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自觉全身乏力、头痛1个月.头痛呈胀痛,尤其是左颞部显著,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未予治疗.近一周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视力模糊.无肢体瘫痪.神经专科检查可见双侧视力减弱及局部视野缺损.患者于1987年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左颞部颅内表皮样囊肿切除手术,术前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半年内抽搐3次,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伴有尿失禁,脑电图正常,外院
【机 构】
:
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110001,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女,42岁,无明显诱因自觉全身乏力、头痛1个月.头痛呈胀痛,尤其是左颞部显著,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呕吐呈喷射性,为胃内容物,未予治疗.近一周上述症状加重,并出现视力模糊.无肢体瘫痪.神经专科检查可见双侧视力减弱及局部视野缺损.患者于1987年曾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行左颞部颅内表皮样囊肿切除手术,术前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半年内抽搐3次,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伴有尿失禁,脑电图正常,外院头颅CT显示为典型的颅内表皮样囊肿,平扫为低密度、无水肿、无占位效应,增强扫描无强化.术中发现左颞部硬膜完整,局部颞叶表面破溃,肿瘤瘤体呈银白色、质软,内容物为奶酪样,彻底清除囊内容物并尽量剥离切除囊壁,囊壁在光镜下由薄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病理诊断为表皮样囊肿.术后一直状态良好,直至此次发病。
其他文献
当今我国的医学科学已达到可以出更多成果、发表更多更好的论文的时候了.但是,由于长期条块分割,基础与临床脱节,医生们苦于临床工作的繁忙和实验条件不足,基础人员因缺乏病种、病例、标本、家系等科研"底料"而拿不出有规模、有影响、有民族特点的研究论文.SARS最早发现在我国本土,但病毒分离、基因测序和诸多的早期诊断方法都不是在我国本土完成的.这些技术不能说我们当时尚未掌握,而应该从管理体制上去检讨,是由于
200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颁奖大会于2005年1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来自全国的2000多名医学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大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获奖项目代表了我国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水平和发展趋势,是近年来我国医药卫生领域取得的可喜成果。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可有效避免了体外循环并发症和术中心肌缺血的发生[1-3],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冠心病患者和医生的欢迎.但当使用大隐静脉与升主动脉进行吻合时,需钳夹部分升主动脉,由此可能引起钳夹部位动脉硬化斑块脱落,增加全身栓塞尤其脑栓塞的发生率,同时还可能引起大隐静脉桥阻塞导致围术期心肌梗死[4].Enclose作为一种缝合辅助设备,可明显减少升主动脉壁损伤范围.我科对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桥小脑角区上血管神经复合体中相关的小脑动脉及静脉压迫三叉神经敏感区而发病[1].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其治愈率是理想的.然而,从客观上讲还有一部分患者的疼痛未完全缓解,会复发或术后出现并发症,其结果不完全令人满意[2].但是患者主观满意度究竟怎样,患者亲身感受和对比手术前后的变化,包括复发疼痛的程度,术后并发症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对手术结果将会有一
深静脉血栓是住院、尤其长期卧床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如何有效地预防其发生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刊登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l J Med,2005,352:969-977)的由哈佛医学院Nils等人设计并完成的一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观察到计算机程序化的电子警报系统能推动预防性治疗,降低高危住院病人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病历摘要 患者男,52岁,因发热、干咳10 d,右膝关节疼痛8 d,于2003年入院.患者2003年11月21日因头痛、发热、干咳1 d就诊于当地医院,当时体温38.7℃,无胸闷、气急及呼吸困难,无盗汗.血常规:白细胞18×109/L,中性粒细胞0.82.X线胸片:两下肺炎性阴影.B超:左侧少量胸腔积液.予阿奇霉素、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等抗感染治疗后,体温仍波动于39℃左右.为进一步治疗转来本院
2005年到了,金鸡唱晓,大地春归.值此辞旧迎新之际,我们向支持和关心本刊工作的审稿专家、读者和作者朋友们真诚地道一声感谢,并致以新年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
预防医学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定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自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健康定义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结束了"无病就是健康"的旧健康观,预防疾病、追求健康越来越