移,让学生去感受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比如,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寻找问题;在需要研究的课题上寻找问题;在新知识的生长点上寻找问题;在新、旧知识的异、同点上寻找问题;在知识应用上寻找问题;在课本结论中寻找问题等等。当然,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时间和实验条件的制约,不可能都适合通过课堂的探究来解决,教师应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抓住主要的问题开展进一步的讨论,不仅节省了时间,同时又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上选修3-1“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安培力”时,我通过“铝箔天桥”的学生分组小实验,让学生在感受安培力的存在的同时,对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讨论、猜想,很好的实现了构建情境,合理猜想、提出问题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为这节课的后续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环节。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是分不开的。两者在教学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教学过程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展示、体现了学科思维活动、思维方式及方法,而这种思维方式、方法恰恰是学生进行问题自主探究的基础。当然,提出问题并不等于分析、解决问题,还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体验和已学知识,通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大胆的猜想、合乎逻辑的推理、亲自动手实验加以验证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加工信息、分析问题,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研究与探索,需要师生、生生间相互交流信息,尤其是让学生有较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在分析以及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空间;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要调控好课堂,构建师生间、生生间多向多维的交流方式;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修3-1“探究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安培力”时,我在学生讨论、提出安培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归类为三类猜想:⑴安培力的大小可能与电流的大小有关;⑵安培力的大小可能与磁场的强弱有关;⑶安培力的大小可能与导线的长短有关;把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探究一类猜想,在引导学生讨论、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提出教师的看法,由学生决定最终的改进方案并实验验证,最后三组实验全部取得了成功,这充分体现了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所带来的良好成效。
  三、交流汇报,点评归纳,总结提升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讨论、设计实验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以及反馈、矫正“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巩固、深化对所学新知的理解与掌握,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让学生训练的问题要“选得精”、“练得活”,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或启发性;教师点评要“精辟、得法”,不仅让学生能感悟到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还要针对学生思路阻塞的地方,指点思考方向,揭示知识的关联,将那些易被学生忽视的隐性条件挖掘出来,要引导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的重、难点,及时做好课堂小结,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让知识得以提升,也培养、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评价能力。
  四、课堂测试,反馈评价,拾遗补缺
  课堂测试是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理解、形成能力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教授的内容、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层次情况设计检测题,利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口头、书面的动脑、动手练习,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有利教师和学生进行拾遗补缺,从而达到对本节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理解,顺利实现本节课的教学和学习目标。
  这一环节,我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为每个学生各准备2张标有学生姓名、用硬纸片做成的反馈卡,四个面分别涂上红、黄、蓝、黑颜色,分别对应测试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学生认为哪个选项正确就把对应的颜色朝向老师,可以准确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进行教学矫正,同时也可以对少数学生对症下药、因人施教,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他教师也纷纷加以采用。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教学中对“问题引领、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粗浅理解和尝试,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它的内涵,改进实施的技巧和手段,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并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3]白炳汉.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跟踪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备受各界关注,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学习方法等五个要素,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以多元化的角度既让学生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营造课堂的民主氛围、创设物理问题情景、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及改革实验教学方式等多维视角,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创新能
摘 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高中生数学学习效能感”为测量工具对545名中学生进行施测,考察所调查学校高中生数学学习效能感的发展特点,并对回收数据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分析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在所调查的学校高中生的数学学习效能感在性别、年级、班级性质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文理科班级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高中生;数学;学习效能感  1 问题提出  随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
论述了开展社区消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全社会、同步走、紧结合、高起点的思路和模式.
摘 要: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在课前,应大量收集有用的教学材料,认真组织教学结构,设计好教学过程,让学生参与到事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创新的能力。  关键词:情境教学;兴趣;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